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营观察丨探访一支部队的“流动课堂”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军营观察丨探访一支部队的“流动课堂”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4-17 09:24

  驻训场在哪里,课堂就设在哪里

  ■罗鹏飞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海 洋

  虽然是开展教育的行家里手,但这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第79集团军某旅“南门第一连”指导员石佳,也不敢说自己驾轻就熟——

  一是他将以教员身份,为兄弟部队官兵授课;二是这堂课上级要求结合驻训地毗邻甲午古战场的优势,活用历史资源,讲述严明纪律的重要性。

  “今天,让我们来到北洋水师的战舰甲板上……”配合视频里的影像,石佳以时空穿越的方式,边讲解边带领大家将思绪拉回到那段历史。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值得我们反思的太多了。”石佳说,“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纪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灵活新颖的切入点,大量翔实的历史事例,配以真情实感的生动描述……石佳从历史故事引入,再联系到发生在官兵身边的故事,拉近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距离,点燃了大家心中的“思想烽火”。二级上士张立岩听完课后感触颇深:“今天的授课从形式到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很受触动!”

  石佳的这堂课,是该旅探索野外驻训条件下打造“流动课堂”的缩影。该旅宣传科刘科长说,近年来,随着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场地频动、任务变动、人员流动等现实问题,授课的难度越来越大。调查中,官兵也反映,授课往往是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故事、熟悉的味道,难免产生“审美疲劳”。

  为此,该旅打破建制界限、集约教学资源,注重在“小、活、快”上下功夫,让教育更接地气、更有灵气、更聚人气,激活教育创新的“一池春水”。

  “既要兼顾模式上的‘形变’,又要挖掘内在的‘质变’。”该旅领导说,面对新形势,必须准确把握部队动散特点规律,积极探索动中抓教模式,着力在“教育+实践”一体推进、互为助力上下功夫,构建全面立体多维的教育体系,才能推动教育走深走实,为练兵备战提供强大动力。

  探访一支部队的“流动课堂”

  ■罗鹏飞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海 洋

训练间隙,第79集团军某旅官兵结合岗位任务分享交流。纪钊丰摄

  一把沙砾、一座雕像、一串脚印——

  教育的“富矿”有很多,等待我们去开掘

  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何能打动人、引导人,它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带着这样的思考,记者来到第79集团军某旅新任基层主官培训队。此时,某连指导员徐纲正与大家交流“如何增强野外驻训条件下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一话题,他感触颇深——

  去年,作为新兵连指导员,徐纲带领新兵参观驻训地烈士陵园,开展现地教育。在讲述完先辈们战风斗沙的英勇事迹后,他弯腰抓起一把沙砾说:“当年先辈们就是在这样的沙窝里,用血肉之躯扛起了攻关的使命……”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幕幕战天斗地的场景,让新兵们深受震撼。

  与课堂上你讲我听的讲授方式不同,徐纲发现,深厚的红色资源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身临其境开展“流动课堂”更能直抵官兵心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开展现地教育,让红色资源、红色课程引领官兵思想升华。”某营何教导员说,带领官兵通过驻训地的“红色地图”,寻找理想信念的“核心景观”,从“教科书”转向“打卡地”,开启教育新视角、新视界,能让革命精神变得可触可感,激发传承力量。

  近年来,他们充分利用驻训地红色资源,在新兵入营、重大节日、老兵退役等时机,采取沉浸式、互动式等现地教育方式,筑牢官兵的精神高地。

  去年,追寻驻训地的红色足迹,该旅新兵们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参观见学。

  从简陋的帐篷、“地窝子”“干打垒”到美丽的“问天阁”;从简易工房到现代化装备,一代代航天人在“生命禁区”战风沙、斗严寒、饮苦水、吃野菜,艰苦奋斗,献了青春献终生,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城……新兵们边听边看,逐渐了解到东风航天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感悟一代代航天人的责任与担当,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心灵土壤中悄然生根。

