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营观察丨巡线在雪山之间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军营观察丨巡线在雪山之间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2-18 10:00

  路在脚下,更在心中

  ■解放军报记者 杨悦

  “把海洋化作高山,贝类化作石头。”横断山,被称为“地球裂缝”。

  6000多万年前,横断山脉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角力之下收束折叠,于青藏高原东南形成山川并列、南北走向的褶皱带。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江水在山脉的缝隙间跳跃着向南涌流,将千峰万仞的雪山绝壁切割开来。

  信息支援部队某部五连德钦哨所,就坐落于这一片雄奇的山系之中。

  奔腾的澜沧江水被两座高耸的雪山夹在当中,一边是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另一边是海拔5460米的白马雪山扎拉雀尼峰。在这片土地上,探险者为征服而勇于攀登,巡线兵则为守护而不断跋涉。

  以德钦哨所为原点,一条条通信线路跨过山川河流向远处延伸。哨所官兵就循着缆线的轨迹,踏过人迹罕至、草木荒芜的土地,在幽静的山河间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一次巡线下山,一级上士孙立强本想“抄近路”滑下山坡,却被陡峭的地形阻拦,进退不得。直到双手实在扒不住山石,他不得不从3米高的山坡上一跃而下,双腿麻了许多天都没缓过来。

  那次碰上雨季,一道原本只有七八厘米深的山泉直接涨至齐腰,为了完成巡线,二级上士文彦宸和战友不得不蹚过冰冷刺骨的泉水前往对岸。他们一个拉着一个小心地向前移动,脚下不住地打滑。

  即使已经沿着这条巡线路走过无数次,哨所官兵依然会遇见种种突发状况,在不经意间干扰着他们的步调。

  狂风、大雪、洪水、落石……自然的造物规律从不理会人类的足迹如何延伸,给漫漫长路设下阻碍。官兵们只有一个选择:不管遇到多少难关考验,必须维护好这条通信线路。或许要翻过崎岖的山峰,或许要蹚过冰冷的水流,他们的脚步从未止息,他们的选择从未动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哨所官兵在高海拔、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中循环往复不懈跋涉,循着使命的方向坚定前行。

  穿梭在沉寂千万年的山脉与冰川之间,巡线兵的脚印像是雪山间的一道划痕,片刻就会被风雪抹去。但官兵们知道,那些脚印早已镌刻进他们的军旅之路,融汇于平凡坚守的青春岁月:“我们的路在脚下,更在心中。”

1370cd0f78d80c59511c27c929e84ba4.png

雪山巡线。吴树志摄

  巡线在雪山之间

  ■解放军报记者  杨 悦

  冬日,高原寒意正浓,枯水期的纳帕海化作荒芜,沉寂的金沙江泛出碧蓝。

  在信息支援部队某部五连德钦哨所,官兵的职责就是守在这个重要的通信节点,维护好“信息高速公路”。

  年复一年行走在雪山之上,哨所官兵见过许多壮美绮丽的风景,也无数次体会过这片土地的危险与“狰狞”——这里有光华辉映的日照金山,也有冰寒刺骨的凛冽风雪。

  哨长梁正恒来到哨所已有5年多,他沿着光缆线路跋涉的距离超过1000公里。他在这里度过数不清的难忘瞬间,也在时间与风雪的砥砺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这条巡线之路,镌刻了每一名哨所官兵闪光的青春轨迹。

  这些编号,时刻提醒着他们身在何处、该往哪个方向前行

  高原的路,总是弯弯曲曲。

  若从卫星地图上俯瞰,那些线条宛若纠结缠绕的丝带,散落在雪山的褶皱处。一座座山峦像是“复制粘贴”般,不管转过多少个弯,眼前的景象却如出一辙:天地间只有看不到边际的山和不知道尽头在哪里的路。

