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空间站的“述职报告”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中国空间站的“述职报告”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1-10 08:58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正式宣告全面建成。前不久,2024年12月30日,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次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这份总结就像一份“述职报告”,为我们详细展示了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的工作成绩。

  那么,两年来中国空间站取得了哪些瞩目成就?又见证了哪些属于中国的太空“奇迹”?请看本期关注。

  中国空间站的“述职报告”

  ■邓 孟 解放军报记者 王凌硕

  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的中国空间站第七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新华社发

19926b674ed3495f442f6d85709bd7bd.jpg

  中国空间站示意图。图片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官网

  一座不断孕育科学梦想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中国空间站自在轨建造以来,整体运行情况安全稳定,已实现常态化太空生活。同时凭借长期微重力、宇宙辐射等独特环境条件,中国空间站已成为一座不断孕育科学梦想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据《报告》介绍,国内近百位院士、千余一线专家开展长期、深入论证,形成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的科学与应用任务规划,包括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四大研究领域及32个研究主题,同时持续布局开展系列化科学与应用研究、技术试验。

  截至2024年12月1日,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物资,下行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科学数据超过300TB,应用成果颇丰。已在轨实施的科学与应用项目中,包括多项“国际首次”“国际之最”,如国际上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前体细胞、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冷原子干涉陀螺、国际上首个建立高通量在轨微生物防控试验平台、国际上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最长时间等多项开创性成果。

  各领域科学团队着眼国家重大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前沿性、创新性成果,累计发表500多篇高水平SCI论文,获得150多项专利,部分成果已实现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有力推动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快速发展。

  可以看到,中国空间站对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提升人类对宇宙的整体认知水平有着深远意义。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多项应用研究成果丰硕

  自1992年立项实施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提出“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发展理念。

  《报告》汇集了中国空间站建成以来首批数十项完成或初步完成的空间研究阶段进展成果,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太空人体研究、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与热物理、微重力燃烧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应用新技术等方向。这些项目均是我国科学家深入研究、自主提出的重要科学课题。课题中包含的科学思想、实验方法、样品体系等均体现了较高水平的创新。据悉,科研人员在实验中发现了大量新现象,在机理研究、系统性科学认识和应用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报告》显示,中国空间站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领域共实施项目68项,主要围绕空间基础生物学、空间生物技术及转化应用、空间生命生态、空间生命起源与交叉、空间环境对人体生理影响、传统医学与健康检测新技术、空间飞行人因、空间脑科学等方面开展研究。例如,在长期失重状态下,航天员出现骨量流失是什么原因?空间站利用生物技术实验柜,开展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实验,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微重力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表观调控机制;通过天地比对实验,发现了微重力环境通过调控DNA甲基化修饰,诱导细胞代谢重编程,导致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显著下降,并促使其转变为脂肪样细胞的作用机制,诠释了航天员在长期失重状态下出现骨量流失的重要成因,筛选并验证了10余个潜在分子靶点。未来,科研人员将针对微重力导致骨流失的分子靶点,靶向性地开发干预空间骨流失和地面骨质疏松的小分子和干细胞药物,为航天员健康提供新的保障策略。

  像这样引领前沿的成果还有很多:国际上首次获得宽域重力条件下池沸腾稳态传热数据并发现传热性能的反常重力标度行为;国际上首次揭示低流量部分预混火焰的升举及吹熄特性,发现微重力部分预混火焰熄灭过程中的双钩状结构,为未来极端燃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报告》显示,在微重力物理领域,空间站共实施项目69项。

  在空间新技术与应用领域,中国空间站共实施项目44项,主要围绕共性基础新技术、在轨制造和建造技术、空间信息与精密测量新技术、新型能源与推进技术及环控和生保系统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实现了斯特林热电转换技术首次在轨验证应用;建立国际首个高通量在轨微生物腐蚀试验装置,获得了我国首批在轨环境下航天器材料微生物腐蚀试验数据;首次利用靶向加热技术实现了空间液态微藻由“生”变“熟”……空间新技术与应用领域的系列研究进展已推广转化至航天技术领域和民用行业,有望在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间技术领域获得应用突破。

  探索永无止境,助力全面建设航天强国

  中国空间站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近地空间研究设施,计划在轨稳定运行10年以上,为我国开展高水平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我国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重要创新驱动力……记者看到,《报告》为中国空间站规划了令人振奋的发展蓝图。

  《报告》显示,未来10年,中国空间站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汇聚不同学科领域的智慧与力量,分批组织实施体系化的科学与应用研究、技术试验,以及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藩篱、组织跨领域与多学科的深度交叉合作研究,持续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并加速转化应用,促进科技全面进步。

  据了解,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领域,中国空间站将持续深化基础生物学、生物技术及转化、生命生态、生命起源研究,重点部署哺乳动物太空孕育、密闭生命生态等方向,进一步揭示和认识空间环境对生命各层次的影响机制和响应变化规律,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药物干预和研发、合成生物制造等先进生物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微重力物理科学领域,中国空间站将持续开展金属和合金微观组织及宏观性能调控机理研究,掌握空间晶体成核机制及生长规律,指导地面材料制备,解决“卡脖子”问题;在空间新技术与应用领域,中国空间站将重点面向近地、地月空间、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与在轨服务等国家战略需求,以创新航天应用为驱动,持续开展前瞻性空间应用项目、关键技术验证试验项目和新型航天系统演示验证项目,推进空间应用、新型航天系统及应用的能力提升。

  此外,《报告》还公布了中国空间站在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领域的未来研究计划。《报告》显示,巡天空间望远镜有望在暗能量本质和暗物质性质等宇宙学基本问题、星系与活动星系核、银河系与近邻星系等方向取得国际重大成果;高能宇宙辐射探测、伽马射线偏振仪II围绕暗物质搜寻、宇宙线起源、极端天体演化等重要科学前沿问题有望取得突破;行星际尘粒采集与太空风化研究有望深入理解太阳系形成与早期演化过程。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目前,中国空间站已进入应用与发展工程新阶段,面向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聚焦前沿科学探索、服务国家战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管好、用好、发展好”中国空间站,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构建人类外太空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