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东极雷达站:我凝望着祖国的蓝天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东极雷达站:我凝望着祖国的蓝天

来源:解放军报2025-01-06 09:17

  ■贾俊峰 谭 涵 本报特约记者 王学峰 刘汉宝

  新年第一天,驻守祖国东极的北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举行了一次特殊活动:请每名官兵写下自己的“新年心语”。

  回顾与展望,雷达兵心语平凡却不简单。得与失、苦与乐、取与舍,官兵心语是对过往一年成长收获的盘点,也是对新年工作生活的期待。

  “1”“2”“365”——二级上士刘相君在“新年心语”中写下这样几个数字。

  数字,见证雷达站官兵的坚守青春:从营区到阵地,一条长约1公里的路;在这条路上,每天至少往返2趟;雷达365天旋转不停,官兵守望空天全年无休……

  这条路,也是刘相君最熟悉的路。守防多年,路边的风景早已镌刻在脑海,然而再美的风景,他和战友也无暇欣赏,因为路的那一头连接着祖国的“蓝天国门”,连接着雷达兵守望空天的使命。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办公桌上,雷达站李站长坐在桌前,欣然阅读官兵们的“新年心语”。最后,他写出了一段“小结”:“这些心语,让成长变得具象化了,大家在坚守中实现价值,在考验前践行使命,每个人的‘收获’都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过去一年,祖国的万里边海防,像这个雷达站一样的坚守故事说不尽道不完。正是无数战友的坚守,筑牢了祖国的钢铁边防线。新的一年,让我们品读雷达兵的“新年心语”,感悟坚持梦想的力量,将收获化为动力,朝着新年度新目标奋力奔赴,加速前进。

  ——编 者

  追赶时间,追赶太阳

  驻守边境一线,远离都市繁华,雷达兵的心却不会荒芜。战斗值班让他们的心弦紧绷,时刻有种被任务推着走的感觉。

  “成为‘一号班’值班员。”入伍以来,雷达操纵员刘相君心中始终装着这个梦想。随着能力的提升,梦想照进了现实,成为“一号班”值班员的他,肩上的任务更重了。

  “就像个陀螺连轴转,鲜有闲下来的时候。”刘相君说,成为“一号班”值班员后,在一次次任务中,他对脚下这条通往阵地的路,有了更为具象的认识:“走路1400余步10分钟,跑起来会更快一些。”

  阵地,雷达兵心中永恒的战位。无论风霜雪雨,无论何时何地,当战备铃声响起,“一号班”成员必须第一时间奔赴阵地。

  “第一时间抵达”是雷达兵的职责,而“快一秒抵达”则体现了一种责任心、更意味着一种能力。

  守防任务繁重,雷达兵不约而同地选择“追赶时间”。

  每次值班,刘相君都会提前10多分钟抵达阵地,做好接班准备。那年寒冬,全站执行紧急任务,一大早刘相君前往阵地准备接班,刚走出大门就遇上暴风雪,伴随着骤然响起的战备铃声,他顶着风雪冲上阵地。

  雷达屏幕上,一个特殊区域光标闪烁,一个可疑回波正向上缓慢移动。“是特情!”经过初步研判,刘相君操作雷达精准锁定目标,果断录取相关数据并上报。也正是这组数据,确保了整个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号班’的荣耀与使命,就体现在一次次任务中。圆满完成任务,就是经受住了考验,战胜了自己。”如今,刘相君已经带出不少技术骨干,每次和新战友回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他都会把这段话重复一遍。

  在这位雷达站响当当的技术骨干心里,脚下这条坚守之“路”上,还有许多座“山”需要翻越,只有看到差距,才能奋起直追,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每一次任务只能胜利,不能失败。我们的目标永远是:‘快一秒抵达’!”

