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数智时代,如何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视点 > 正文

数智时代,如何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来源:光明网2025-01-18 22:46

  作者:申进科 乔玉萍

  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传家宝。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

  2025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网民规模从1997年的62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11.08亿人,农村网民规模达3.1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互联网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助力。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高度融合的数智时代,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推进深度调研,有利于全面挖掘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以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为主要载体的调查研究,在数智时代如何确保可靠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数智时代如何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此,用“一事一议”作些探究分析。

  1.从“大脚板+大数据”说开

  “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的一个重点,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予以明确。家在农村的青年官兵,对此十分关注。

  “严守耕地红线”怎么守?荆门市东宝区纪委监委组织工作专班迈开“大脚板”深入田间地头看、听、问,采取现场访谈、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重点督查耕地流出图斑整改、耕地占补平衡、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同时,督促职能部门定期开展大数据分析、卫星图斑比对以及现场实地核查,进一步理清源头数据,坚决防止摸排核查不深、数据统计不准问题,做到线上线下“一本账”,严格掌握耕地保护现状。

  用“大脚板+大数据”守牢耕地红线的实践表明:有了“大数据”,还需“大脚板”。对事关“严守耕地红线”的似是而非问题明辨是非,靠“人脑”不靠“电脑”。

  大数据“关键词”分析显示:线上线下对“退林还耕”和“退耕还林”两个话题争议较多,有的认为“退林还耕”和“退耕还林”有“政策打架”问题。而实际上,两个政策并不矛盾,也并非一个代替另一个。“退耕还林”已经推行几十年,重点在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严重等不宜种粮的区域实施,要求因地制宜恢复植被,主要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退林还耕”主要在各地产粮区或宜粮区实施,重点是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以保障粮食安全。当前,宜用喜闻乐见方式加强政策宣讲,把这个问题实事求是说清楚,让老百姓懂得“退林还耕”不仅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更是确保粮食安全“金标准”。

  “退林还耕”后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网民直言,现在的农民不是没地种,而是有地不愿种。种小麦除了种子钱、浇水钱、施肥钱、农药钱、基本上挣不了什么钱。有的网民说,现在是80后、90、00后外出进城打工,50后、60后、70后留在农村种地。让“良田”回归“粮田”,亟需上下合力、齐心协力,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其中,种粮大户应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2.“大数据”为“正步走”正方向

  人民军队强军建设10多年,向海内外发布《战神巡航台湾岛》《南海战巡》等一系列多语种、多方言、多乐曲宣传片,成为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生动教材,尤其是在海外华人和港澳台引起热烈反响。关键的一条就是:“大数据”为“正步走”正方向。

  大数据(big data),又称巨量资料,大数据的特点是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要求实时性强、数据所蕴藏的价值大。其价值之一体现在:对大量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

  有关方面运用大数据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台湾6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闽南话使用比例达81.9%。闽南话版本宣传片《战神巡航台湾岛》,就是从受众角度出发,让传播对象能够听得懂、听得清。同理,粤语版本宣传片《战神巡航台湾岛》,照顾到港澳地区,还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

  在百度指数中以“轰-6K”为关键词搜索,《战神巡航台湾岛》发布3天内,数据从708陡增到3545。从空军官方微博数据看,《战神展翅》拥有3120万播放量,22070次转发量;使用语种最多的《“神威”与“战神”相约》,闽南话版的播放量4130万,点赞数量27680次;《战神巡航台湾岛》达到了22780次的点赞量。这些数据,反映出网友对于多语种、多方言宣传形式的关注度。

  这些情况提示我们:语言能力是一支军队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标配”,终将为走向世界一流的中国军队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国家和国际通行的语言之外,少数民族语言、方言也应受到重视,这些语言或方言往往具有特殊的功能。

  当年,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由于当地居民中藏族占94%,大多不懂汉语,语言障碍和语言援助问题凸显。一些3年级到6年级之间的小学生,在救援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在学校接受了国家通用语的教育,同时还掌握当地语言,利用双语的优势,积极充当翻译协助救援,解决救援中的沟通问题。

  3.“大数据”“小数据”关键要唯实

  听过一家热力设备公司年轻员工讲的一件事:在某机场建设中,这位年轻员工对机场塔台安装锅炉问题提出“不同意见”,但到处遭冷遇。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找到机场建设指挥长谈了自己的想法。指挥长实地调查研究后,放弃了上级机关提供的“大数据”意见,迅速采纳了他的一家之言,并对其“小数据”意见大加赞赏。

