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顺风耳”与“软刀子”——从3套新型反无人机系统说起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顺风耳”与“软刀子”——从3套新型反无人机系统说起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1-10 09:07

  “顺风耳”与“软刀子”

  ——从3套新型反无人机系统说起

  ■苏 健 郭文聪

  盖潇帅 绘

  近年来,无人机在一些战场上得到广泛应用。它们显现出的威力,受到各国关注。尤其是一些FPV无人机的使用和无人轰炸机的出现,让人们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无人机作用的同时,也开始研究怎样对无人机进行反制。

  对付来袭的无人机,最直接的方法是将其击落。简单来说,就是在雷达和光电设备等辅助下,用小型导弹击毁距离较远的敌方较大型无人机,使用小口径高炮或速射炮等应对距离较近的来袭无人机。

  无人机设计与使用方面的一些变化,如微型化及蜂群化使用等,正在使这种直接击落变得更加困难,并催生出新的反制手段。比如,2024年10月,在第四届土耳其国防、航空和航天工业展览会上,土耳其一家公司展出的1套被动探测系统和2套软杀伤系统,就体现出该国企业在打造“顺风耳”、锻造“软刀子”两种反制无人机手段方面的探索。

  土耳其的这套被动探测系统是一种声学系统,总重量不到25千克,用三脚架支撑着按一定阵列布置在多个工作臂上的18个传声器。该系统的研发定位是能够“听音辨器”,即可以根据无人机的旋翼声或发动机声,对一定范围内的微型和小型无人机进行探测、分类、跟踪,是名副其实的“顺风耳”。据称,在较好天气条件下,该系统的探测效果会更好,从探测无人机到完成分类约需一秒,最多可同时探测10个目标。

  同时展出的2套软杀伤系统分别是一种反应式干扰器和“变色龙”无人机诱捕系统。该反应式干扰器,既可使用电池提供动力,也可通过连接主电源展开工作,能够探测FPV无人机与操作者“沟通”的通信链路频率,对其进行干扰。据称,它可以干扰更多对象,比如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信号等。

  “变色龙”无人机诱捕系统则是一种可让目标无人机导航系统产生误判的装置。简单来说,它能通过向目标无人机发送一定的定位导航信号,让目标无人机误以为已到达“目的地”,或者前往“变色龙”无人机诱捕系统操作者想让它去的地方。

  从“顺风耳”到“软刀子”,土耳其相关企业在这方面的探索,反映着一种趋势——世界各国在持续增强反无人机的能力。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当前对无人机的反制主要有以下两大发展路径。

  一方面是在无人机的组成、结构上做文章。无人机为了减重,常会使用很多轻质复合材料,抗冲击能力不强。一些弹丸的高速打击,就可以让它四分五裂。基于此,有的企业研发出反制型无人机,如波兰先进防护系统公司研制的“无人机截击机”,依靠其坚固的躯体和航速,直接去撞击目标无人机。无人机上的电子设备较多,防护力较弱。不少国家针对这一点,加快了对激光和微波反无人机系统的研制。一些此类武器已投入实战。无人机大多靠旋翼飞行,有的战场上已出现了一种反制型无人机,通过在无人机上捆绑棍子,实现对目标无人机旋翼的抵近和精准“绞杀”。无人机体形较小、飞行速度较慢,一些国家的企业为此研制出可抛掷绳网的反制型无人机,选准时机,就可将目标无人机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是在无人机的运行机理上想办法。如果无人机飞行速度加快,机翼或发动机的噪声就会变大。针对这一点,声学被动探测系统应运而生。无人机遂行任务要不断与操控者“交流沟通”,因此一些国家研制出针对这些通信信号的干扰器。一些自主化程度较高的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支撑,于是一些防务企业开始研制像“变色龙”无人机诱捕系统这类装置。无人机飞行路径变化快且越来越善于借助地形地物遮挡自身行动,于是一些国家开始重新启用空中气球,企图借此实现对目标区域的长期扫描。

  但是,与无人机设计、使用方面的不断变化相比,这些反制手段单靠哪一种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多措并举、综合运用,才有可能明显提升反制无人机的效能。土耳其这家公司同时展出3套互有关联的反制系统,可能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辽宁沈阳市考察调研

  • 科研VS科普: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1月14日,上海豫园灯会蛇年吉祥灯笼成网红文创伴手礼,其可爱的造型吸引众多游客购买。在十二生肖中,很少有谁拥有同蛇一样复杂的象征意味,兼具毁誉参半的双重文化色彩。秦汉以后,我们祖先对蛇的热情也并未减少,但属于蛇的正面形象的意蕴更多地被投射到龙身上。
2025-01-24 09:58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