  追赶时间,就是追赶太阳。去年,雷达技师、二级上士高远调入雷达站,摸清新装备秉性,快速处置特情,他争分夺秒。

  雷达站对新装备进行换季保养,北疆的初春天寒地冻,新装备信号不稳定,高远带人日夜检修,白天爬上高塔核验零部件,深夜睡在狭小的方舱,加班加点分析线路图,真正做到了“衣不解甲”。

  不久,上级下令全站执行重要任务,高远带人坚守战位,确保了新装备以最佳状态执行任务,领导称赞他“功不可没”。

  几天后的复盘总结会上,高远走上讲台分享执行这次任务的感悟:“在祖国东极守望‘蓝天国门’,要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状态……”

  每一天都在突破自我、收获成长

  流利的口报,对雷达操纵员来说是必备的专业能力。但对于下士张晨阳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时候的张晨阳,开口说话比同龄人晚了一年多;长大后说话,语速快了有时会口吃。

  大学毕业,张晨阳怀揣着军旅梦选择参军入伍。来到雷达站,他要跨越的第一个坡坎就是“口报”这项基本功。

  下连之初的考核,张晨阳的成绩落在后面,这让倔强要强的他心急如焚。

  “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张晨阳开始自我加压,每天比别人多练一小时,战友说,他连说梦话都在口报。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次跟班见学,紧急空情突袭,张晨阳不假思索准确报出一组数据,及时为任务战友提供了判别依据。这次“超常发挥”,让张晨阳获得了自信,也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每一次突破自我,都源于千百次的锤炼。”

  这一年,张晨阳训练成绩的提升有目共睹,当年底被连队评为“四有”优秀士兵。如今,张晨阳坐在雷达屏幕前,总是自信满满。

  他对雷达站的新兵们说:“练得多,身上的潜力就会变为底气;有了底气,前进路上便不会惧怕困难。”

  潜力和底气,是雷达兵在“新年心语”中常用的关键词。

  指令标记员、下士吉余杭出生在大城市,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刚下连,吉余杭曾因生活单调乏味,无法融入守站生活。得知他有摄影的爱好,班长谷洋送给他这样一句话:“去感受这里的美,用你喜欢发现美的眼睛。”

  一次值班结束后,站在山顶的空地上,吉余杭偶遇了一场壮丽的日出,他跑回宿舍拿来相机拍下了这一刻。当天,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每次日出都是新的开始,只有努力尝试才不会后悔。”

  从那天起,他摄影的“潜力”得到激发,开始尝试拿起相机记录守站时光。这一过程中,他也因战友的行动受到鼓舞和感召。

  一次,站里安排他为即将退伍的战友拍摄纪念照片,“来这里之前,我不知道天亮得这么早”“离开时才发现,那些吃过的苦、挨过的冻,回忆起来都甘之如饴、温暖心房”……看到听到老兵们对阵地的不舍,他的内心也深受震撼。

  吉余杭和老兵们商量,在日出时分拍摄这组照片,“迎接祖国第一缕阳光”是雷达站最鲜明的标志。他还提议,以山顶镌刻着“东极”二字的山石作为照片背景,因为在雷达兵心里,这是坚守的象征。

  心中的坚守,让他焕发出奋进的动力。作为指令标记员的吉余杭,训练成绩很快在站里名列前茅。今年在雷达站的“新年心语”中,他写道:“将太阳迎进祖国,更要让阳光照耀心间。”

  成长是什么?是懂得,是领悟,是决定从这一刻开始迈出第一步。

  前不久,班长谷洋服役期满、即将脱下军装。谷班长离队前,吉余杭提出用相机记录他在连队的“最后一天”,制成数字相册作为离别礼物。吉余杭在相册中写道:“您永远是我的班长,感谢您用行动告诉我何为坚守,鼓励我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

  雷达兵永远的骄傲

  午饭后,指令标记班班长、二级上士刘博文打开了电脑,在年度工作报告中写下了3个“100%”:接受上级检查合格率100%;上报空情质量合格率100%;落实战备工作完成率100%。

  数字会说话,是全站官兵拼搏奋斗的缩影,也是对一流标准的执着坚守。

  当年雷达站新组建,听说要驻守祖国“东极”,刚参军入伍的刘博文热血沸腾,第一个报名。

  建站之初,时任主官就立下“打基础、育人才、创一流”的抓建目标。架设装备、铺设线缆、调试线路……作为第一批守站的雷达兵,刘博文参与了站里的各项建设,为尽快担负战备任务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他和战友一起确立了一流标准。

