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记者亲历:跟着“和平方舟”医院船穿越风浪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记者亲历:跟着“和平方舟”医院船穿越风浪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2-17 10:11

穿越风浪

  ■杨晓霖

  不出远海,不能真正认识海洋。

  站在和平方舟医院船的甲板上,看着茫茫大洋,这样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在此之前,我与大海已有数次邂逅。我曾乘车穿越绵延的跨海大桥。桥头稳稳扎根于陆地,而眼前道路则逐渐融入海面的轻纱薄雾中,仿佛我们正纵身跃入海洋的怀抱。我也曾站在海边礁石上,目睹波涛汹涌地冲向岸边,激起的水花在阳光照耀下,幻化出一抹绚丽的彩虹。我还搭乘轮渡,向着小岛进发,途中尽情欣赏船头翻飞的海鸥与船尾绽放的洁白浪花……

  然而,这些经历都无法与此时此刻相比。在近海区域,我从未如此强烈地领略到海的独特魅力。只有置身于大洋的深处,你才能真正理解大海的辽阔无垠,以至于你几乎忘记了它其实是实实在在、可以用手捧起的水。这海水充满了活力,激荡着生命的喧嚣与繁盛。海鸟不时低飞掠过海面,水母在水中轻盈地舞动,海豚灵巧地贴着船舷跃出,而在那遥远的天际,你甚至能隐约捕捉到鲸鱼那庞大的身影。但这海水又显得如此沉静,深不可测,仿佛正暗暗积蓄着颠覆天地的力量。

  天气晴好时,我在甲板上漫步。看天空中的云彩堆积成壮丽的山峦,看夕阳在海面上洒下万片碎金。船艏破浪前行,将金色的光斑搅动得如同烈焰般绚烂,而船艉则在海面犁出道道雪白的波纹。置身于靠近赤道的海域,我抬头仰望那拱起的苍穹,脚下是不断颠簸的甲板。这颠簸,宛如地球跳动的脉搏,古老而永恒;那阵阵涛声,就像是宇宙间流淌的歌谣,吟唱着宏大且神秘的旋律。

  海洋以其广博的胸怀印证了永恒的存在,同时也提醒我们,人生的岁月是何其有限。在这片浩瀚的海域中,我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壮阔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但很快,我便不能再随意地去到甲板上看海——大风浪要来了。

  远航的人,总要经历一场大风浪。

  在“和平方舟”驶进风浪区前,船上各项准备工作就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初次远航的我,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于是跟着官兵在船上到处跑。

  在舱面上,航海、观通、航空等各个部门开始按照区划进行装备的固定工作。与此同时,水密门和水密舷窗也被紧紧关闭。我回到自己的舱室,发现床、桌子和柜子都已经牢牢固定在船体上,于是我将牙刷、水杯等零散物品统统锁进抽屉里。

  自以为做好了万全准备,没想到,半夜里我便被轰隆作响的巨浪惊醒。舷窗早已紧闭,看不到外头的浪涌,但巨浪拍向钢铁铸就的船体,声若惊雷。我索性摸索着下床穿衣,来到驾驶室里看看情况。

  从驾驶室的窗户望去,此时的大海实在有些可怕。狂风搅动乌云,天空与海洋都是一种浓重的铁灰色,水汽弥散在海天之间,湿漉漉的空气扭曲成一个个逼仄的旋涡。起伏之间,船艏破浪前进,狂风裹挟巨浪拍打着十几米高的驾驶室。

  “左舵5。”船长的口令在风浪里显得更加沉稳了。我定睛看去,站在操舵仪旁的,是一位女兵。船体剧烈摇摆,丝毫没有让她分神。她一边重复船长的指令,一边利落地调整航向,那专注的神情,让我觉得这风浪似乎也不算什么。

  我想像她一样,靠信心和毅力扛过这场大风浪,但生理本能却在作对——泛酸的口水迅速分泌充满口腔,来不及再多看一眼,我便冲出驾驶室,跌跌撞撞跑进卫生间。

  头疼、眩晕、胃里翻江倒海,晕船的感觉真不好受!回到舱室短暂休息后,我还是想出来看看。我沿舷梯一路往下,来到位于船底部的机舱。

  一进机舱,电机设备运转的巨大轰鸣声,盖过了舷外的涛声,船体摆动的幅度相较于上层也减轻了许多。听说我晕船,刚完成一轮设备巡检的机电班班长丁辉,叫我到值班室里坐下缓一缓。

  值班室里有个小隔间,放着丁辉的床铺。他一边整理工具箱,一边跟我聊天。他说,自己从上船开始就住在这里,一旦设备有什么问题,即刻就能处置。后来我才知道,丁辉说的“从上船开始”,要追溯到17年前。

  2008年1月,丁辉跟着舰队领导去接船。去之前他只知道这是中国海军第一艘制式医院船,到码头看着排水量1万4千余吨的“和平方舟”,丁辉既兴奋又心慌,脑海里全是对船上生活的憧憬。从那天起,他陪伴着“和平方舟”抵海岛、出国门,没有错过一次“和谐使命”任务。

  “和平方舟”的航迹遍布三大洋六大洲,也遇见过许多风浪。丁辉还记得那年在太平洋某海域,电机出现故障,他和战友们立即换上备用设备,开始紧急抢修。连续十几个小时,他顾不上吃饭休息,直到故障排除,他才松了口气。

  “设备出了问题,机电兵要第一时间抢修,不能耽误航行。晚修好一秒,海上的危险便多一分。”丁辉说。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一小时一次的设备巡检时间。我跟在丁辉身后,穿梭在闷热、潮湿、嘈杂的机舱里,抬脚绕过盘踞着的管线,在颠簸中上下攀爬陡峭的舷梯,不一会儿我的额头就冒出汗来。

  “这么走一圈下来,得半个多小时吧?”我问。

  “不止,巡查线路、监测仪表,都要仔细。”丁辉平静地说。

  “大风浪期间,也要这么走吗?”话刚出口,我就后悔了。丁辉从面前的线路中抬起头,认真地对我说:“更得走了。越是不良海况,越不能出问题。”

  从机舱出来,我碰见医院护士刘希娥。我看她脸色苍白,想必也在晕船。我问她怎么没在舱室休息?她说,出来给女儿打个电话。

  在大洋航渡期间,手机信号消失,想要跟家人联系,只能靠船载卫星电话。在摇晃的风浪里打完电话,虽然身体不适,但刘希娥心情很好。

  “芃芃今天主动叫我妈妈了。”她笑着说。

  刘希娥和爱人都在军队医院工作,他们3岁的女儿芃芃,尽管尚处于懵懂的年纪,却早早地感受着一家人聚少离多的滋味。“在接到这次任务准备登船之前,我老公正好在外出差,无奈之下,我只好把芃芃送回老家,请父母帮忙照看……”她的声音略带沙哑,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

  我们默默地并肩走了一段路,谁也没有再说话。回舱室前,她向我挥了挥手,脸上又浮现出微笑。

  再次回到驾驶室,我又见到那位操舵兵,原来她叫柏雪莲。我问雪莲,大风浪什么时候结束?

  “快了,只要走过这片乌云。”

  远方,铁灰色的云层里透出一点澄澈的蓝。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