  这位事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少数机关干部在听取基层意见、建议时,不是看它们本身有没有价值,而是看它们的“来头”。只要是来自上头的,不管对错,不论有无道理,都视若珍宝,言听计从;倘若是来自下头的,特别是无名小辈的,那么再正确、再有价值,也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甚至充耳不闻。

  善于听取“大数据”意见,特别是听取上级领导的意见,非常有必要。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上级领导站得高、看得远,提出的意见可能更准确,更有指导性。“大数据”意见也更有科学性。但是,有的机关干部对上头的意见不加分析、照单全收,并非从工作出发,而是另有想法。有的是怕得罪上级,不得已而听之;有的是想讨好上级,给他们留个好印象;有的是不想担责任,觉得只要按照上级的意见办,按照“大数据”意见办,错了也有兜着的。显然,这种无原则的“听”,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大数据”是由“小数据”构成的。大数据也是相对概念,并非“全数据”,数据多不意味着拥有事物多样性,不代表其结构具有全面性。同时也应看到,人类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和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有很多小现象、小趋势、小偏好、小体量、小群体形成的小数据,往往有特殊意义,有代表特征,有发展趋势。从辩证角度看,“小”很可能是未来的“大”。很多“小数据”很快就会成长为“大数据”,因而在调查研究中,要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未被人们认知的小数据,分析其独立性、多变性、特殊性和发展性,确保不要“因小失大”。

  4.大数据分析不能代表“大多数意见”

  中部某市推出一项民生问题改革举措开展线上调查,大数据分析显示95%的人赞成。而接下来的线下调查显示,只有55%的人赞成。线上调查和线下调查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要真正掌握民意,仅凭大数据分析是不够的。

  以重大事件舆论关注大数据分析为例,14亿人中,即便使用手机和电脑的人,也存在大量不关注、不参与舆论的。关注舆论的人们中间,更是潜水者占多数,只看不说,他们是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

  无论网民意见还是群众意见,不具备一定人群规模恐怕不能称为民意。在公共问题上,绝对多数的意见应称为主流民意,相对多数的意见应称为多数民意。

  网络出现上千、上万、上十万的同一种意见或者情绪,是不是就代表了主流民意?严格说来,即使数量很大,也不能说是。首先,他们是谁?其年龄、身份、地域无从统计,占人口比例无从统计。其次,与他们的意见相佐的数据,未必得到了统计,或者根本无法统计,更不要说还存在“带节奏”“水军”等有意误导舆论的现象。所以这也反映出线下民意调查的重要性。

  民意调查虽然通常是抽样调查,但作为社会学多年发展的结果,具有较为科学的模式、模型。在重大民生问题上的民意调查,往往是不同机构同时进行,分别公布,以减少误差、增强可信度,同时避免人为操控。

  民意调查十分重要,在重大民生问题面前,没有民意调查,而仅凭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就以为掌握了民意或者主流民意、多数民意,显然是不妥当的。

  调查研究,是为了对被调研对象和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数字能够体现规律、趋势等,却无法反映个体的真情实感。由于样本选取、调查分析方法的不同,数据本身还可能存在误差。采取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通过数据掌握大量信息,又捕捉数据之外更真实、更全面的情况,调研的质量也就有了保障。

  大数据不能代表“大多数意见”。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网络意见当然是值得重视的,但在比例数据无从掌握的情况下,其绝对数值大小、反面意见数值大小都需要认真关注,以便得到相对准确的参考价值。

  5.有了“大数据”还要“下马看花”

  毛泽东同志曾说,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数智时代,有的人习惯于“键对键”代替“面对面”,习惯于不出大门搞“可视化调查研究”和“智能化调查研究”,既没有“走马”,更谈不上“下马”,使“网上看花”和“网上问花”大行其道。这种倾向亟需纠正。

  某地得知上级前来进行水利设施管理调研,便把一些器材擦得油光锃亮。没想到,这次来调研的领导同志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下马看花”,由表及里“看”出了存在的问题:不该上油的电子仪表上蒙了一层机油,而本该上油的部件却没上油。

  谈起这次调研,有位领导同志感触颇深: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看”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看”只是认识事物、获得实情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有些情况是难以看到或根本看不到的。要注重调查中有研究,研究中有调查,以浅知代深知、以人知代亲知、以虚知代真知,都是不正确的。

  现在,大多数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都能做到“多问一问群众”,但往深处去问、刨根问底,并不是每个领导同志都能做到的。有的同志是只问领导,不问群众;只问表面,不问本质;只问观点,不问实例;只问过程,不问实效;只问数量,不问质量;只问成绩,不问问题。

