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英雄营里英雄兵(强军路上)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英雄营里英雄兵(强军路上)

来源:人民日报2025-01-12 07:38

  东北某地,寒风利如尖刀,坚冰厚比铠甲。

  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陆军第78集团军某旅“百战百胜第三营”开赴野外,组织冬季野营拉练。他们依托沿途地形,科学穿插自救互救、按图行进、战术情况处置等课目的训练考核。

  冰天雪地中,官兵们脸被冻得通红,面罩沾满雪霜。面对接连不断的随机导调特情,三营指挥员带领官兵沉着应对、果断处置、见招拆招,一次次化险为夷。他们走一路、练一路、打一路,提升了恶劣天气下的战场适应能力。

  这是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该营诞生于战火硝烟中,历经大小战役战斗千余次,打出“百战百胜”的赫赫威名,涌现出杨印山、倪祥明等70余位战斗英雄。

  胜战刀锋,永不卷刃。进入新时代,在国际维和、联合军事演习以及国庆阅兵等重大任务中,该营官兵屡创佳绩,续写了英雄营的辉煌篇章。

  一次维和任务——

  “这样的战斗力,是在任务中淬炼出的”

  2024年夏天,三营奉命参加某多国维和演习。作为北部战区陆军首支参加此系列演习的任务分队,面对任务重、课目多、时间紧等挑战,官兵们迎难而上,拿出“百战百胜”的精气神,争分夺秒、精细组训。

  演兵场上,三营官兵奋力拼搏,成为唯一一支成功处置所有情况的参演分队,被多国教练团一致作出“表现出色”的高度评价,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

  “这样的战斗力,是在任务中淬炼出的。”凝望着荣誉墙上闪亮的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官兵们打开了话匣子。

  那年3月,三营接到执行第十批赴马里维和任务的通知。马里,外部环境复杂、安全局势恶劣,曾被联合国称为“最危险的任务区”。

  接到命令当天,三营官兵纷纷主动递交维和请愿书。“面对可能到来的危险与考验,大家毫不退缩。”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营长感慨不已。

  驻守在各方武装势力交错的中间,三营官兵全力以赴保护任务区域人员安全。

  一次执勤经历,让战士周忠皓毕生难忘。当时,4辆可疑汽车驶过周忠皓的哨位,向马里政府军营区方向前进。在最短的时间内,周忠皓将情况上报分队指挥部。

  很快,距哨位700米区域传来了剧烈爆炸声和持续的枪声。三营官兵迅速奔向各自战位,依托自身打造的坚固防御工事,坚守阵地近9小时,直至特情解除,成为保护身后数千名联合国工作人员的坚强堡垒。

  生死面前,不害怕吗?“说不怕是假的,但我们是英雄传人,必须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哪怕需要付出生命。”周忠皓的回答铿锵有力。

  为更好执行维和任务,官兵不断总结经验、做好战斗准备:原来战车在车场整齐停放,后来全部依托有利地形分散配置;武器弹药由集中看管变为分发至班排管理,方便必要时取用……

  戴上“中国蓝盔”,三营官兵为维护和平担当作为、负重前行。16个月的维和任务中,每次面对危险,三营官兵都保持一往无前的姿态,累计警戒执勤超过1万小时,安全巡逻700余次、8000多公里。

  任务结束,三营以优异表现赢得广泛赞誉,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一面荣誉战旗——

  “光荣传统不能丢,红色基因不会变”

  走进三营荣誉室,“百战百胜第三营”战旗熠熠生辉。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诉说着三营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英雄历史——

  该营在苏北佃湖阻击战中战功卓著,被新四军三师授予“百战百胜第三营”称号;抗美援朝战争中,七连四班官兵击退数十倍于己的敌军20余次进攻,用热血和生命守住了222.9东无名高地……

  战旗鲜艳夺目,初心坚定如磐。英雄营里,有一群英雄的兵,他们走过前辈的路,扛起英雄的枪。

  2019年夏天,国庆70周年阅兵前夕,班长李向前代表三营官兵手擎“百战百胜第三营”战旗,前往阅兵村训练。

  盛夏的北京热气灼人,训练场上,教官一遍又一遍地纠正动作。只10余分钟,李向前的衣服就被汗水浸透,不一会儿便被太阳晒干,然后又湿透。几个训练日下来,整个人黑了一度,瘦了一圈。

  盔檐下的额头与日晒的脸庞更是产生了“色差”,脸上形成了泾渭分明的黑白交界线,但他乐此不疲,经常与战友相互比较晒黑了多少。

  “还能坚持吗?”“报告,能!”每天,在训练场上,教官都会问这个问题,李向前总是给出相同的答案。

  每次快到忍耐极限时,他总会想起解放战争中连队老班长杨印山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第一个将红旗插上城头的英雄事迹,“当年,前辈们冒的是枪林弹雨,与他们比,我的辛苦不算什么”。

