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东北抗联:白山黑水间的不屈抗争与碧血丹心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东北抗联:白山黑水间的不屈抗争与碧血丹心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3-20 10:38

白山黑水 碧血丹心

  ■郑蜀炎

  东北大地上的长白山、黑龙江,人们习惯合称它们为“白山黑水”。

  这片雄伟的山,这条壮阔的江,曾感受中华民族椎心泣血之痛,也见证中华好儿女奋勇抗争之志。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谱写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不朽传奇。

  春回大地,冰雪消融。当作者走进靖宇县密林中,那镌刻在大树上的10个字令他血脉偾张,也令我们荡气回肠—“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励后人。东北抗联精神,就如同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扎根于白山黑水间,激励着后来人攻坚克难、奋勇向前。

——编者

雪魂(中国画)邱恕辉作

  “白山黑水”,是《金史》借取长白山、黑龙江之名,对大东北自然地理状况的概述。在这山这水间,有一种如燃烧火焰一般炽热的赤红,浸染着一段泣血如歌的凝重历史,见证着一支军队碧血丹心的信仰底色。

  清代的《盛京通志》是这样描写东北的:“山川环卫,原隰沃肤”“天地之奥区也”。不同于钦定文辞的艰涩,东北作家萧红深情写道:家乡多么好呀,土地是宽阔的,粮食是充足的,有顶黄的金子,有顶亮的煤……

  “回首向来萧瑟处”。在这片吟唱渔猎传奇、描绘江河织锦之地,回溯已经走进时间深处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承受苦难、历经艰辛似乎成为民族的一种宿命。我们也会发现,当这片苍茫大地上挺身站立起一群以血染红旗帜、以命抗争侵略的人,历史就成为一部“莫日根”(赫哲族语:英雄)史诗,山河就镌刻下一个民族的永恒记忆。

  这群人就是东北抗日联军。

  “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

  西方战略学家有这样的研判:日本民族“一切想象力来自它对大陆的渴望”。显然,这里说的渴望,就是扩张掠夺的野心。

  1919年,臭名昭著的日本关东军就出现在了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盘踞在东三省的日本关东军疯狂扩张,膨胀为拥兵百万的战争机器,成为日本陆军精锐主力和战略预备队。这只凶残的战争怪兽,很快把屠刀对准了东北抗日联军。

  日本关东军调集重兵,对东北抗日军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和屠杀。据敌伪档案记载,甲级战犯、当时的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以“防卫地区内治安不靖”为名,直接部署了对抗联的所谓“大讨伐”和“特别肃正”计划。

  侵略者以法西斯手段制造了一个个“万人坑”、一次次“大惨案”;还有令人毛骨悚然的“731部队”“三岛理化研究所”……

  什么叫“山河沦陷”,什么是“亡国之辱”,来到东北大地的一处处遗址、一个个纪念馆,那些泣血之史、椎心之述,至今依然让人悲愤不已、怒发冲冠。

  歌德在《浮士德》里写道:“在这个世界上,不做铁锤,便为铁砧。”面对侵略者举起的屠刀,东北抗日军民用比山石还坚硬的语言发出倔强的宣言:不是鱼死,便是网破。

  毋庸讳言,在法西斯血腥的刺刀与枪口下,惊惶如雀者有之、屈膝附逆者有之、不抵抗主义者有之。然而,救亡图存的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同志明确提出:敌人在哪儿蹂躏我们同胞,我们共产党人就在哪儿和人民一起与敌人抗争。同时,他提出一个非常严肃的要求:共产党员不许离开东北。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把自己的抗战指挥中心,从沈阳迁至被称为“法西斯的虎穴狼窝”的哈尔滨,并对东北抗日武装斗争进行了具体部署,派出杨靖宇、赵尚志等一大批党的优秀干部深入敌后,建立起一支支抗日游击队,开始了殊死抗战。

  1933年,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抗日游击队为基础,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此后,东北抗日联军迎来大发展,到1937年,共编成11个军。

  在我党的领导下,一支英雄部队——东北抗日联军的战旗飘扬在白山黑水间。他们在孤悬敌后的东北抗日战场,与侵略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