  “下马看花”和“下马问花”,一个都不能少。一些同志说得好:如果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都抱着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的态度去“问”,抱着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负责的态度去“问”,那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上“问一问”,而会往深处问、往难处问、往疼处问。如此这般的问,又何愁基层的难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6.大数据多跑路 老百姓少跑腿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河南省郑州市中牟新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依托政务服务网、豫事办APP等平台和线下“一件事”综窗,推动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等13个重点事项落地实施,推动部分事项办理时间压缩60%,提交材料减少80%,实现事项办理“一次办”甚至“零跑动”。受到老百姓好评。

  “大数据多跑路,老百姓才能少跑腿!”中牟新区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局长贺敏说,大数据赋能政务服务,好处至少有两点:一是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日常生活中办事方便,是老百姓的基本愿望。这个愿望满足了,幸福感和获得感就有了踏实的基础。二是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通过数据共享、后台打通,用体系数据“内循环”代替人员跑腿的“外循环”,以前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办成的事,现在很多事当场就能办成。

  谈起大数据获取与处理之困惑,业内人士列举三条:第一,数据分析的准确性,要求样本数据足够大,足够全面。而目前许多数据分散存储在不同的系统和部门之间,难以统一管理和整合。第二,数据天然具有复制性强、转移速度快、安全风险高的特点,进一步导致不同体系、系统之间数据共享的协调难度提高。第三,由于各类数据来自多个来源,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往往难以保障。

  谈起调查研究中大数据运用,业内人士认为,调研内容与技术手段同步性和融合性还不够。大数据分析需要使用各种复杂的工具和技术,从数据存储、处理到分析和可视化,每个环节都涉及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调查研究的人员对于技术手段不熟悉,与设计和开发技术工具的人员沟通存在裂隙,造成一些算法设计和技术手段不能完全实现调研主导人员真实意图,从而降低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参考意义。

  7.让大数据“趋利避害”最大化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央视军事新媒体发布的一条微视频《20041》收获两个热搜,得益于大数据的有效运用。

  在大数据记忆中,勾画一道这样的航迹——20041号运-20,2020年5月执行空投空降任务;20041号运-20,2020年9月执行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任务;20041号运-20,2024年8月接运新一批飞行学员赴空军航空大学报到……

  大数据有效运用,互联网裂变发展,对舆论宣传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无论是举旗铸魂还是激浊扬清,无论是凝聚共识还是汇聚力量,都要把握互联网特点、强化互联网思维,努力实现“趋利避害”最大化。

  正视“网媒”。不能口头上说网上舆论很重要,而实际上“高看”传统媒体“低看”网络媒体。网络媒体要在传播正能量中提升影响力,不能为片面提高“点击率”偏好“坏消息”,更不能以“转引外媒”为托词肆意传播不实信息。有的外媒无良,我们不能无脑。

  正视“网曝”。高度开放条件下的新机试飞等重大军事活动,大都被网民抢先爆料,传统媒体望而兴叹,官方信息滞后缓慢。重大军事活动的舆论工作要因势而动、把握主动,避免“官方不说网民说”“纸媒不说网媒说”“中方不说外方说”的被动局面。

  正视“网问”。宣传建设成就、英雄事迹和先进典型,要用互联网思维去审视,经得起网民的问询和质疑,防止正面宣传引发负面舆情。官微发布要经得起“时间检验”,对看似正能量的“好新闻”,也要向权威部门严格核实信源,避免刚刚发布转眼又去更正。

  正视“网应”。回应网上关切,既要及时准确说明“炒作不属实”,还要有理有据说清“事实是什么”。要科学把握回应时机、回应方式、回应级别、回应内容、回应渠道。该由主管部门回应的,不能由某一媒体或个人来回应;该由新闻发言人回应的,不能让专家学者去回应。

  正视“网赞”。“网上好评如潮”不一定都是正能量。要科学界定和看待“正能量”,特别是重要军事信息的披露和传播,“能打仗、打胜仗”先进典型的对外宣传,要有序有度有节,不能单纯看点赞的多少,还要看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正视“网势”。新闻发布、舆论攻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关键一点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次行动、一个事件上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另外的行动、另外的事件上也能够适用。要力戒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

  (作者申进科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军事专家、中国空军首任新闻发言人,乔玉萍系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蛇展”迎蛇年

  • “领航号”盾构机在长江江底掘进4000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