  “走的次数多了,就记住了。”驾车驶过又一个相似的弯道时,哨长梁正恒对着有些晕头转向的记者说。

  对德钦哨所的巡线兵来说,路的概念是不同的——一根根电线杆在高空架起缆线,跨过起伏的雪山,越过湍急的澜沧江流;一座座小腿高的白色标石,连缀起掩藏在泥土下的直埋线路,蜿蜒向前。正是这些以数字为编号的电线杆与标石,串起了一幅专属于巡线兵的导航图。

  “哨所负责维护的通信线路共上百公里,包含了数千个编号,以及很多特殊标石。”在梁正恒和战友心中,这些编号,时刻提醒着他们身在何处、该往哪个方向前行。而每个巡线兵来到这里的第一课,就是要记住线路上的编号。

  二级上士卢卓还记得,刚开始巡线时,班长总会时不时地抽考他:“刚刚那块标石是多少号?”

  “没记住……”尽管如今已经对各个编号点位非常熟悉,卢卓依然记得当初回答不上班长问题的窘迫。因此每次线路检修时,他都会在心中默念那个数字,在线路轨迹、山脉走向与数字编号间建立记忆联想。

  二级上士文彦宸到哨所的第一年,连长要求他们把光缆沿线所有标石逐一登记,将每一处编号、转弯和接头都列成清单。于是,他和战友李康智踏上了那段不熟悉的山路。

  时值春夏之交,枝叶繁茂的灌木将光缆标石遮挡得更加不显眼。文彦宸和战友转着转着,就在山间迷了路。原本3个半小时的路程,他们走了将近5个小时还没走完。

  高原午后,烈日灼烤,随身携带的水早已喝光。下山的路走到半山腰,文彦宸仿佛能感到身体里的水分在一丝丝蒸发。精疲力竭躺倒在山坡时,他们终于听到潺潺流水声。

  后来,文彦宸和李康智相互搀扶着,沿着那条清溪走下山。文彦宸第一次直观而清晰地意识到,要想完成好巡线任务,他必须把每一处标石的坐标刻在脑海。

  来到哨所6年多,卢卓已经对线路上的那些编号熟稔于心。他就像曾经的老班长一样,用同样的方式提醒着年轻的巡线兵,要把这条线路的一点一滴都记下来。

  “我现在对这里,比老家更熟悉。”当兵3年第一次休假返乡时,看着家乡焕然一新的面貌,卢卓走到哪里都是一头雾水。“不像在哨所,车走到哪里、前面有多远、哪处有条小路,像开导航一样一清二楚。”

  卢卓知道,这里已经变成比家乡更“深度连接”的地方。

  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是他们的使命

  这是冬天的第一场大雪。

  山风呼啸,雪粒飞卷。弥漫的白雾遮住了雪山连绵的峰峦。启程巡线的路上,越野车车轮小心碾过冰雪交融的路面,却还是被一场弯道打滑造成的拥堵拦住去路,不得不停下来等待通行。

  哨所官兵都知道,在这里巡线,“与天斗”是常态。青藏高原向南延伸,与千沟万壑的横断山脉相互交织,塑造出独特的地形与气候——470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相互连缀,毒辣的阳光、稀薄的氧气、狂乱的风雪,为官兵们构设了一道道难关。

  一级上士孙立强记得,为了改造线路架设方式,他们顶着盛夏烈日挖沟,肩膀被高原的紫外线晒脱了皮,扛起缆线时钻心地疼;二级上士卢卓记得,为了完成光缆沿线的采点定位,他们在积雪达到膝盖的雪山艰难跋涉,裤腿和鞋袜被刺骨的冰雪侵入,腿脚几乎失去知觉……

  雪山之巅,峡谷之底,湍流之上。巡线兵的脚步跟随线路的轨迹,抵达一处处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越过一道道自然之力筑就的难关险隘。

