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维和军人的使命接力与深情告别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中国维和军人的使命接力与深情告别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5-16 09:37

  依依不舍的告别

  ■解放军报记者 吕德胜

  把整个营区再走一遍,登上即将飞离的直升机,隔着舷窗向维和营地投下最后一瞥时,王军忍不住湿了眼眶。

  异国维和,使命如山;首批首责,任务艰巨。作为中国首批赴阿卜耶伊维和快反分队政委,王军带领大家用“拓荒者”的劲头建营区、担使命,在阿卜耶伊任务区树立起中国维和军人的良好形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深深刻进了他的记忆。

  和王军一样,直到离开的日子临近,首批分队的队员们才意识到,在这片曾洒下无数汗水的土地上,留下太多的牵挂。做好轮换交接工作同时,大家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向任务区道别——

  军事组组长魏建一带领新来的战友把任务区3个战区跑了个遍,向他们交代各任务点的安全形势和巡逻注意事项;

  五班班长姜渭河,和一只已经开裂的旧脸盆照了张相,营区一组组填满沙土的沙箱,许多都是姜渭河和战友们“用脸盆一盆盆端出来的”;

  驾驶员朱宝杰拿起抹布,将战车擦了又擦。“把战车呵护好,它才会陪你完成好任务。”朱宝杰的话,是自己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新战友的嘱托……

  营区建设,倾注了首批分队官兵的心血。快反排排长薛亮一年前种下的热带果树,再过一段时间,树上的果子就要成熟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留给新战友的礼物”。

  正阳门、德胜门、砺剑亭、精武亭……谢瑞龙一个个点位走下来,再摸一下门框、再看一眼挑梁,向自己的“作品”告别。因为营区建设需要,本是快反专业的他突击学起了焊工的活儿,钢筋焊得越来越多,活儿干得也越来越好。中式的挑梁,每个角都需要3根带有弧度的钢筋来做支撑,他一次次切割,一遍遍塑形,一点点改进,才达到理想的效果。

  军医韩正阳把一件写满签名和祝福话语的衣服,放进随行包里。此次维和任务中,他结识了不少联阿安全部队的外军官兵。轮换回国前,他请大家给自己签名留念,还收到了好几位维和友军赠送的国旗臂章,“这是共同参加维和的见证,我会好好珍藏”。

  二级上士陈瀚曾报名参加快反专业的维和待命部队。许多和他同期的战友,没有来得及参加维和任务就退伍了。他拣了一块木头,刻上自己的姓名和“阿卜耶伊”字样,并加上未能出国维和的老班长的名字,“算是替他实现维和心愿吧”。

  “使命必达,平安凯旋”“中国蓝盔,和平丰碑”……分队营区门口,第二批快反分队打出欢送标语。“接力守护和平,接下来看你们的了。”魏建一与前来送别的第二批分队卢靖宇参谋再次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解放军报南苏丹瓦乌5月14日电)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