  入伍以来,新兵杨佩锦无论是体能还是专业,都在同年兵中表现抢眼。然而,来到驻训地后,恶劣的气候和高强度、快节奏的训练,让他感到很不适应,变得士气不振。

  那天,杨佩锦驻足在一座雕像前,聆听烈士王来的英雄故事。

  一次大型试验任务之后,剩余液氧不慎爆燃。王来抢救完战友和装备,身上着了火。为了不引起更大的伤亡和损失,他转身跑向远方,倒在戈壁滩上。他的身后,留下一串焦糊的脚印……

  “听到这时,我的内心深受震撼!”参观见学后,杨佩锦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那天晚点名后,徐纲特意找到杨佩锦谈心。

  “你知道王来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吗?”天上星光点点,徐纲和杨佩锦在戈壁滩上并肩同行。“当时,他身上的火焰不断蔓延,支撑他的是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杨佩锦脑子里一遍遍想象当时的场景……徐纲转过身,将沙地上的脚印轻轻抚平:“这些脚印,风沙迟早会掩埋,但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英雄壮举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听到这句话,杨佩锦盯着那片被抚平的沙地,若有所思。

  那一天,徐纲和杨佩锦聊了很久。那一晚,杨佩锦也想了很多。“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像火种,点燃为崇高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如灯塔,照耀奋勇前进的道路。”夜深人静时,杨佩锦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一段话。

  思想的感召力,往往在无声处启发心灵。从那天起,训练场上多了一个挥汗如雨的身影。经过刻苦训练,杨佩锦的各项成绩进步明显。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个红色地标的背后,是具体生动的红色故事。沿着航天城的发展轨迹,新兵们把“红色地图”与头脑中的知识点有机融合。在一幕幕情景交融中,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可喜的“化学反应”。

  一场入连仪式、一次情景模拟、一番现场动员——

  见缝插针搞教育,“课堂”随处皆是

  “我宣誓……”

  驻训地,某连指导员王佳琪将鲜红的连旗插上高地,9名新兵全副武装,列队而立。远处,一场战术训练正在进行,模拟炮击的炸点掀起阵阵尘土。王佳琪特意将新兵入连仪式选在硝烟弥漫的训练场上。

  “谁能说出连史上‘176’这个数字的含义?”王佳琪指着火炮问道。新兵史贾宝盯着鲜红的连旗,突然眼前一亮:“报告,是176发炮弹歼敌的战绩!”

  “不错!1952年10月,我们连以176发炮弹击毁敌炮11门、汽车25辆,毙伤敌数百人,击毁敌汽油库、弹药库各一座,荣立集体一等功,涌现出特等功臣金耳世等一批英模个人……”谈到这些事迹时,王佳琪注意到,新兵们听得格外认真,眼神里闪着光芒与豪情。

  “见缝插针搞教育,让‘小课堂’点燃官兵的‘思想烽火’。”王佳琪对记者说,这既是一场新兵入连仪式,也是一堂阵地上的教育课,让新兵们在硝烟中感悟精神力量,筑牢精武强能、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基。

  随后,王佳琪组织新兵用夹板和绑带固定左腿,模拟还原战场情境。他们绑上5公斤负重,爬行数十米,接通一条断开的电话线,模拟感受连队先辈金耳世拖着被炸断的左腿,以血肉之躯连接通信线路的壮举。

  战士史贾宝刚爬出不远,肘部就被磨得生疼。当他咬着电话线接头,在凹凸不平的沙土上咬牙前进的时候,一下子明白了先辈金耳世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中完成了这项任务。

  情景模拟结束,王佳琪扶起满身尘土的新兵说道:“70多年前,先辈们就是在这种艰难情形下,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完成任务。今天,在群众性练兵比武中,我们也要用敢打敢拼的血性争取荣誉、捍卫荣誉!”