  一次线路抢修,哨长梁正恒自告奋勇地攀上电线杆,沿着高悬在空中的钢绞线向前滑行,完成挂缆作业。

  沁凉的细雨,打湿了迷彩服的衣襟。山风乍起,呼啸着拍向梁正恒悬在半空的身躯。他用两只手臂支撑起全身的重量,一米一米地往前挪。

  脚下,货车风驰电掣驶过公路,留下一阵阵让人心悸的轰鸣;澜沧江怒吼着奔腾而下,卷起一重重泛着沙土色泽的波涛。梁正恒心里越来越发慌,双手也开始无力,总共七八根杆的长度,他挂到第3根就感觉有些气短。

  “既然上了杆,就必须要挂完。”梁正恒咬着牙继续前进。终于,完成作业那一刻,他如释重负,全身瘫软。

  循环往复的巡线路上,哨所官兵每天守望着亘古不变的雪山,一次次与自然搏斗。

  文彦宸忘不了第一次直面山体滑坡的震撼:山壁嶙峋,数块重型卡车般大小的巨石横亘在道路前方,阻断了公路,也砸断了缆线。他和战友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修。

  近乎垂直的山体压迫性地占据着视野,山坡上不时传来石子滑落的细碎声响。

  正当大家加紧施工时,文彦宸耳边突然传来一声高喝:“躲开!”他来不及细想发生了什么,就被骤然推倒。文彦宸跌坐在土石之间抬头望去,只看见老兵朱建飞倒在自己身旁,右手鲜血直流。

  原来,刚刚有一颗半个拳头大的石块径直砸落,眼看就要砸在文彦宸头顶,朱建飞来不及多作反应,只能一把将他推倒在一旁。如今回想起那一幕,文彦宸还能忆起当时的惊心与感动。

  那天,为了尽快完成线路抢修,驾驶员先将朱建飞送回县城处理伤口,文彦宸和其他战友不得不暂时放下担心,留在原地继续施工。

  “碰到灾害天气还要去前方维护,不怕危险吗?”记者问。

  “怕。但是更怕线路不通。”文彦宸回答。

  四季寒暑,雨雪风霜,巡线兵们一次次越过艰难险阻。守望着荒凉与孤寂,他们始终记着自己坚守的初心——

  巡护国防光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光荣。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是他们的使命。

  巡线的脚印勾勒出岁月年轮,刻进了每一名哨所官兵的生命

  在这片以香格里拉之名著称于世的高原雪山间穿行,官兵们将不同的风景收藏在心中。

  春日,山色漾起绿意,一丛丛草木给旷野山林染上青黛;夏日,浓淡相宜的紫色矮杜鹃在草甸上蔓延开来,铺就一幅花团锦簇的长卷;秋日,层林尽染,赤红的狼毒花与灿金的桦树林相互映衬,为素净的雪山增添绚丽色彩;冬日,霜雪将旷野冻结,银白的世界圣洁而干净……

  四季更迭的风景仿佛一张张明信片,为哨所官兵铭刻下军旅岁月中一段段收获满满的历程。

  每次运气好碰上日照金山时,一级上士孙立强都忍不住驻足凝望片刻。他在哨所待了10多年,依然没有看够这里的风景。他喜欢这里的雪,那幅漫天皆白的图景,总能让他回想起山东老家的冬日;他也爱这里的山,壮阔雄奇,给人以独一无二的震撼。

  巡线的路虽苦,但孙立强总能找到特别的意趣——

  一次夏日登山,他气喘吁吁地攀到山顶,终于能坐下拿出干粮歇一歇脚。山林葱郁,炊烟袅袅,孙立强注视着这一幕,仿佛看见了“世外桃源”的模样。

  一次冬日巡线,他和战友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突然遇到窜出来的野兔野鸡,忍不住追上前看一看,却不小心栽到齐腰深的雪坑里……

  在哨所的时间越久,孙立强越能体会到这片土地独有的生命力。院子里那棵雪松是他刚来时种下的,曾经纤细得一手就能握住,“以前剪枝时,还总嫌弃它长得太快”。如今,小树苗已经攀到两层楼高,几只雀鸟在树上筑起了窝,清晨总会在孙立强的窗前跳跃着歌唱。

