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解码“心”课题:为心灵拨开一片晴空
■晋荩 郭明宇 陈建南
今年5月,是第二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全军院校开展心理剧展演、心理行为训练等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助力学员拔节成长。
心理健康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根基。当心灵的原野足够丰盈,思想的幼苗才能在阳光下舒展枝叶,创新之花方可结出累累硕果。在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学员不仅在军校学习时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而且到部队任职后,在具体工作中也需要心理健康知识的“加持”。
两个多月前,69名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军官、文职人员齐聚陆军军医大学,参加专兼职心理医师培训。他们中,有科研院所的心理工作者,有扎根岗位的战地军医,也有基层一线的指战员……来到培训班,几乎每名学员都带着他们的课题,想通过学习和实践追寻答案。
“自我价值感模糊”“带兵信心不足”……翻开问题清单,学员们带来的全是他们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5月,课程由理论向实践过渡,让我们看看他们的课题研究成果,能为军校学员和部队官兵带来哪些启示和帮助。
陆军军医大学学员体验虚拟现实心理训练系统。郑楚仪 摄
陆军军医大学心理剧展演现场。胡丰 摄
课题一:将“大山”拆解为“碎石”
当压力被量化时,失控感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李医生,我想请您帮帮我!”
深夜,陆军军医大学专兼职心理医师培训班学员李冠贤,接到一则来自部队的求助电话。来参加培训前,李冠贤特意给单位战友留下个人电话,以便随时为大家提供心理服务。
这次打来电话的,是机关的业务骨干徐煜钧。此刻,他正承担多项任务,感到“压力山大”。在感到自己有些“绷不住”的情况下,他拨通了李冠贤的电话。
“聆听音乐,用心感受,跟着我做一次呼吸训练。”前几天,李冠贤刚学习了“压力管理”课程,听完徐煜钧的倾诉,她给出建议。
“想象一个气球在自己的腹部,通过吸气把气球吹起来,吸气、屏住呼吸、呼气、屏住呼吸……”跟随音乐的节奏和李冠贤的引导,徐煜钧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
“刚刚的‘箱式呼吸法’是一种缓解压力的常用方法,感到压力大时,可以通过呼吸去缓解……”李冠贤边说,边给徐煜钧发送了一张“压力地图”模板,“我们可以通过这张‘压力地图’,一起把压在心里的这些‘大山’,拆解成可搬运的‘碎石’。”
在李冠贤的远程指导下,徐煜钧拿出一张白纸,在纸张中央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随着笔尖移动,各项压力源像树枝般延展开来。
“当压力被量化时,失控感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接着,李冠贤又引导徐煜钧给每个压力源标注强度,“试着评估压力大小,给压力源打上1到10分。”
紧接着,每个压力源旁边都被徐煜钧标上了数字。
“高压力往往源于对任务整体的焦虑,我们还需要进行任务拆解。”这时,李冠贤又将同班学员冯语盈在课上分享的“任务拆解法”融入压力地图,让徐煜钧进一步与压力对话。
跟随引导,徐煜钧继续将压力源细化,逐一标注压力值。直到每个子任务的压力评分都在3分以下,李冠贤才让徐煜钧停笔。
最后,李冠贤让徐煜钧在“压力地图”上圈出目前可执行的任务,说道:“我们不必纠结于整张地图,只需要考虑当下该做什么,完成后在地图上打钩,再开始下一项任务。”
看着纸上刚刚被圈出的几件小事,徐煜钧暂且把其他任务先放下,内心感到一阵轻松。
“轻装上阵”的徐煜钧获得了勇气与力量。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惊喜地发现:只专注当下要“搬”的“石子”,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每当新任务来临,他不再慌乱,而是习惯将其拆解、标注,再一步步攻克。每完成一项,他就在地图上打钩,信心也随之累积。
3周后,徐煜钧不仅高效完成了手头的多项任务,还在机关组织的“精品教案”评选中脱颖而出。
“以前总觉得压力是负担,现在发现,它更像是推动我前进的燃料。”不久后,徐煜钧再次拨通李冠贤的电话,激动地道谢,“李医生,现在那张‘压力地图’就贴在我的办公桌上,每天按图索骥,我解锁了一个又一个‘成就’!”
