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5年,这类大国重器密集上新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2025年,这类大国重器密集上新

来源:参考消息2025-01-07 09:46

  新的“长征”火箭和商业开发的运载火箭预计将在2025年首次发射,从而提高中国整体的运载能力。

  多种运载火箭将可重复使用,或经过改造后可重复使用。这些运载火箭将竞争为中国的大型星座计划——“千帆”和“国网”发射卫星的合同,竞争空间站货运任务以及商业和其他合同,帮助提高中国在未来几年进入太空的能力。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

  首批发射的将包括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它是现有长征八号的改型,将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有效载荷能力从5吨提高到7吨。该火箭由中国国有主要航天承包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经建立了新的设施来促进YF-100发动机的生产,该发动机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提供动力。

  朱雀三号运载火箭

  中国首批商业发射公司之一的“蓝箭航天”正准备2025年发射它的朱雀三号运载火箭。2024年,这种火箭进行了“垂直起降”测试。朱雀三号箭体直径4.5米,全箭总长76.6米。发射时的质量约为660吨,起飞推力约900吨。一次性任务低轨运载能力达21.3吨,航区回收任务达18.3吨。

  智神星一号运载火箭

  商业机构星河动力公司正计划首次发射其智神星一号火箭,这是一种煤油液氧火箭,最终将被改造成一级可重复使用。据该公司网站称,它的低轨运载能力为8吨。星河动力公司表示,首枚智神星一号火箭的最后组装正在进行中。预计它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的新设施发射升空。

  谷神星二号运载火箭

  星河动力还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首次发射谷神星二号火箭,该火箭是谷神星一号固体火箭的升级版本。据星河动力介绍,虽然谷神星一号可以携带400公斤载荷到低地球轨道,或携带300公斤到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但谷神星二号的有效载荷能力为可携带1.6吨到低地球轨道,可携带1.3吨到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星云一号运载火箭

  商业公司深蓝航天计划今年发射星云一号火箭,目标是回收和再利用该火箭。星云一号箭体直径3.35米。这种煤油液氧火箭将能够携带2吨载荷到低地球轨道。该公司称,改进后的版本能够携带8吨载荷至低地球轨道。

  力箭二号运载火箭

  中科宇航已经在使用固体推进剂助力的力箭一号火箭执行飞行任务,但它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发射首枚煤油液氧火箭。力箭二号通用芯级直径3.35米,总长53米,能够携带12吨载荷到低地球轨道或携带7.8吨至太阳同步轨道。中科宇航称,这枚火箭最终将可重复使用。

  双曲线三号运载火箭

  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在2019年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家发射固体燃料火箭进入轨道的中国私营公司。该公司计划2025年发射双曲线三号液氧甲烷火箭。双曲线三号运载火箭全长69米,低轨运力为8.5吨。该公司计划未来能使这种火箭重复使用。

  其他可能首次发射的还包括东方空间公司的引力二号火箭。

  这些公司和火箭将相互竞争国内合同。其结果很可能是,中国将获得新的、低成本和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这将推动中国更多进入太空,满足实施大型星座和其他计划的发射需求,并有可能吸引国际客户。(编译/刘宗亚)

  本文由美国太空新闻网1月2日发表,原题为《中国将在2025年首次推出新的“长征”火箭和商业火箭》,作者为安德鲁·琼斯。

  2024年12月5日12时4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辽宁葫芦岛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预告片来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