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和平方舟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2024”任务回眸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和平方舟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2024”任务回眸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1-23 09:08

  播撒和平大爱 彰显大国风范

  ——和平方舟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2024”任务回眸

  ■解放军报记者 娄思佳 杨晓霖

  2024年7月20日,医院船官兵向坦桑尼亚儿童赠送熊猫玩偶。桂心骅摄

  1月16日上午,随着祖国的海岸线和岸边等待的迎接人群渐渐清晰,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缓缓驶入舟山某军港。当这艘“大白船”靠泊码头,“和谐使命-2024”任务圆满落幕。

  自2024年6月16日起航以来,和平方舟医院船连续执行任务215天,先后访问塞舌尔、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南非、安哥拉、刚果(布)、加蓬、喀麦隆、贝宁、毛里塔尼亚、吉布提、斯里兰卡等13个亚非国家并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技术停靠阿尔及利亚、新加坡。这次怀仁远航,“和平方舟”刷新了“和谐使命”系列任务历时最长、到访国家最多的纪录,再次彰显了中国军队的大国风范。

  守护生命健康

  守望和平,护佑生命。执行“和谐使命-2024”任务期间,“和平方舟”在各到访国满负荷运作,全力接诊病人,医院船医护人员以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为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点亮一盏盏希望的灯火。

  失明的孩子重见多彩的世界。9岁的加蓬男孩奥姆布雷因外伤性白内障右眼失明,抱着一丝希望的外婆带他来到“和平方舟”就诊。“孩子的眼睛有复明可能。”听到眼科医生高玉的诊断,外婆激动得流下泪水。白内障复明术成功实施后,这个内向腼腆的男孩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

  自卑的青年挺直了脊梁。21岁的坦桑尼亚青年迈克尔,被严重脊柱侧弯折磨10余年,不仅行走困难,甚至连正常呼吸也受到严重影响。经过骨科医生杨军的手术治疗,他的脊椎基本恢复正常。“感谢你们让我迎来‘重生’,我再也不用担心其他人异样的眼神了。”迈克尔对杨军说。

  年轻的女子告别了疾患。在塞舌尔与“和平方舟”失之交臂的贝丽娜,千里迢迢追到南非,在医院船接受了子宫肌瘤剔除术。3年前,贝丽娜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刚刚结婚还未生育的她不愿接受本地医院切除子宫的治疗方案,四处求医问药。“感谢你们,让我有机会生育健康的宝宝!”贝丽娜出院下船时,抱着前来送别的妇产科医生孙健不愿松手。

  医者仁心,跨越山海。“和谐使命-2024”任务期间,“和平方舟”秉持生命至上的理念,累计接诊患者82980人次,进行辅助检查38460人次,实施各类手术1392例。本次任务还创造了“和谐使命”系列任务的多个首次:舰载手术机器人、便携式静脉麻醉机器人在海外首次亮相,外军医疗军官首次随船见习,多种高难度手术在海外首次实施……

  拉近心灵距离

  “非常感谢‘和平方舟’,感谢中国军医……”2024年7月17日晚,在和平方舟医院船上,32岁的娜莎激动不已。得益于中国军医的精心照料,这名坦桑尼亚产妇的孩子顺利降生。“是中国军人帮助我的孩子平安来到这个世界,希望他长大后,也能成为捍卫和平的军人。”孩子的父亲哈米斯说。

  这是“和谐使命-2024”任务期间,医院船迎来的首名“和平宝宝”。此次任务,医院船共接生4名“和平宝宝”。这些带着“和平方舟”印记的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未来的希望,随着他们健康出生茁壮成长,和平与友谊的“种子”也在世界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和平方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的航迹就如同向世界伸出的友谊之手,不断拉近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心灵距离。

  这次任务期间,和平方舟医院船在到访国的社交媒体上不断掀起“中国热”。斯里兰卡“网络大V”迪内什发布斯总理阿马拉苏里亚参观医院船的消息后,点赞量迅速破万,斯网友称赞中方为斯里兰卡民众带来福祉。马达加斯加、刚果(布)、贝宁、吉布提等国领导人纷纷登船参观。吉布提总理卡米勒参观时写下了这样的留言:“‘和平方舟’的到访,加深了吉中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我希望能经常在吉布提见到这艘医院船。”

