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山高兵为峰,一代代官兵将甘巴拉精神永远传承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山高兵为峰,一代代官兵将甘巴拉精神永远传承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2-19 10:55

山高兵为峰

  ■苏 俊

  观看MV《甘巴拉》。

  甘巴拉,藏语意为“不可逾越的山峰”。一代代甘巴拉人以山为家、与雷达为伴,日夜守望着祖国的蓝天。这里山高路远、自然环境恶劣,但他们的心比山更高、意志比铁更坚。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用行动诠释着“山高兵为峰”的含义。

  “甘巴拉”,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地名,是在20多年前。当时我正在军校参加培训。我们宿舍共有5人,在自我介绍时,一个面色带着“高原红”、声音洪亮的同学——老蔡,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来自一个我未曾听闻的地方——甘巴拉,海拔5374米的高原雷达站。那时,甘巴拉在我心中与其他地名并无二致。

ff1998686eac2eaf6853a545d65c9bed.png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 王 欢摄

  培训期间,我们去参观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山巅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阳光透过云朵,洒在蜿蜒的山路上,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轻松攀登着。然而,我注意到老蔡的步伐却渐渐沉重。他在半山腰一块平坦石头上坐下,大口喘着粗气。我们关切地问他怎么了,并递上一瓶水。老蔡接过水,喝了几口,缓了一会儿,说道:“长期在高原工作,下到低海拔或是平原地区,会感到不适应……”他摆了摆手,示意我们继续前进,“不用等我,你们先走,我在后面慢慢跟上。”

  自那时起,甘巴拉强烈地吸引着我。甘巴拉,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一半,山顶每年8级以上大风要刮9个多月,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自1965年建站以来,一代代官兵在雪山之巅,以“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坚定信念,战风雪、斗严寒、抗缺氧。他们在这里顽强扎根,铸就了“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

  我从驻高原部队的其他同学那里得知,当年老蔡主动申请分到高原。这个消息让我有些吃惊。一天学习结束后,我问老蔡:“听说你当年主动申请去高原。这是真的吗?”老蔡回答说:“是啊,那时候我就想,艰苦的地方总得有人去。人这一辈子,总得做些有价值的事情,不然这辈子就白活了,老了连回忆都没有。”我被他的话深深触动,追问道:“你不觉得那里的生活太苦了吗?”他说:“我们穿的是军装,再高再苦再危险的地方,也得有人去啊!”他朴实无华的话语,就像高原的蓝天,纯粹而干净。

  15年前,我终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甘巴拉,难抑内心的激动。汽车在崎岖的盘山公路上缓缓行驶,窗外是高原澄澈的天空。随着海拔的升高,雷达天线和鲜艳的国旗映入我的眼帘。在甘巴拉英雄雷达站,我与战友老蔡重逢了。这是我们自军校毕业后首次相见。那时老蔡已是雷达站的教导员,脸上的“高原红”比我记忆中更加明显了。

  刚到达甘巴拉,我就踏上通往阵地的84级台阶。然而,高原反应很快袭来。我的心跳加速、嘴唇发紫、头疼欲裂,心中只想着尽快下山。想到老蔡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了十几年,我对他更加敬佩。

  我忍不住问老蔡:“你是怎样在这里坚持这么多年的?”他微笑着回答:“习惯了就好。这辈子献给甘巴拉,我觉得值得!”

  岁月流转,雪山依旧巍峨。在甘巴拉坚守一天或许不难,但要坚守几年、十几年,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要有一种精神。我被坚守在甘巴拉的官兵深深触动,离开后不久创作了一首歌曲《有一个地方叫甘巴拉》:“有一个地方叫甘巴拉,八十四级台阶战位中穿插,阵地风雪漫天刮,生命禁区把根扎……”

  10多年前的一个春节,我正在看电视新闻节目,屏幕上出现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画面。天空纯净、雪峰高耸,皑皑白雪覆盖着山巅……镜头缓缓移动,我看到了老蔡,他的爱人和孩子也去了甘巴拉过年。我注意到,他的女儿因为高原反应,正吸着氧,小脸冻得通红。这一幕让我心头一热,眼眶不禁湿润了。儿子从卧室走出来,看到我的样子,好奇地问:“爸爸,你怎么啦?”我指了指电视,声音有些哽咽:“你看看电视上是谁?”儿子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惊喜地叫道:“啊,是蔡叔叔!”“他和家人在甘巴拉过年呢!”我解释道。儿子兴奋地说:“我也要去高原,去看蔡叔叔!”我摸了摸儿子的头,微笑着说:“好,等有机会,我们一定去。”说完话,我立刻给老蔡发去拜年的短信:“老蔡,新年快乐!在电视上看到你们一家人在甘巴拉过年,真的很感动,祝愿你们在雪域高原幸福安康……”

  2024年11月,我再次走上甘巴拉。这一次,我没有机会与老蔡面对面交流。在那面镌刻着800多位甘巴拉老兵名字的老兵墙上,我看到了他的名字。阳光洒在老兵墙上,每个名字都在熠熠闪耀。那些姓名,不仅代表一茬茬坚守在这里的官兵,也是一代代传承的甘巴拉精神的见证。

  站在老兵墙前,我拨通老蔡的电话。他的声音依旧坚定:“甘巴拉培养了我,我忘不了那些可亲可爱的战友,能在甘巴拉当兵,是一生的光荣……”当他开始回忆在甘巴拉的点点滴滴时,我能听到他声音中的激动,他的话语流露着深情。

  我翻开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花名册,眼前是一排排年轻官兵的出生年份:2002年、2001年、2000年……如今的甘巴拉英雄雷达站,00后官兵正接过老兵的接力棒,续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故事。

  雪山见证,甘巴拉精神在这里代代传承。一代代官兵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守护着祖国的空天安宁,书写着人生的壮美篇章。甘巴拉,“不可逾越的山峰”。再次站在海拔5374米的地方,有个声音在我心中响起:对于高原官兵而言,没有山峰不可逾越!我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感受着风从雪山之巅吹来,仿佛听到无数英雄的低语。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流传。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当日,一场以“精致与浪漫”为名的巴洛克室内乐经典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音乐会由管风琴、羽管键琴演奏家、教育家沈凡秀及中央音乐学院师生组成的清馨巴洛克乐团演奏,带来包含亨德尔、维瓦尔第、巴赫等大师作品。这场音乐会是国家大剧院2025五月音乐节的演出之一。5月1日至25日,以“乐彩纷呈”为主题的国家大剧院2025五月音乐节呈现27场中外音乐史上的室内乐经典作品演出,展现室内乐的传承与创新。

  • “五一”假日期间,位于新疆鄯善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吐峪沟村吸引不少游人观光旅游。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