心理教员有话说
陆军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教员彭李:亲爱的学员们,面临压力时,不妨试试按下“情绪暂停键”。每天给自己留出10分钟,找一个安静角落,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最放松的场景——或是故乡的麦田,或是林间的溪流。用感官去“触摸”那里的风、声音和气息,让身心短暂抽离。你也可以尝试“碎片化解压”,将压力事件写在便签上,再贴在气球上,吹起后逐个戳破,象征压力释放。压力不是敌人,而是提醒你调整节奏的信使。学会与它共处,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坚韧。
课题二:“生长”的自信
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持续发掘优势构建的心理能力
照片中,一位自信从容的女生正在聚光灯下翩翩起舞。
“这个关于‘自信建立’的真实故事,和课上讲的‘优势理论’不谋而合。”在以“军营人际关系适应”为主题的案例分析教学中,学员郑亦涵拿出一张照片,娓娓道来。
故事的主角李雨霏是一名年轻的战士,照片中的场景,是她在春节文艺汇演时演出的一幕。不为人知的是,舞台上绽放光芒的她,刚入伍时也经历过一段挫折。
那时,性格内向的李雨霏在军事训练和日常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队列训练时,她动作有些僵硬,被班长点名纠正;体能考核时,她成绩垫底,拖了班级后腿;就连内务整理她也比别人慢半拍,常常被批评“标准不高”。渐渐地,李雨霏变得越来越沉默。
一次,郑亦涵来到新兵营组织心理行为训练,她注意到,李雨霏说话时紧张得满脸通红,声音微微颤抖。李雨霏心里,似乎有一扇紧闭的大门,把她与周围的战友们隔开。
察觉到异样后,郑亦涵做了一次“优点轰炸”团体辅导。活动中,郑亦涵让大家围坐成一个圆圈,每个人都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优点,然后把各自的笔记本向左依次传递,每个人再对上一个战友做出正向评价,写下他们的优点。
当笔记本重新传回手中时,情况好像发生了转变。“情感细腻”“学习专注”“善于倾听”……看到这些词,李雨霏的手指不自觉颤抖起来——这些被他人清晰看见,却被自己忽略的特质,此刻正鲜明地呈现在眼前。
“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了不起的自己。”郑亦涵指着李雨霏收到的评价说,“建立自信不是要变成另一个人,而是发现并运用已有的优势。”
思考过后,李雨霏在自己的优势清单上特意标红了“舞蹈特长”——这是她坚持了6年的热爱。
活动结束后,郑亦涵邀请李雨霏参加春节文艺汇演。在郑亦涵的真诚鼓励下,李雨霏决定勇敢尝试一次。
之后的业余时间里,李雨霏白天跟着大家合练,晚上对着镜子打磨细节。渐渐地,她开始主动阐述自己对表演的独特见解,还指导同组战友进行舞台走位和表情管理。在熟悉的艺术领域,李雨霏终于找到了自信的支点。
令人惊喜的是,这份自信也开始“反哺”李雨霏的本职工作。训练场上,她不再胆怯,而是主动向班长请教动作要领;班务会上,她也开始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最近的一次体能考核中,她的成绩已跃升至中游。
“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持续发掘优势构建的心理能力。”郑亦涵总结道,“登上舞台的那一天,当李雨霏的舞步精准踩在节奏上时,她身上散发的光芒,不仅感染了他人,也照亮了自己。”
心理教员有话说
陆军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教员彭李:每个人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都在发光发热。自信的种子,往往藏在勇敢尝试的瞬间。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壮举,那些小小的进步——读完一本一直想读的书,坚持一周的晨练,完成一项困扰已久的工作,都是成长的印记。将每天的进步写在纸条上投入罐中,月底打开重温,你会惊叹自己的成长。每一次为目标努力的过程,都是对自己的馈赠,那些曾经的汗水与坚持,终将化作内心的自信与从容。
课题三:“看不见”的价值
价值不在聚光灯下,而在被需要的每个瞬间
“当同期毕业的战友巡线边防、描红界碑时,终日与通信设备为伴、埋首技术工作的我,总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在一次主题为“价值”的团体沙盘体验中,学员安晓欣望着沙盘上的哨所,讲出了自己的困惑。
讲述过程中,大家发现,这样的“价值迷茫”在年轻官兵群体中并非个例。学员陈屹升有感而发:“在基层卫生所,我有时也觉得自己的价值感不强。”
了解情况后,心理教员彭李打算带大家做一次“角色互换”游戏。
游戏中,安晓欣扮演正在执行任务的侦察兵。当通信联络突然中断时,她真切体会到了“被斩断生命线”的恐慌。
而陈屹升在“角色互换”的游戏中,扮演的是前来问诊的官兵。在等待医生确诊的时间里,他感受到了煎熬,内心渴望被关怀和治愈。
“价值不在聚光灯下,而在被需要的每个瞬间。”游戏结束后,陈屹升分享道。
紧接着,教员又给学员们发放了特制的“星光卡片”,让他们每天记录自己点亮他人的瞬间。远程指导训练伤恢复、为战友做心理咨询、带领小组讨论发言……一个月后,看着卡片上的点点微光,学员们忽然发现: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一片星河里。
“即便在无人知晓处,我们的人生也依然闪耀光芒。”培训班里,接近半数的学员都是基层军医,记录“星光卡片”的这段时间,他们触摸到了处方和转诊单背后蕴含的价值感。
最后一次团体沙盘体验中,安晓欣重新摆放了那个哨所模型。这次,她在旁边添了个通信基站,陈屹升在旁边添了个医疗帐篷……阳光透过窗户,在沙盘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就像他们在平凡战位上找到的闪光坐标。
随着课程深入推进,学员们渐渐找到了自己的“课题答案”。近日,他们投入到为期两周的部队实践中。几个月前他们带来的“问题清单”,如今已变成一张张“方法清单”:合成旅心理行为训练方案、边防连心理互助手册、机关干部压力管理指南……
这些带着课堂温度、科学实用的成果,在学员们的实践中发光发热。不久,他们将带着这些“新课题”“心方法”,回到天南海北的战位,为更多战友拨开心灵的晴空。
心理教员有话说
陆军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教员彭李:人生的意义有时不在远方,而在你为他人点亮光明的瞬间。试着在某个宁静的时刻,拿起笔,在纸中央画颗心,向外延伸出“我最珍视的”“世界需要我的”“我擅长的”。这三者的交集,或许就是属于你的寻找已久的意义。正如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所说:找到比自我更大的存在价值,就能穿越最黑暗的隧道。当你感到迷茫时,不妨轻声问自己:“我能为谁带来一点美好?”答案,就蕴藏在你下一刻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