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美军“堤丰”系统将配备高超导弹?中国专家解读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美军“堤丰”系统将配备高超导弹?中国专家解读

来源:环球时报2025-05-14 10:22

  美国陆军重点在太平洋方向部署的“堤丰”陆基中程导弹系统,正在对地区和平构成越来越大的挑战。据美国“Warrior Maven”网站12日报道,美国陆军还计划为“堤丰”系统配备高超音速导弹,以试图获得更大的威慑力。中国专家对此表示,美军为“堤丰”系统配备更先进导弹其实早有迹象,但这种陆基中导系统相对复杂,战时部署在西太平洋的“堤丰”系统很容易被对手发现并遭到反制打击。

  报道称,作为美军武器升级项目的一部分,美国太平洋陆军正在与海军合作开发新的机动战术和作战概念,以支持快速增长的机动打击能力,其中就包括近年部署到菲律宾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美国陆军第8战区保障司令部司令加文·加德纳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这将是一种高超音速武器,能够提供多种类型的作战方式”。报道介绍称,经过多年开发,如今“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强大且极具影响力的新型武器装备,除了能够发射射程18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和射程380公里的“标准-6”导弹外,还正在配备美国陆军的新型精确打击导弹。如今该系统还将集成高超音速武器,“这将是一项具有重要战术和作战意义的能力”。

  加德纳解释说,这种能力符合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海军上将的倡议,“像‘堤丰’这样的机动式高超音速陆基导弹系统,将使美军指挥官能够瞄准海上移动的船只、空中的飞机或陆地目标,并将这些能力都集成到新的陆基多域攻击系统中。”加德纳强调说,美国太平洋陆军正在与海军合作,通过现有的多域特遣部队发展与该武器相关的新战术。与固定发射的传统模式相比,这种可机动的高超音速武器可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并启用新的攻击选项范围。

完整的“堤丰”导弹系统由多种大型车辆组成。

  加德纳说:“这是美国陆军的一项新能力,我们正在不断改进相关的战术、技术和程序,以真正为指挥官提供作战机动,以便它们能够在我们选择的时间和地点提供火力和展示打击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陆军此前已经将“堤丰”系统部署到菲律宾,未来还计划为新组建的多域特遣部队配备更多的“堤丰”系统。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克拉克宣称,为了在包括第一岛链在内的一线区域执行任务,美国在印太地区成立了两支多域特遣部队,第三支类似部队也正在组建中。克拉克表示,为协助这些部队执行任务,美国陆军已部署新的导弹系统,其中就包括“堤丰”导弹发射系统。按照他的说法,“该系统可打击远至中国大陆的舰船、飞机和陆地目标。”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专家表示,“堤丰”系统原本是美军在退出美俄《中导条约》后,为填补陆基中程导弹能力空白而推出的应急产物,它本质上是将美国海军MK-41垂直发射系统搬到地面机动发射车上,利用该系统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6”导弹。“Warrior Maven”网站称,“堤丰”系统为美国陆军提供了一种精确制导的陆基中程打击能力,能从沿海位置打击海上目标。“部署在菲律宾北部的‘堤丰’可将最远1200英里的海域纳入攻击范围,这意味着它的作战半径覆盖了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约2/3的海域”。

  中国专家表示,目前“堤丰”系统配备的“战斧”巡航导弹毕竟是上一代亚音速巡航导弹,无论是飞行速度还是隐身性能都已经落后,虽然射程较远,但实际突防能力有限。不过“堤丰”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强调了未来升级潜力,MK41垂直发射系统本身可以兼容多种类型的防空、反舰和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包括美军新一代AGM-158系列远程隐身巡航导弹。此外,“堤丰”系统进一步换装更大尺寸的发射装置,也并没有实际困难。当前美国陆军与海军正在联合研制高超音速导弹,其中陆军配备的“暗鹰”高超音速导弹系统计划在今年年底正式服役,并同样优先配备给多域特遣部队。因此美国陆军未来从装备简化等角度出发,将其整合到“堤丰”系统中也并非没有可能。但中国专家认为,“堤丰”系统组成相对复杂,由指挥车、多辆导弹发射车、电源和保障车组成,战时目标较为明显,部署在第一岛链的“堤丰”系统很难隐藏行踪。

  对于美国执意在中国周边部署“堤丰”系统,中国已经多次表示反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堤丰”中导系统核常兼备,不是防御性武器,而是战略性进攻性武器。菲方配合美方引入“堤丰”,是典型的害人害己。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全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