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3个关键词,带你走近一位扎根高原30年的人民军医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3个关键词,带你走近一位扎根高原30年的人民军医

来源:中国军网2025-03-27 10:15

3个关键词,

带你走近一位扎根高原30年的人民军医

  ■中国军网记者 林诗清

  高原纯净的夜空能看到最闪耀的星星。联勤保障部队第941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的手机壁纸,就是一张高原雪山与星空交映的美景——那是秋迪俭革拉哨所一名战士特意拍下来发给张瑛的。

张瑛向记者展示她的手机壁纸。中国军网记者 林诗清 摄

  在戍边战士的眼里,高原的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美好。她向记者展示着那张图,缓缓地说:“年轻的战士把对祖国清澈的爱,都藏在了星光里。”

  后来,张瑛将照片上的风景临摹成画寄到哨所。画纸下方,她还写下一行小字:“头顶同一片星空,共守祖国山河。”这幅画穿越风雪抵达哨所后,战士们将它挂在了瞭望塔的玻璃窗前,陪伴着战士们每天上岗、换岗,也牵动着千里之外那颗温暖的心。

  温暖如她

  在终年积雪的喀喇昆仑山脉,每当这个挎着药箱的身影出现在海拔5000多米的哨所,总会有年轻士兵像孩子般围上来,像久别的亲人,又像熟稔已久的朋友。

  驻守在海拔5000多米哨所的战士盖猛,对这位温暖细致的“张妈妈”印象特别深刻。那时盖猛刚上高原执行任务,恰好遇到前来哨所巡诊的张瑛。“刚到高原要注意清淡饮食,执勤必须戴好防雪盲墨镜……”张瑛将高原上需要注意的事项一一列在纸条上,并亲自送到他的手里。更令他眼眶发热的是,当任务结束准备下撤时,“张妈妈”又发来了初下高原时的暖心提示。那是他第一次被医生“追着提醒”,这条穿越风雪而来的医嘱,在健康需要守护的时刻悄然出现。

  记者了解到,不少基层连队的医务室里,摆放着张瑛编写的《高原健康小知识手册》《高原习服小贴士》等各类实用的“口袋”手册。战友们说,在海拔数千米的生命禁区里,她既是雪域高原上永不凋零的“格桑花”,更是官兵们心中最温暖的“守护神”。每次巡诊时,总能看到她耐心倾听年轻士兵的诉说,不厌其烦地讲解高原病防治常识,嘱咐用药禁忌,将每个战士的健康都系在心上。在张瑛和团队多年的健康宣讲和悉心指导下,部队官兵高原病防治意识持续增强。

张瑛(右一)巡诊结束与官兵告别。孟钊 摄

  “军医的存在,就是要让一线官兵安心。他们在前方冲锋,我们来守护他们。”张瑛走上高原巡诊,就是要让官兵知道,卫勤保障力量一直在他们身边。

  执着如她

  “印象中,她经常带医疗队去海拔4000米以上的边防一线巡诊。”提起张瑛时,她的同事张江语气中满是敬佩,“但她的严厉和严谨,在医疗队是出了名的。”张瑛常说:“高原医疗条件虽然有限,但我们不能因此降低标准。”

  在高原上,每个听诊器都连着心跳,每支注射器都关乎安危。谈起在高原的一次紧急医疗救援,张瑛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在某边防连,几名战士因急性高原反应被紧急送到医疗队,情况十分危急。张瑛迅速研判,快速下达医嘱,立即展开抢救。

  她的声音冷静而坚定,在她的指挥下,医疗队迅速行动,输液、吸氧、监测生命体征……每一个步骤都严谨有序。最终,经过连续20个小时的奋战,几名战士成功脱险,张瑛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样的紧张时刻,只是张瑛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她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医生,还是我们工作上的严师。”第941医院的熊雅楠医生这样评价,“她在专业上的标准近乎严苛,每次查房的时候最怕她皱起眉头。”

  有一次,一位刚进院的年轻医生在患者出院时只开具了书面医嘱,但并没有当面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张瑛得知后,严厉批评了这位医生,并明确立下了一个规矩:患者出院前,我们必须提供一份详细的服药说明、一份复查时间表和一份温馨提示。她经常提醒年轻医生,“要把对患者负责的态度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