  “现授予你95式自动步枪一支,希望你能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它……”接过象征责任与荣誉的钢枪后,全体新兵目光坚定,斗志昂扬。

  不多时,远处传来战车引擎的轰鸣声,新兵们向着训练场深处奔去,洪亮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一个“先锋讲堂”、一次绝地逆袭、一场双向奔赴——

  把“冒热气”的身边故事,及时变为教育资源

  “当年先辈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协同兄弟部队浴血歼灭顽敌,将旗帜插上主峰。今天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攻克新装备使用难题……”

  这堂教育课,由该旅“翠岗红旗连”二级上士宋邦雷主讲。课上,谈起新装备首射任务,他神情自豪。

  那年,新装备列装单位,给宋邦雷和战友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装备信息化程度高,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复杂。而几个月后的实弹首射任务,考验着大家的勇气与智慧。

  那段时间,车场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凌晨车场,当第一缕阳光扑面而来,宋邦雷带着班里成员已经开始了紧张的训练。狭小的空间里,他们挤在一起,眼睛紧盯着操作面板,每一个画面、每一个按键、每一个参数都需要他们一点点摸索,他们用记号笔在操作面板上标注简易符号,把专业术语编成押韵的顺口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随后考核中,他们班以优异成绩夺得总评第一。为确保实弹首射任务万无一失,他们反复模拟射击流程,定准关键路径,操作精益求精。实弹首射任务中,他们打出优异成绩,年底荣立集体三等功。

  那天的“先锋讲堂”,宋邦雷站在讲台上,讲述完成实弹首射任务背后的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搭起“先锋讲堂”,让平时表现优异的基层官兵走上讲台授课,把“冒热气”的身边故事,及时变为教育资源,是一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尝试。

  一个榜样,就是一本活教材。那些官兵身边奋发向上的故事,为后来者汇聚奋进力量。

  “先锋讲堂”上,和宋邦雷一样阐释青春梦想的,还有中士黄战辉。

  黄战辉曾是指挥专业的技术骨干。去年,由于连队工作需要,他转岗到炮班。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复杂操作流程,每次参加班协同训练,他的成绩都靠后。这个曾经的标兵,对弹药装填这个新专业犯了难。

  “转岗就像战术迂回,绕点路是为了更好地突击。”黄战辉从最基础的技能练起,主动请教老炮手学习操作技巧,加班加点补习专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专业技能考核中,他以第二名的成绩惊艳全场。随后,在一次实弹射击训练中,黄战辉作为主力队员,圆满完成任务,赢得上级好评。

  身边的典型故事,蕴含着撬动兵心的道理和力量。听着黄战辉的讲述,刚经历岗位调整的下士劳郑坤,深刻感悟到这样一个道理:成长,是不断校准人生准星的过程。

  “把课堂交给官兵,群众性自我教育让官兵在你来我往的双向互动中品悟道理,实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双向奔赴。”该旅领导说,当官兵讲述身边可见可学的鲜活事例时,那些接地气的真实经历更能直抵人心,在潜移默化中注入精神动能。

  锐视点

  部队教育课呼唤多种“打开方式”

  ■王本宇

  当前,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外部社会环境、官兵成分结构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一些部队编成类型多样、部署动态分散,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念、思想基础差异性也很大。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红色教育传统,又要勇于开拓、守正创新。

  随着练兵备战节奏加快、空间变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场地变动、人员流动等现实问题。因此,教育课要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多些“打开方式”,引导官兵将焕发的政治热情转化为练兵备战的行动自觉,提高打赢本领。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在动态分散条件下执行任务,使命要求、工作节奏、身处环境均发生变化。越是如此,越要求教育跟着任务走,驻训场设置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延伸到哪里,确保标准不降、质量不减。

  画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线”,关键在于发挥教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着力打造一支理论上有功底、授课上有招法、教育上有思路的教员队伍,鼓励大家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发挥好教员队伍在引导官兵培塑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方面的“酵母”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练兵备战一线,开展常态化专题式评比,锤炼授课能力,倒逼教员队伍守正创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持续激发广大官兵心无旁骛、备战打仗的热情和动力。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 无人驾驶插秧机助力春耕生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