  李向前深知,自己擎起的不仅是一面战旗,更是革命先辈和全营数百名官兵的光荣梦想,不能有任何闪失。为解决膝盖靠不拢、脚跟靠不上的问题,他每天晚上睡觉时用背包绳捆住双腿,最终双腿双脚都出现了淤肿,严重时穿鞋都困难,却依然坚持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阅兵仪式上,李向前高擎“百战百胜第三营”战旗通过天安门广场,光荣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荣誉写在战旗上,忠诚刻在骨子里。

  近年来,三营将战旗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内容,通过常态举办战旗故事会、开展红色寻访、制作专题纪录片等方式,搭建红色教育课堂,引导官兵传承红色基因,争当红色传人。

  “作战样式变了、武器装备变了,但光荣传统不能丢,红色基因不会变。”三营政治教导员表示。

  一条转型之路——

  “推动合成营迈向合成‘赢’”

  寒风呼啸,阻挡不了官兵们的训练热情。训练场上,铁流浩荡,炮声隆隆,三营官兵驾驶战车,将一个个“敌”目标逐个击破。

  研战室里,记者看到,三营的军事训练笔记本,每一页都写得满满当当。“只争朝夕、引弓待发,是每名官兵的日常状态。”营长表示。

  一场失利,令三营官兵至今记忆犹新。

  那年,伴随着改革强军的步伐,三营由装步营改编为合成营。新装备陆续列装,作为旅转型建设试点单位,第一场演练,全营上下斗志昂扬。

  演练场上,三营按照猛打猛冲的传统战法,向“敌”防守的高地发起冲锋,却一次次被“敌”远程火力配合强电磁干扰击退。一系列新型作战手段、新式作战要素的出现,让三营官兵败下阵来。那次失败,让三营官兵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合成营到底应该怎么建,如何训?”全营迅速掀起一场头脑风暴。经过一轮又一轮学习、钻研和讨论,他们调整训练内容,从武器理论、构造原理到空地联合、体系作战,循序渐进、纵深挺进,从难从严淬炼打赢硬功。

  合成营,合成为打赢。

  当年年底,演习场上,他们再次出征,以全优成绩打出了“百战百胜第三营”的威名,实现了新装备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

  “‘百战百胜’称号带来的不仅是荣誉,还有本领恐慌。”三营政治教导员介绍,对胜利的渴求,令官兵们始终保持着只争朝夕的拼搏劲头。

  发展新质战斗力的浪潮中,三营列装了数字化新型装备,并接到了半年后接受上级演习检验的任务。那段时间,为了测试装备性能、确定作战编组,三营科学制定训练计划,从主官到战士各司其职、全力攻关。

  “推动合成营迈向合成‘赢’,一刻也不敢歇。自己慢一步,都可能阻碍战斗力提升。”战士王述斌回忆,白天,他与班里成员反复研究指导手册,梳理总结经验;晚上,他联系厂家咨询,探讨各项技术难题。最终,他们按时打通装备链路,圆满保障了检验任务完成。

  三营官兵敢打硬拼,勇攀新的战斗力高峰。2023年底,三营官兵刚刚完成海外维和任务归建,此时新大纲试训在该旅开展已经一月有余。

  从热浪滚滚的西非大地,到千里冰封的东北雪原,官兵跨越了60余摄氏度的温差。为抢回失去的时间,近百名经验丰富的干部骨干主动放弃休息,直接投入训练……最终,他们成功实现弯道超车,运动搜索、战场防护等多个课目在全旅公开示范推广。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筑起新长城,牢记着使命,听党的号令,勇当先锋、百战百胜,看我三营兵……”冬日清晨,三营官兵高唱营歌前往训练场,开启了一天的训练任务,铿锵有力的歌声响彻旷野。

  (本报记者 李龙伊 梁铎、陈若冰参与采写)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华山迎来新春旅游高峰

  • 福州:簪花“簪”福气 千年坊巷展非遗风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1月25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库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全面提升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和林草种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2025-01-26 09:1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
2025-01-26 09:17
修复后的影片不仅没有划痕、噪点等老电影身上常见的“毛病”,而且质量比原片高很多,比如没有了威亚,色彩更亮,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看习惯。
2025-01-26 09:16
110万吨!这是“中麦578”2024年的订单收购量。要知道,2024年全国小麦总产量是14010万吨,以此对比,“中麦578”的订单量相当于全国小麦产量的1/14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特别自豪!
2025-01-26 09:1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1月14日,上海豫园灯会蛇年吉祥灯笼成网红文创伴手礼,其可爱的造型吸引众多游客购买。在十二生肖中,很少有谁拥有同蛇一样复杂的象征意味,兼具毁誉参半的双重文化色彩。秦汉以后,我们祖先对蛇的热情也并未减少,但属于蛇的正面形象的意蕴更多地被投射到龙身上。
2025-01-24 09:58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