  促进文化交融

  和平方舟医院船抵达刚果(布)黑角港的第三天,正值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查房时,护士长陈莉把一块块月饼分给住院患者,并向他们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听着陈莉娓娓讲述中国民间故事,患者玛丽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刚果(布)的古老民谣。随着悠扬的歌声,大家用双手打起节拍,病房里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

  此时此刻,美食与歌声成为文化交融的纽带,承载着对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类似的场景,对于医院船官兵来说并不陌生。执行“和谐使命-2024”任务期间,医院船每到一国都会派出文化联谊分队,深入当地学校、社区开展交流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我们举办的每一场文化联谊活动都是与当地民众的一次情感交融和心灵共鸣。”和平方舟医院船文艺骨干叶子说。

  在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百余名学生合唱中文歌曲《朋友》,熟悉的旋律让医院船官兵倍感亲切;在喀麦隆,身穿武僧袍的“少林弟子”伊萨克,带领徒弟们表演中国武术,台下连连叫好;在斯里兰卡,中斯官兵在号子声中共同划起龙舟,欢声笑语在水面久久回荡……“和谐使命-2024”任务3万余海里的航程上,医院船官兵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一路讲述中国故事。“和平方舟”成为靠泊地很多青少年了解中国的窗口,“我长大了要去中国看一看”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梦想。

  2008年入列以来,和平方舟医院船已经先后10次执行“和谐使命”系列任务。每一次起航,都承载着中国军人的友善;每一次远行,都展现了中国军队的担当。“你们什么时候再来?”——这是各国民众发自内心的期盼,也是对“和平方舟”最佳的认可。

  为和平出征,与世界握手

  ■程安琪

  历时215天、总航程3万余海里、接诊病患8万余人次……1月16日,圆满完成“和谐使命-2024”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顺利返回舟山。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大型海上医疗救护平台,和平方舟医院船2008年入列以来先后10次执行“和谐使命”系列任务,累计接诊各国民众37万余人次,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习主席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需要以宽广胸襟超越隔阂冲突,以博大情怀关照人类命运。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共同开创世界的美好未来。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和平方舟”犁出的一道道壮美航迹,正是中国军队高扬和平之帆,以真诚善意、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走向全球舞台的生动缩影。进入新时代,为和平出征,愈发成为中国军队的鲜明标识。从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到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再到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中国军队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大国军队的大国担当。

  不久前,中国第23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全部部署到位,410名官兵将在战乱不断的黎以边境地区执行为期1年的维和任务。从1990年4月联合国维和行动简报上第一次出现中国军人的消息至今,中国军队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不论在哪个任务区,不论多危险多艰苦,中国维和官兵始终坚守战位,忠实履行使命。35年来,10余名中国维和军人不幸牺牲,用生命兑现了捍卫世界和平的铮铮誓言。

  在战火纷飞的国际维和战场,中国蓝盔被誉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波涛汹涌的远海大洋,中国军人同样交出守护“黄金航道”安全的精彩答卷。2024年12月15日,由中国海军导弹驱逐舰包头舰、导弹护卫舰红河舰和综合补给舰高邮湖舰组成的护航编队起航奔赴亚丁湾。这条跨越多个时区、航程超过4000海里的航线,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接力走了16年多。自2008年12月以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47次出征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安全护送中外船舶7000余艘次。“你好,我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这条以汉英两种语言播发的通告,成为让亚丁湾过往船只倍感亲切的“平安之音”。

  去年12月,中国和印尼两国军队举行“和平神鹰-2024”联合演习,这是双方首次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演习,旨在提升两军联合应对自然灾害等能力。进入新时代,中国军队积极携手各方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坚定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汤加遭受火山海啸灾难,中国海军舰艇连续航行5200余海里,将1400多吨救灾物资及时运抵;阿富汗发生严重地震灾害,运-20连续3天飞赴灾区,将当地民众急需的帐篷、折叠床等物资第一时间送达……一次次于危难时刻伸出援手,不仅彰显了中国军队的担当与善意,也拉紧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情感纽带。

  和平是人类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军队的不懈追求。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军队将一如既往,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参与式”打卡博物馆,在文物的静默中寻找共鸣

  •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亮相总决赛直播间,与全国诗词爱好者云端相聚。央视诗词大会选手与作业帮第二届古诗词冠军狭路相逢,上演巅峰较量。
2025-05-19 13: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