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浅析智能化战争制胜机理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视点 > 正文

浅析智能化战争制胜机理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6-26 13:28

  ■罗振华 鑫 言

  引 言

  习主席指出,研究作战问题,核心是要把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搞清楚。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形态向智能化加速演变,与之相应的战争制胜机理也正在发生嬗变。“胜利往往向那些能预见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后才去适应的人微笑”。及时发现变化,主动应对变化,积极适应变化,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战争主动权,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智胜于拙

  在智能化战争对抗中,人的智能广泛渗透到作战领域、移植到武器系统,全域多维、各种类型的智能化作战平台能够快速耦合作战力量,根据任务需求构建作战体系,自主实施协同作战,任务结束迅速回归待战状态,呈现智能自主趋势。谁占有智能技术对作战体系的赋能增益优势,谁就能据此设计战争、主导战局发展,掌握战场主动,实现“以智制拙”。首先,算法、算力和数据决定体系作战能力。依托智能算法和强大算力,可以快速高效地分析目标、匹配资源手段,解决高频次跨域协同难题,实现协调规划、并行行动、即时评估,大幅提高体系运行速度和打击效能。其次,智能网络支撑跨域一体行动。智能网络信息系统为作战体系提供基础支撑和链接纽带,不同作战域的作战单元、作战要素,随时可“即插即用”融入整个作战体系,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共享。再次,智能化武器平台实现自主灵活打击。智能技术通过赋能武器平台、要素和力量,达到人的谋略与机器的自主感知、自主决策、自主行动有机结合。通过软件定义作战体系结构和功能,用软件赋能武器平台和弹药,可实现平台自主选择和打击目标,灵活构建杀伤链。

  聚胜于散

  在智能化网络信息系统支撑下,作战体系成为具有高度自主协调力的有机整体,使得作战行动整体联动、作战效能指数级放大,靠系统涌现的整体威力制胜。首先,信息、火力、兵力和认知等多要素联动聚力释能。随着作战体系注入智能因素,信息、火力、兵力和认知都将赋予新质能力,并基于智能化网络信息系统的支撑,实现软硬能力有机复合、有形无形手段紧密融合,达成作战效能最大化。其次,陆海空天网电等多空间多方向联动聚力释能。战场制权的夺控,将更加依赖多域空间行动的一体联动和跨域协同,通过分散部署在广阔空间的各种作战力量即时聚优,形成多域多向对一域降维打击的释能优势,从而掌握战场主动。再次,侦控打评等多环节联动聚力释能。通过泛在互联网络,实现作战行动跨域响应、作战信息跨域共享、作战功能跨域互补,因敌因情因势动态调整或构建杀伤网,实现体系快速运转和聚力释能。

  精胜于粗

  智能化战争必须合理投入、有效调控作战力量,恰当选用作战手段,达成“以精制粗”,以最小代价取胜的目的。首先,精准的目标信息驱动体系高效运行。依托覆盖全域多维、广域部署的各种智能感知平台,探测、定位战场环境中的障碍或目标。精确控制信息的流向、流量、流速,实现作战资源的合理分配、作战行动的协调有序和作战能量的精确释放。其次,精准的破击行动实现快速优劣转化。大数据、大模型分析算法等技术的运用,可精确分析判断作战体系“软肋”“死穴”,精确制导武器和激光、高超声速等高能武器的使用,让精确打击的手段选择更加多样,可使敌作战体系瞬时失能。再次,精准的打击评估支撑作战效果最优叠加。通过智能化途径和手段准确获取目标毁伤效果,依托人机交互评估系统对结论进行修正。指挥员可将毁伤效果评估结论与系统知识库储存的信息以及自身专业知识进行比对、交互、反馈、修正,达到精准评估目标打击效果的目的。

  快胜于慢

  “兵之情主速”,军事智能化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信息传递速度和武器打击精度,大幅缩减了侦察预警、情报处理、指挥决策、火力打击、毁伤评估的时间,加速“OODA”杀伤链循环,高超声速导弹、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等新型快速杀伤武器进一步将战争节奏推向“秒杀”。人机混合决策成为先敌行动的关键。一方面,人机混合的云脑决策的全新模式,以智能“网、云、端”体系为依托,集智能化战场感知、决策和武器控制系统于一体,可快速优选作战方案,实现即时决策优势。另一方面,杀伤链构建速度成为体系对抗的基本衡量标准。在智能技术赋能作用下,战场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输时间极大缩短,智能平台利用算法可对战场空间态势和目标信息实时分析,杀伤链的时间缩短至秒级,从而实现“发现即摧毁”。

  韧胜于脆

  战争不但是军事的较量,更是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比拼。保持作战体系持久韧性,成为影响作战胜负的关键因素。首先,低成本无人智能平台的规模化运用成为全新作战方式。无人智能平台、微型智能机器人自主作战集群等,分散到更多小型廉价作战平台的做法,可增强作战体系受损后的恢复速度和整体突防力,以较小代价取得最大作战效益。其次,智能资源的持续保障成为作战体系运行的关键。无人作战平台、智能算法、网络攻击等各种新武器、新手段不断涌现,强大算力、先进算法和精准数据支撑成为体系持续稳定运行的保证,“适时、适地、适用、适量”的智能资源持续有效保障,成为智能化战争制胜的重要影响因素。再次,作战体系的攻防一体能力平衡性要求越来越高。作战体系网络化、数字化背后的局域网、广域网甚至脑联网,给对手发起攻击留下空间;作战体系的“云—网—端”结构智能网信系统,其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网络基础设施也将是对手重点攻击破坏的重要枢纽。

  心胜于物

  智能化战争与传统战争中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不同,将更加注重削弱敌方的士气,瓦解敌方的意志,摧毁敌方的心理。智能科技已成为全时全域影响全员心智的全新方式。首先,智能化的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手段,为舆论心理影响开创了新方式。意识增强、信息编辑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意识攻防手段更加多样、对抗方式更加多变、科技含量更高。运用智能武器、智能技术和智能信息斗争的方法,对敌实施信息打击,从而形成心理威慑。其次,智能化的深度互动,使得获取数据更为丰富,要素更加齐全。AI换脸、全息投影、影音合成等技术,为实施智能制造、混淆事实真相提供了新手段。再次,智能模型、海量数据和高性能服务器,为快速炮制信息弹药提供了新工具。心智导控可与军事、经济、外交密切配合,放大震慑效应,不断制造舆论压力迫敌妥协,形成心理震慑使其迟疑退让,通过价值认同分化改变敌认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多胜于单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打开了新的活动空间和利益空间,但新的安全威胁和挑战也随之而来,推动了战场空间和对抗场域的相应拓展。当前,战争受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技术、地理、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以军事能力为支撑的非常规的混合战争反而更加激烈。混合战争的角逐空间已经延伸至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强调综合运用国家战略资源和战略工具聚合发力,既能够实现传统战争目标,又能够超越传统战争手段,地位作用特殊。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成熟,智能化战争的门槛将呈现下降趋势,参战方可能采取不宣而战的方式发起融合经济战、外交战、网络战、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等多种样式的混合战争,混合制胜就是要在对比敌手和己方各方面优势劣势的基础之上,优先选择政治、经济、外交、舆论等能扬长避短的非军事类工具和手段,以四两拨千斤,追求“不战”或“少战”“小战”而屈人之兵。只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未来混合战争的特点规律、运行机理,创造性地运用巧妙、高效的策略手法,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战略效果。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