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老雷啊,他们又来看你啦……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老雷啊,他们又来看你啦……

来源:新华社2025-04-05 20:17

  这个清明节

  在山西省武乡县

  80岁的梁效珍老人照例带领家人

  扫了两次墓

  一个是自家祖坟

  一个是八路军无名烈士老雷的墓

老雷啊,他们又来看你啦……

  (图为梁效珍一家人在八路军烈士陵园祭奠雷烈士。新华社记者 樊欣阳 摄)

  从1941年

  到2025年

  从梁效珍的爷爷梁魁云

  到梁效珍的重外孙、7岁的杨崇颢

  梁家6代人

  守护着这位无名英烈

  已经84年……

  为何这家人坚持做这件事

  做了80多年?

  他们和烈士老雷之间

  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还得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说起

  1

  悉心救治受伤战士

  并将其视作亲人

  1940年

  日军“扫荡”太行抗日根据地

  企图打击八路军总部

  八路军总部在关家垴一带集中主力

  与日军血战

  二十多岁的雷姓战士

  在关家垴战斗中受伤严重

  无法被送到隔壁黎城县的八路军医院救治

  于是就被沿途留在

  武乡县韩北镇虸蚄庙村

  梁魁云的家里救治

老雷啊,他们又来看你啦……

  (图为梁效珍一家人在八路军烈士陵园祭奠雷烈士。无人机照片)

  战士的背部被炸伤

  五六处伤口还在流血

  血和衣服都粘连到了一块

  梁效珍的奶奶用花椒水清洗血浆

  为战士分开血肉和衣裳

  爷爷捣烂蒲公英

  敷在战士的伤口上消炎止疼

  白天奶奶喂水喂饭

  晚上爷爷和爹轮流照看

  遗憾的是

  三四个月后

  战士还是因伤去世

老雷啊,他们又来看你啦……

  (图为梁效珍的重外孙杨崇颢在给雷烈士鞠躬。新华社记者 樊欣阳 摄)

  家里人都不识字

  战士连名字都没留下来

  只知道他来自河南辉县

  战士牺牲后

  梁家把他葬在村边

  梁效珍说

  “他唤我奶奶为‘大娘’

  喊我爹叫‘二哥’,就是一家人”

  2

  每年两次为烈士扫墓

  成为梁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梁家人每年清明和寒衣节

  都要按照当地习俗

  给雷烈士扫墓、送汤

老雷啊,他们又来看你啦……

  (图为梁效珍一家人在八路军烈士陵园祭奠雷烈士。新华社记者 樊欣阳 摄)

  1960年

  梁效珍的奶奶去世前

  吩咐家人说

  不要忘了上坟、送汤

  只要有机会

  把雷烈士送回河南

  让他魂归故里

  这份嘱托

  逐渐落在了梁效珍头上

  他到处打听

  曾连续三年给辉县民政局写信

  寻找雷烈士家人的踪迹

  无奈信息太少

  始终没有找到

老雷啊,他们又来看你啦……

  (图为梁效珍与其儿子、重外孙在祭奠雷烈士。新华社记者 徐伟 摄)

老雷啊,他们又来看你啦……

  (图为梁效珍的重外孙杨崇颢在给雷烈士默哀祭奠。新华社记者 徐伟 摄)

  2012年

  武乡启动了

  “八路军零散烈士集中安葬浩大工程”

  规划建设八路军烈士陵园

  将葬在各处的烈士找到并集中安葬

  2015年

  雷烈士成为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

  第一批被安置的烈士

老雷啊,他们又来看你啦……

  如今

  雷烈士和2369名战友安葬在了一起

  雷烈士归队了

  梁效珍也完成了奶奶的心愿

  将梁家为雷烈士扫墓、祭奠的传统

  一代一代传承了下去

  ……

  3

  今天,去看看他们吧!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

  像雷烈士这样

  为了国家和人民

  抛头颅、洒热血

  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人

  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许多人和雷烈士一样

  甚至都不曾留下姓名

  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们是谁

  但却知道他们为了谁

老雷啊,他们又来看你啦……

  又是一年清明到

  在纪念先祖的同时

  也别忘了祭奠英烈

  走进身边的烈士陵园

  去看看他们吧

  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血脉

  这些人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也永远不能忘记!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作者:张玲琳)、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孙亮全、徐伟、樊欣阳)、新华网山西频道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安开幕

  • 运城盐湖呈现“调色盘”景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
2025-05-21 09:37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外形特点,可以在很多工作空间实现与人类相似的工作效能,并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2025-05-21 09:36
研究团队综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和模拟证据,揭示了极地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极气温以每十年0.68摄氏度的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
2025-05-21 09:35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
2025-05-21 09:33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