  何谓“艰苦”?历史学家对抗联战史有此评价:“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

  何谓“卓绝”?抗联名将赵尚志的诗句“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就是真实的写照——14年的铁血抗战中,抗联各部队与日伪军进行了近10万次大小战斗,消灭了18万敌人,牵制了70多万日本关东军精锐部队,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9年,国际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其新闻著作《人民之战》中,对中国抗战局势进行了描述和判断,并介绍了一首歌:“在东北人民勇敢精神的鼓舞下,产生了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使举国奋起、众志成城……”

  这首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抗联将士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每一个音符的节律: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再度回眸,诗篇血就”

  192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以记者身份途经哈尔滨。在哈尔滨召开的庆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大会上,他听到与会者的放声高唱。那激扬悲壮的旋律一下就把他震撼了。瞿秋白很快就了解到,此为《国际歌》。

  面对列强贪婪的侵略攫取,悲愤彻骨的中国人是多么需要在战斗号角的召唤下“为真理而斗争”啊。瞿秋白激情挥笔,将歌词译为中文,使这一不朽的旋律第一次回荡在中国大地。在著名的散文集《饿乡纪程》中,他就此写道:“在哈尔滨闻到了共产党的空气……”

  凝聚在白山黑水间的抗联精神,正是“共产党的空气”的生动体现——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有这样的数字见证着这段苦难辉煌:数以万计的抗联将士白刃喋血、慷慨赴死,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部队所存仅十之一二;在2020年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抗联牺牲的军以上将领达30位,师级干部58位……

  英雄也是人,也会流血,也会倒下。请记住这些名字: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挺立在一个民族的前列,永远不会低头屈服,永远不会畏缩后退。就如杨靖宇将军用生命写下的直节劲气的诗句:“当年壮烈,那日从容?再度回眸,诗篇血就……”

  1938年底,时任抗联第6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在写给北满临时省委的信中讲到:“无钱、无粮、无干部,过了4个月残酷斗争生活……革命热情燃烧着我的精神,非常高兴地向着抗日的光明处狂奔。”

  为了掩护主力突围西征,李兆麟率领少数部队在“合围区”内牵制敌人。面对百倍于我的日伪军,李兆麟指挥部队展开了一场场血战,并在战斗间隙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抗联《露营之歌》——“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在敌人包围圈里战斗了4个月后,李兆麟奉命继续西征。“老抗联”回忆,此时已是寒冬,可部队还穿着单衣,且仅发4穗玉米作为干粮。如此艰苦的条件,并没有熄灭“革命热情燃烧”。大家一路征战一路高唱,让“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的歌声响彻白山黑水。

  日寇为了切断人民群众与抗联的联系,推行了“强力封锁”“归屯并户” 等一系列残酷手段,给抗联的生存造成极大困难。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后来担任抗联第3路军(以抗联第3、6、9、11军为基础组建而成)政治委员的冯仲云,在1939年给上级的报告中,列举了“替代食物清单”,其中,马皮、松子、草根等都被列为“稀缺且无法满足需求之口粮”。

  翻开抗联将士们的回忆录,许多章节不忍卒读:“50多天没有吃粮食”“百日未见油星、盐巴”“拧开子弹取火药消炎开刀”“为避免烧火暴露,冬天在雪地里只能抱在一起取暖。睡觉时哨兵半小时就要叫醒,否则会冻死”……

  “冻死迎风站,饿死紧肚皮。”恶劣艰难的生存条件,折磨着抗联将士的身体,却丝毫动摇不了他们胜利的信念和英雄气概。在一首“抗联歌谣”里,他们的歌声是如此乐观、自豪:“野草树皮是我们的粮食,胜利呀永远属于我们。”

  我们知道,不是每一场战斗都能赢得胜利,不是每一次牺牲都创造辉煌。但我们更坚信,抗联将士洒在白山黑水间的鲜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

  我曾来到牡丹江市的乌斯浑河畔,凭吊“八女投江”遗址。注视着8位将生命永远凝铸的抗联女战士画像,眼中泪、心中诗难抑而涌:

  十三岁的小战士,正了正帽子

  和姐姐们手挽手,踏进了历史长河

  那一刻,八个女兵最后向大好山河

  回眸间,投来千军万马的目光

  1938年,我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全会发出了《给东北义勇军及全体同胞电》:“你们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有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细节。毛泽东同志在六中全会所作的,阐述上述论断的报告《论新阶段》,历经重重波折后传到抗联营地。对远离党中央的抗联部队来说,这无疑是照亮白山黑水的明灯。他们不仅想尽一切办法将其编印成小册子下发各个密营,还从东北抗战局势的实际出发,将书名改为《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

