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某基地测控中队立足艰苦环境锤炼本领, 打好每一仗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某基地测控中队立足艰苦环境锤炼本领, 打好每一仗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4-25 10:17

某基地测控中队立足艰苦环境锤炼本领——

扎根戈壁滩 打好每一仗

  ■王富财 张 航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刘国辉

该中队分队长(右三)讲解设备操作流程。张森虎摄

  暮春时节,大漠戈壁,狂风呼啸。漫天沙尘中,某基地测控中队一项测控任务正在紧张进行。

  “发现目标,跟踪正常……”首次执行大项任务的操作手秦强紧盯目标图像,口令清晰、操作娴熟。

  任务圆满完成,该中队张中队长拍掉身上的灰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官兵能在大漠戈壁牢牢扎根,靠的不仅仅是‘能吃苦’。”张中队长说。

  该中队组建之初,官兵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单位,大部分人是首次转岗。工作还没来得及理清头绪,多型新装备就陆续列装、大项任务接踵而至。

  如何带领官兵迈好第一步?党支部会议上,中队干部态度鲜明:支部一班人必须率先垂范,按照“初始即严、一严到底,初始即实、一实到底”的标准,挑起“首任首责”的担子。

  然而,班子带头并不意味着官兵会“自动看齐”。一天晚上,张中队长查铺查哨经过临时板房,无意中听到有官兵小声议论:“真没想到,这里环境这么艰苦”“我们老单位条件要好多了”……

  回到宿舍,张中队长辗转难眠:大项任务近在眼前,官兵绝不能分心走神,必须及时纠偏正向、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

  第二天,中队组织了一场强军故事分享会,张中队长走上讲台,动情讲述基地前辈饮风咽沙、艰苦创业的故事,激励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扎根岗位再创佳绩”。聆听张中队长的授课,一些原本对艰苦环境有畏难情绪的官兵惭愧地低下了头。

  解开思想疙瘩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官兵立足岗位练出真本事。他们结合任务特点,采取分层训练、实装演练、换岗轮训等多种方式,引导官兵锤炼本领、精武强能;针对任务中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紧贴实战需求,在陌生地域、难局险局中摔打磨砺官兵,练就过硬本领。

  为提升官兵遂行任务能力,张中队长带着大家一头扎进装备实训实练中。通过一次次全流程协同训练,中队离“识得准、跟得稳、测得准、看得清”的目标越来越近。

  雪后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雨后观大漠沙海、辽阔草甸……渐渐地,官兵在艰苦的戈壁生活中练就了凝神静气的专注,干事创业劲头更足了。

  该中队干部告诉记者,无论是凝心聚力干事创业,还是苦练精训矢志打赢,都离不开支部一班人和班长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

  从某保障单位炊事员转岗过来的中士宋金宇,面对新装备一度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下手。了解情况后,某班朱班长主动靠上去,与他结成帮扶对子。白天,他们一起练操作、练技能;晚上,两人共同啃书本、学理论。一段时间后,凭借出色的表现,两人在中队组织的专业评比中同时上榜,在官兵中传为佳话。

  “搞测控,我虽是‘半路出家’,但只要勇于发扬‘钉钉子’精神,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某型装备操作手于继旺告诉记者,转岗之初,他曾因信心不足,很长一段时间裹足不前。中队干部鼓励他结合自己的特长大胆尝试、勇敢探索,扎扎实实打基础、长本领。一次大项任务中,他凭借优异表现,赢得上下好评。

  该中队干部介绍,单位组建第二年,大部分官兵就分散流动到多个不同地域。面对任务地域广、人员分布散的挑战,干部骨干以“跑好第一棒,打好每一仗”的冲锋姿态,带领官兵完成多项测控任务。那年底,中队因总体成绩突出、全面建设过硬,荣立集体三等功。

  “我们面对‘装备新、任务新、基础弱’的现实考验,始终以一丝不苟、一刻不停的拼搏精神,苦练操作技能、深研战术战法,一步一个脚印提升打赢能力。”张中队长告诉记者,这几年,中队官兵紧盯战场需求,探索总结出一些实用管用的装备操作方法,自主编写专业教材和装备维护保养手册,部分战法训法取得突破。

  “‘昨天的战争’背影不远,‘今天的战争’面貌一新,‘明天的战争’雏形已现。制胜未来战场,我们必须练精手中武器、练强作战本领。”谈及中队成立以来走过的历程,该中队一名分队长深有感触地说。

  奋进新征程,大漠戈壁留下了测控官兵的铿锵足迹。朝阳初升,该中队官兵又一次整装出征,士气高昂奔赴战位,投入下一场训练……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