  纳帕海的草原,梅里雪山的金顶,碧蓝色的澜沧江流,老乡家中盛开的火焰藤……哨所官兵行走在让人沉醉的大好河山,自己也成为这幅风景长卷中的一部分。

  时光荏苒,巡线的脚印勾勒出岁月年轮,刻进了每一名哨所官兵的生命。

  老兵李康智退伍那年,文彦宸陪着这位同年战友踏上了最后一次巡线的路途。李康智一边唠唠叨叨地述说着巡线的辛苦,一边跟文彦宸回忆起那些曾经发生在这条路上的故事:“我们在那里迷过路,转了四五个小时才走出来”“新兵时不知道在这摔过多少跤,有一次腿骨折,养了很久才好”“你还记不记得那次遇到熊,我们从这片竹林一路跑下山”……

  一边走,一边听,文彦宸突然发现,李康智的声音愈发沙哑。文彦宸转头望向战友的双眼,发现李康智的泪水早已滑落。他鼻子一酸,眼泪也忍不住溢出眼眶——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这条线路见证了那么多无怨无悔的青春,早已跟他们的生命旅程交织缠绕,再也无法分割。

  巡线兵的目光,随着绮丽的梦想,飞向更辽阔的远方

  近几年来,德钦哨所负责维护的线路有一部分改为车巡。公路边上,一块块不起眼的白色标石,连缀起枯燥而重复的线路景观。为了在漫漫车程中时刻打起精神,官兵们往往会选择用唱歌或聊天的方式打消疲倦。

  在巡线车上,大家听哨长梁正恒分享过海南岛上的蜜月旅行,听他描述那片碧波白沙;也听老兵朱建飞讲述过首都北京的红墙碧瓦,想象着阅兵方队走过的长安街与天安门……

  脚下的路虽然只在高原一隅,心中却怀揣万水千山。当巡线车如一叶扁舟穿行在高原的峰峦之间,巡线兵的目光早已随着绮丽的梦想,飞向更辽阔的远方。

  “等到将来退伍了,我也想去一次北京,站在天安门前感受一下。”尽管身在数千公里外的边远高山,孙立强仍然能感到自己跟祖国的心脏紧紧相连。

  哨长梁正恒始终记得,最初接触通信专业时老兵的教导——通信兵是保障部队作战的耳目与神经,保畅通就是保打赢。为了掌握专业操作,他反复练习攀爬近10米高的电线杆,在缆线上一次次练习维护修理的技巧,以新兵身份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赢得第一名。

  真正走上外线岗位后,梁正恒愈发理解自己的使命之重:“哨所的位置就像是通信网络上的神经元。只有神经元保持畅通,身体躯干才能运转自如。”

  “在那条不起眼的光缆线路中,每一秒都会有大量数据信息传输通过,每一次信号传递都重若千钧。”梁正恒与哨所官兵都知道,守在这个战位上,线路就是他们的战场,容不得半点含糊。

  一次重要任务保障,文彦宸和战友每天清晨出发、深夜返回,一人负责一段线路的巡查维护。任务的日历一天天翻过,他在线路旁循环往复地行走,却感到热血沸腾。“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战斗。”文彦宸说。

  雪山荒凉,天地苍茫,一行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视野中渐渐远去。有形的线路,建构起无形的信息通路。随着巡线兵的足迹延伸,他们脚下的“数字江河”悄然汇入“国防信息大动脉”,连接起天南海北的座座军营。

  (采访中得到张少波、王立家、杨星、孙文涛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铁路物流运输助力春耕生产

  • 辽宁营口:“北粮南运”运输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夜幕低垂,驾车穿行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隧道中,柔和光线如点点星光洒下,为隧道披上一层温暖的光纱,照亮往来的车辆。
2025-02-20 02: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5-02-20 02:50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