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亦“敌”亦师:一支蓝军队伍的“角色观”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亦“敌”亦师:一支蓝军队伍的“角色观”

来源:解放军报2025-01-06 09:11

  如何对待一支在战场上屡次发难的蓝军?

  有人“耿耿于怀”,恨不得摆开阵势继续较量一番;有人小心翼翼,希望在下次对抗中减少失误。

  对于在海军某舰艇训练中心参加培训的官兵来说,他们心中往往更添一份敬重。因为这里是他们迈向深蓝的一道关卡,这里的蓝军队伍,是检验他们学习成果的“考官”。

  在训练中心官兵看来,要想让受训部队有所收获,必须当好“磨刀石”,用一次次红蓝对抗反复淬炼他们的实战意识。

  对抗训练,贵在共谋打赢。从海军某舰艇训练中心驶向大洋的官兵会记得,这里有一支亦“敌”亦师的蓝军队伍。

  成为合格蓝军的关键,在于把握“未知变量”

  谈起锻造一支过硬蓝军队伍的初衷,训练中心干部李国强感触颇深。

  那年,该中心对3艘驱护舰进行整体能力评估。通过评估后,这些舰艇就要加入战斗序列,驶向深蓝。这样的考核,作为考官的李国强和战友早已轻车熟路。

  大海之上,硝烟弥漫。3艘舰艇刚抵达陌生海域,战斗警报随即拉响:“有不明目标向我近飞!”号手迅速就位,舰艇官兵有条不紊地展开操作。

  看着显示屏上蓝方战机的行动路线,考官李国强却陷入沉思:“以前组织考核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次站在红方角度观察,只觉得蓝方行动轨迹是那么清晰明了。”

  与此同时,舰艇控制室内的操作手已展开自主抗击。刹那间,火舌喷涌,数枚炮弹脱膛而出,成功将来袭目标击毁。舰内广播传来表扬,官兵们备受鼓舞。李国强则眉头紧锁:考核的每个步骤都是按照规定动作进行,如果在真实战场上,敌人哪会如此简单地发起进攻?

  复盘总结会上,李国强道出了自己的担忧——当前训练考核,“敌人”通常由队友或兄弟单位担任,相似的作战平台与相同的训练理念、训练模式,使得对抗缺少“未知变量”。

  “模拟对抗中,如果把特情设得很简单、把对手想得很‘笨’、把作战环境布置得很熟悉、把作战进程设计得很顺畅,这场对抗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李国强感慨。

  红蓝对抗训练,只有多注入“陌生指数”,才能提高“打赢底数”——这句话,渐渐成为该中心官兵的共识。于是,他们决定自主建立一支能有效磨砺舰艇部队的蓝军力量,真正把对手演像演活。

  在该中心党委支持下,李国强带领官兵展开摸索。他们设立蓝军分队办公室,并建立模拟各类对手的数据库,对武器装备、资料情报、作战思想等信息分类整理,作为研究战法训法的依据。通过定期组织蓝方指挥所训练,他们有意识地学习各类对手的装备使用与战术运用手段,调配指挥所编组,将模拟内容精细化具体化,力争做到形神兼备。

  “只是学习模拟,不足以成为一支优秀的蓝军。‘形似’只是第一步,我们必须在模拟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升,争取向‘神似’的方向迈进。”李国强说。

  检验蓝军建设成果的机会很快来临。那年深秋,一场舰机对抗训练在海天之间打响。

  蓝方战机从低空袭来,快速抵近红方舰艇。然而,战机与舰艇的距离依然超出机载导弹的有效射程,如果继续向前突进,则有暴露自己的风险。

  后方导调大厅,众人都无法确定蓝方该进攻还是放弃。李国强盯着屏幕暗自思忖:“要是在真实战场上,敌人会如何抉择?”