  这种标准体现在值班任务中——入伍以来,刘博文主动梳理空情特点,完成数本工作笔记。在值班过程中,他以高效处置能力很快脱颖而出。

  “一人强不是强,集体强才是真正的强。”这种标准还体现在班级管理上——对待班内同志,刘博文要求严,对自己要求更严,每次带新兵,他总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扣好第一粒扣子,立起一流标准。”

  新兵入营仪式上,作为连队荣誉室的兼职讲解员,他会着重强调站徽上数字“一”的含义:“这代表我们勇争第一的目标和决心。”

  也正是这句话,在指令标记员、列兵霍士杰心中种下了“创一流”的种子。入营以来,他在心中定下目标:在同批新兵中第一批独立担负值班任务。

  霍士杰开启了自我砥砺之路。白天,跟班向老兵学;晚上回宿舍,自学记笔记。他还主动加压,请求班长给他设置更具挑战性的课目。

  被霍士杰的拼劲所打动,刘博文一路陪着他加练,为他量身定制训练计划,最终,霍士杰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核,成为同年兵中第一个“单放执勤”的指令标记员。

  有收获,也有遗憾。由于战备任务紧张,一连多个春节,刘博文都没能和家人一起度过。前不久,刘博文被旅里评为“强军先锋”,颁奖典礼上,旅机关特意邀请他的妻子黄玉莹来到现场,亲手为他颁发奖杯和荣誉证书。

  颁奖台上,刘博文红了眼眶:“谢谢爱人的陪伴,许多节日,我无法与爱人团圆,这是我们这个小家的遗憾。然而,那些万家团圆的日子,守望着祖国的空天,这是我作为雷达兵永远的骄傲。”

  拥抱阳光,成为光芒

  山顶的一处空地,雷达兵喜欢站在这里看日出。

  下哨后的时光,是雷达操纵员、中士孙野最惬意的时刻。每次站在山顶眺望远方,感受阳光洒在身上,他的内心无比满足。

  “妈妈,我已经长大了。”第一次独立处置空情,孙野走出阵地,抬头望着蓝天,清晨的阳光照着脸庞。回到宿舍,拿到手机,他给母亲发去一条微信:“祖国的蓝天,有我的凝望——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迎接照进祖国的第一缕阳光。”

  成长,就是意识到责任,肩负起使命。

  去年新兵下连,孙野主动向连队申请担负带新兵任务。那段时间,他对同班组新兵胡耀阳“手把手”进行帮教。

  一次夜间值班,孙野和胡耀阳一同担负战备任务。孙野将方舱的灯光关闭,屏幕上点点荧光映在他们的脸上,“你看,这星星点点的回波,像不像闪烁的繁星?我们紧盯每一个回波,就是在守护万里星空。”

  不久,胡耀阳顺利度过了新兵适应期,他也定下了自己的新年度目标:“早日独立值班,为孙班长分点担子。”

  拥抱阳光,雷达技师、一级上士赵金星感受到了一种力量。

  年终岁尾的夜晚,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夜的宁静,赵金星从睡梦中惊醒,穿好衣服迅速赶往阵地。

  爬到雷达罩上,赵金星在寒风中检修线路,反反复复也看不出任何问题,赵金星索性摘下手套开始测试。时间在寒风中悄然流逝,沉寂的雷达终于重新飞旋起来,他的双手已经冻得发红。

  返回宿舍的路上,太阳从地平线升起,阳光照在身上,那一刻,赵金星的心是暖的,更是满足的。

  那晚的学习室,赵金星在“新年心语”上写道:一想到我们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空天,内心就再也没了任何怨言;每一次迎接祖国第一缕阳光,内心都无比自豪。

  “拥抱阳光,成为光芒。这是我过去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我明天还要继续砥砺前行的方向。”去年底,雷达操纵员、一级上士刘铭举郑重地写下留队申请书。他说,继续为祖国守望阳光,就是他新年度的目标。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