  在张瑛的带领下,一批批年轻的医生迅速成长起来,在他们心中,张瑛是行走的“高原医典”。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人,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在高海拔环境下进行急救,如何在高原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做出最优的医疗处置判断。她常说:“医疗队需要传承,不可能只靠一个人。”

  “战士守护国土,我们守护战士。”医疗队一代又一代的队员们接力行走在这条风雪“天路”,扎下的不是脚印而是生命的界碑。在记者看来,她更像是一棵坚韧的青松,守护着战士们的健康。

  深情如她

  张瑛总说,自己愿做雪山缝隙里最普通的一朵蒲公英,将健康的种子播撒到高原哨所的每个战士身边。三十年如一日行走在高原巡诊的路上,张瑛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累计抢救危重症患者3800多人,但这些故事在她口中都化作轻描淡写的“巡诊日常”。

  那些随风散落的“种子”,早已在高原哨所开出了春天。当95后、00后的哨兵欢呼着“张妈妈来了”时,她望着那些高原红的稚嫩脸庞,深知“妈妈”二字的千钧重量。

  登上一处海拔5000多米的哨所巡诊,要走过一段被称为“绝望坡”的山路。每当山风刮过这里的嶙峋怪石,陡峭的悬崖便奏响危险的颤音。张瑛每次背着十多斤的药箱攀爬时,汗碱都在迷彩服上画出等高线。“只要心里默数到4000就能看见哨所国旗”,这是她对抗缺氧的独门秘方。“困难再大也大不过战士的生命。想起这些年和边防官兵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我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和他们在一起时,总会感觉到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和勇气。”张瑛认真地告诉记者,“还是那句话,我只是尽了一个军医应尽的职责。”

张瑛巡诊时带的药箱。中国军网记者 林诗清 摄

  所谓平凡,不过是把一件白衣穿成铠甲。“无论路有多远、山有多高,我都将时刻领命出征。”仿佛高原雪山都能听到这句誓言。无数个“张瑛”,正走上这条通向远方的天路,在永冻层上书写生命的春天。

  记者手记

  在这里,我找到了一个答案

  当高原的风卷起经幡时,总有人背着药箱逆风雪而行。巡诊三十载,张瑛的足迹深深烙在青藏高原的土地上。

张瑛接受记者采访。李松涛 摄

  除了巡诊,张瑛的日常工作就是与“死神”角力。采访期间,我突然听到一串急促的铃声,还没回过神来,张瑛马上中断采访冲进了抢救室。

张瑛护送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中国军网记者 林诗清 摄

  那是一位刚做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因术后生命体征不稳,正从骨科病房紧急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床上的患者面色苍白,张瑛医生快步迎上前,她的声音清晰而沉稳:“接心电监护,准备呼吸机……”每道程序都井然有序,没有一丝慌乱。张瑛俯身查看患者,她的动作轻柔而专业。在给患者翻身时,她特意提醒护士注意保护手术部位,保持患肢外展位。

张瑛查看患者监测仪器数据。中国军网记者 林诗清 摄

工作结束后,记者与张瑛合影。陈浩 摄

  “血压回升了!”这个好消息让抢救室里的气氛稍稍放松。张瑛始终保持着专业而冷静的状态,即使是在最紧张的时刻。经过4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趋于平稳。

  走出抢救室,张瑛摘下口罩,额头上布满汗珠。她转向我,露出疲惫的微笑:“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

  什么是“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她总说自己没有耀眼的光环,但却以军人的坚韧与医者的温柔,默默守护着高原官兵。

  高原的风依旧凛冽,阳光依旧刺眼,但我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有一束光,永远照亮着生命的希望。那束光,就是张瑛和无数像她一样的“生命守护者”。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清洁能源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 春到沙湖迎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2025-03-28 04:00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2025-03-28 03:3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2025-03-28 04:00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随着AI技术的突破,气象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提高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水平。2023年,《科学》杂志将“AI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评为世界科学十大进展,同年我国主导的AI大模型在精细化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更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这些里程碑既展现了大气科学与AI融合的潜力,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防灾减灾创造了新机遇。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快,公众的期待与担忧越是急剧上升。如何平衡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如何缩小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成为今年论坛上嘉宾热议的焦点之一。
2025-03-27 05:1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如何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亮明身份”,不再“真假难辨”?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难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领域,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居家生活,因此智能养老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技术手段。
2025-03-27 05:10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