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野外驻训期间,如何开展军事体育训练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野外驻训期间,如何开展军事体育训练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6-25 09:33

野外驻训期间,如何开展军事体育训练——

因地制宜 巧练体能

  ■高 猛 朱 鹏

  炎炎夏日,一些部队相继离开营区开展野外驻训。

  野外驻训期间,训练强度大,需要官兵有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作支撑,对官兵的体能素质和意志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有效地开展体能训练,不仅有助于提升官兵体能素质,还对部队顺利完成野外驻训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野外驻训期间,开展军事体育训练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体能训练。

  野外驻训受到场地设施、器材条件的限制,有的军事体育训练课目难以正常开展。为了使官兵在野外驻训期间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可借助驻地的地形地貌环境开展一些特色军体训练项目,强化官兵体能。

  首先,可以依托驻地的地形环境,设计一些强度较大、运动量适中的训练。如在山地驻训的部队,可以组织如负重越野、冲山坡跑、下坡冲刺跑等,提高官兵的速度耐力。在经过一段时间适应性训练后,可依据驻训地海拔高度和官兵体能水平,设置3公里、5公里等不同距离和难度的路线,其中可包含起伏山路、碎石路和陡坡等,锤炼官兵综合体能素质。在海洋湖泊附近驻训的单位,可以组织短距离武装泅渡训练和长距离游泳训练。

  其次,可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进行体能训练。如让官兵利用石头、圆木等进行负重训练,通过举弹药箱等训练提高上肢力量,利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还可以利用俯卧撑、深蹲、弓箭步、平板支撑等开展徒手力量训练。

  再次,还可以充分利用野外营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开展独具特色的战斗体能训练,提高部队的基础体能训练水平。如进行山地攀登、山地行军等战斗体能训练,设置攀登目标点和目标用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锻炼官兵的军体素质和军事技能。

  此外,还可以将体能训练与实战需求相结合,开展融入实战场景的综合训练,让官兵熟悉和适应野外作战环境,提高在复杂地形、恶劣气候等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第二,寓训于乐,提高军体训练的趣味性。

  野外驻训条件艰苦,官兵长时间反复进行单一模式的体能训练容易产生厌训心理。

  组训骨干可以根据驻训条件和部队实际发掘一些军事体育游戏、体育竞技比武和体育竞赛活动,让官兵在比拼中体验到体能训练的愉悦,在快乐中强化体能。

  比如,在训练间隙适时开展接力赛、对抗赛、团队赛等;根据实际情况,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3人制篮球赛、7人制足球赛等。通过班组对抗、团队比拼等集体性体能训练项目培养官兵的团结协作精神。这在提升军事体育训练趣味性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增强官兵的力量、耐力、速度等体能素质。

  第三,科学组织,让官兵免受伤病困扰。

  由于野外驻训持续时间长,加之在军事体育训练中有的官兵存在热身不足、动作不够规范、防护措施不到位及组织训练方法不科学等情况,比较容易引发各类训练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防范各种训练伤的发生,组织开展体能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制订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根据官兵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当日的训练负荷量与训练负荷强度;加强体能训练中的保护与帮助;加强官兵在训练后拉伸活动,促进身体的快速恢复。

  在开展军事体育训练时,应循序渐进,让官兵逐渐适应训练强度。尤其是奔赴高原开展驻训的官兵,一定要根据气候环境的变化和官兵体能基础,合理安排训练强度,逐步增加训练量和训练难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受伤。

  分组训练法,是经常会被采用的一种训练方法。毕竟野外训练场地条件有限,可将官兵按照体能素质、训练水平等进行分组,针对不同组别的特点和需求,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以提升军事体育训练的效果。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应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配备专业的医疗人员和药品,及时处理训练中出现的伤病情况。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官兵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此外,营养保障也应跟上。尽管在野外驻训期间条件有限,也应合理安排饮食。根据训练强度和任务需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摄入,保证官兵摄入足够的营养,满足军事训练的需要。

  军人的赛场是战场,军人的金牌是打赢。对于军人来说,驻训不是简单的场地转换,而是勇于走出“舒适区”,在实战实训中锤炼过硬本领。

  在驻训期间,官兵应充分利用贴近实战的环境,不断创新方法手段,抓好体能训练,夯实体能基础,为有效履行职责使命、遂行多样化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昆明:东风坝开合浮桥正式对市民开放

  • 美国联邦政府再“停摆”的首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