  在汤原县大亮子山最近发现的抗联第6军密营旧址中,我看到一位瞻仰者留下的对联:

  雪很冷、血很烫,胜利道路全凭血肉勇蹚;

  忠无双、勇无双,丹心碧血映照解放曙光。

  横批:抗联精神。

  “胜利和牺牲一样,是没有替代品的”

  锋锷历史、血色春秋。踏访一处处抗联血战的遗址,眼前是密林绝壁、雪峰怒水,可你看到的绝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一支军队狭路相逢的搏命、血溅五步的抗击,就像一首抗战的诗句——“战斗着活下来,或者战斗着死在敌人手里”。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这样评价东北抗战:“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

  白山黑水的寸寸山河、片片雪花,都是毛泽东高度评价的“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的抗日战场。

  “狐狸怕铁夹,黑熊怕钢叉。”这是东北猎人在山林里对付野兽的经验。打击野兽般的侵略者,咱们抗联也有锋利的“铁夹”“钢叉”。

  至今,在抗联曾经战斗过的地域,我们还能听到当年的歌谣:“尖老李(抗联第4军军长,李延禄),猛老赵(抗联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赵尚志),周保中(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打完大道钻山道,气得鬼子嗷嗷叫……”

  “尖”,在东北话中本是狡猾善变之意,但东北老乡却借此诙谐地描述李延禄作战的足智多谋。正是凭其“尖”,李延禄指挥了“镜泊湖连环战”“智取密山县城”等一次次著名战斗。赵尚志作战之“猛”更是威震白山黑水,令日伪军闻之丧胆,发出“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哀叹。“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这是毛泽东对周保中的高度赞誉。当年,周保中为了解决抗联部队物资奇缺的困难,把袭击敌人的运输部队作为作战重点。同时,在日寇的所谓“冬季大讨伐”中,他带领部队以既化整为零、又化零为整的机动灵活战术,把敌人打得“嗷嗷叫”。

  你看,一首民谣,就包含了这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每每和抗联老兵唠嗑,周保中将军“竟日鏖战惊天地,胆壮气豪动神鬼”的诗句,仿佛就在我眼前笔墨澜翻。

  1937年,抗联第5军在一个叫大盘道的地区设伏。靠着漫天风雪的掩护,他们以近战、白刃战全歼移防的日军守备队300余人,缴获大量装备物资。

  还有一次,抗联200余骑兵,与日伪700余人的“讨伐队”遭遇。抗联部队当机立断,且打且退,将敌引入一个叫冰趟子的狭窄山沟中。敌人在光滑如镜的冰面无法站立,龟缩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山沟里等援兵。待其欲突围时,抗联又在沟口伏击堵截,共毙敌200多人,另有100多日伪军被冻死冻伤。而抗联仅伤亡7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我党我军的宣传、发动和影响下,东北地区先后有160支民间抗日队伍加入了抗联,甚至有成建制的伪军携枪投奔抗联队伍。

  佳木斯同江市,地处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南岸,当年是抗联长期斗争的地区。我在这里听到了许多抗战故事,有的故事堪称传奇——同江伪保安大队里应外合,配合抗联攻克县城,砸开监狱,解救了全部爱国抗日人士;我党一位地下党员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向同江伪公署的一大批职员、警察、电报员、税务员等宣传抗日道理,使之走上抗日道路,为抗联提供了许多情报……

  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一旦战争开始,所有常态的生活规则和秩序都会退场,但“胜利和牺牲一样,是没有替代品的”。

  为了胜利,必须牺牲,这是抗联将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因为他们知道牺牲的意义和价值。上世纪80年代,在杨靖宇牺牲的靖宇县密林中,人们发现一棵树上刻着令人血脉偾张的标语:“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标语是因何而纂?由谁而刻?那位或者那些“从此过”的抗联将士后来如何……由于艰苦的战争环境,一个个问号已很难探寻,但这刻于树干,不,是镌刻于历史的标语,却成为永恒丰碑、热血诗章:

  大好山河,岂能给东倭;白山黑水,岂能没有战歌。

  若不愿做奴隶,就为那尚未出生的子孙,血肉拼搏。

  (版式设计:贾国梁)

《龙道沟抗联密营的艰辛岁月》技术支持:李连杰、王江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

  • 上海: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文物史料专题展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2025-03-28 04:00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2025-03-28 03:3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2025-03-28 04:00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