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供氧模式改变,让海拔5380米的边防连官兵安心戍边守防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供氧模式改变,让海拔5380米的边防连官兵安心戍边守防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1-06 09:33

  新疆和田军分区某团持续改善高海拔连队氧气保障条件——

  体系供氧助力官兵戍边守防

  ■赵金石 解放军报记者 孙兴维 李伟欣

  “如今,高海拔连队哨所已实现多元供氧、体系供氧,供氧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前,记者来到新疆和田军分区某边防团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边防连采访,连长刘昊告诉记者,军分区探索建立“20公里制供氧圈”供氧模式,让官兵吸氧用氧更方便、更快捷。

  该团戍守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喀喇昆仑腹地,这里空气平均含氧量不到平原的40%。近年来,为助力高原官兵科学守防、安全守防,各级不断加大吸氧工程建设力度,先后为高原哨所配备制氧方舱、微压氧舱及单兵便携式制氧机,安装床头供氧系统,建设富氧室内训练场,官兵吸氧经历了“救命氧—保健氧—常态氧—战斗氧”的转变。

  “听老班长说,多年前,他初上哨所时,氧气供应量不足,只有危重病号才能吸上钢瓶灌装的氧气。如今,连队氧气供应充足便捷。”一级上士郭翔翔告诉记者,他见证了边防用氧的变迁——

  2010年,郭翔翔下连后来到神仙湾哨所,那时的第五代营房已配套安装了床头供氧设备,官兵每天午休或熄灯后至少可吸一小时的氧气,有助于在静态环境下提升血液中的含氧量。

  2016年,富氧室内训练场在该连投入使用。富氧室内训练场采用气膜结构建造,配备暖气、加湿器、制氧机等设备,具备增氧、加压、调温、加湿等功能。富氧室内训练场还配备跑步机、动感单车等健身器材,设有训练健身场地,有利于官兵在运动中增加体内含氧量。

  “距离的缩短,是用氧条件改善的一个缩影。”郭翔翔回忆,一开始,罐装氧气得从遥远的喀什市区拉上山;再后来,需在距离近一些的叶城进行氧气灌装;前几年,百余公里外的某医疗站具备了灌装氧气的条件。2020年,制氧方舱落户神仙湾边防连,可同时灌装多瓶高浓度氧气,官兵再也不用跑到百余公里外灌装了,氧气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相比官兵自行吸氧,微压氧舱更具可控性和科学性,有利于降低高原疾病发生率。” 采访中,军医刘伟带着记者来到一座米黄色的方舱式建筑前。记者一抬头,“高原氧力蓄能舱”7个大字映入眼帘。跨进大门,记者看到,里面整齐排列着8个座椅。

  刘伟告诉记者,连队微压氧舱于2021年建成,可模拟海拔3000米、2000米、500米等多种不同海拔条件下的氧气浓度和气压、温度等条件,具有一定的治疗和保健作用。新兵首次到哨所、官兵巡逻归来或剧烈运动后进入微压氧舱治疗,能有效缓解缺氧症状。

  “如今,高海拔连队哨所均已形成了以制氧方舱、制氧设备为基点,富氧室内训练场和微压氧舱等为辅助,车载式制氧机为节点,单兵制供氧器材为终端的高原制供氧体系。”刘伟告诉记者,全覆盖、成体系的制供氧保障,助力官兵执勤、巡逻、训练,促进了驻高原部队战斗力提升。

  记者感言

  心系边关冷暖 倾力为兵解难

  ■孙兴维

  生命有“禁区”,但守防不能有“空白”。多年来,戍守在雪域高原的边防官兵,以“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战斗力”的顽强斗志,以“宁可生命透支、绝不让使命欠账”的奉献精神,高标准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为祖国守边固防,交出优秀答卷。

  官兵赤诚奉献,组织倾心解难。边防卫士的冷暖疾苦,各级一直放在心上。多年来,在各级机关持续努力下,高原氧气供应保障条件不断改善,逐步实现“从平时到战时、从营区到野外、从固定到机动”的转变,海拔3000米以上哨所官兵用氧条件今非昔比。从过去的“救命氧”到现在的“保健氧”“常态氧”“战斗氧”,各级机关从预防、保健、救治3个层面系统施策,为高原官兵筑起一道健康屏障。

  制供氧建设事关高原官兵平时保健用氧、战时医疗用氧,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部队战斗力生成。用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部队战斗力提升,助力官兵以更加昂扬的状态戍守“生命禁区”。各级要以高原官兵用氧保障条件不断提升为契机,牢固树立科学训练理念,遵循科学规律、采取科学手段,倾心呵护官兵身体健康,更好地服务部队战斗力建设、服务练兵备战,为铸牢边关钢铁防线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百年大集热闹迎新春

  • 芳容初露 雪雕高手“冰城”秀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