  赌一把!接到后方指令,蓝方战机在继续低空突进后立即发射“导弹”,紧接着掠海飞行快速后撤。电光石火间,红方舰艇来不及反应,只能看着战机扬长而去。这场对抗训练就此尘埃落定。

  “战场博弈没有教材范本。要想成为一支称职的蓝军部队,就要在对抗中大胆尝试,在出人意料处果断发难。”演训结束,蓝方指挥员感慨道。

  不同科目轮番上阵,蓝方奇招频出,红方不断反击。在一场场攻防对抗中,这个训练中心正加速建成一支攻防兼备、形神兼具的专业化蓝军队伍,并持续探索集成化作战单元对抗、实案化合成对抗、模拟化联合体系对抗的新路子。

  “我们这支蓝军队伍,如今已经是让很多部队头疼的‘假想敌’。”李国强自信地说。

  借助科技手段“还原”战场,让官兵练到“心中有数”

  走进训练中心某大厅,键盘声声、荧屏闪烁,正前方的态势显示屏清晰标注着“敌”我双方的兵力动向,一场红蓝模拟对抗激战正酣。

  战斗胶着之际,蓝方突然获得增援,电子打击能力倍增。在“敌”电磁压制下,红方通信受阻,而此时,他们已进入导弹发射倒计时。

  “加紧恢复与上级通信。”随着红方指挥员一声令下,官兵立即展开紧张抢修。距离发射时间仅剩一分钟时,通信终于恢复正常。

  “这场对抗我们虽然赢了,但实属险胜。”红方卢参谋吁了一口气,准备参加接下来的复盘会。

  “等蓝方人员赶来现场,是不是还需要一段时间?”记者发问。卢参谋却笑着指了指身后几步之遥的办公室:“这里就是蓝方指挥所。”

  原来,刚刚进行的这场模拟对抗训练中,剑拔弩张的红蓝双方,就坐在彼此身后相互出招。

  对抗可以远隔千里,也可以近在咫尺。该中心设有多套指挥所设施,红蓝双方可以灵活选用,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多轮攻防对抗。每次训练结束,对抗双方都会立刻组织复盘交流,调整优化行动方案,在一次次过招中不断磨砺作战本领,有效提高训练质效。

  近年来,该中心先后升级多套对抗系统。他们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采取态势推送、指控注入等方式构设攻击态势,打造了一个个多维多域、数实结合的红蓝对抗场景。同时,通过收集数据信息、强化数据融合,他们建立起多个作战“场景库”“战法库”“兵器库”,成功强化数据为战的服务效能。

  李国强还记得,红蓝方指挥所建设之初,有人曾对对抗系统提出疑问——仅是模拟推演,缺乏真刀真枪的现场感,到底能不能真正提升练兵备战效果?

  他的回答斩钉截铁:“推演同样是现代战争的关键环节。借助科技手段‘还原’战场,既节省成本,还能让每个战位上的官兵练到‘心中有数’。”

  前不久,上级机关要组织一场实兵演训,该中心担负蓝方作战指挥任务。由于蓝方涉及兵力较多、时空关系复杂,既要实现预定的供靶、拦截任务,又要确保兵力安全,中心所有人都感到压力巨大。

  “那就先在数字战场上较量一番!”说干就干,该中心官兵立即行动起来,由蓝方指挥所人员模拟蓝方兵力,红蓝对抗系统保障人员模拟红方兵力。他们按照预定时间节点组织兵力对抗,指挥员与参演人员根据模拟推演情况反复研讨,提出修改方案。

  模拟、复盘、调整……经过5次反复推演验证,蓝方每名官兵都对自身兵力位置和行动了如指掌。同时,他们发现某装备运用可能存在时空交叉的问题,立即对方案细节作出调整,确保“考题”不出纰漏。

  演训当天,凭借前期所做的充足准备,该中心抽组的蓝方分队让红方吃尽苦头。对抗结束后,该中心受到上级机关点名表扬。

  近年来,该中心官兵努力让模拟训练更贴近实战,一方面促进部队提升打仗本领,另一方面也将蓝军这块“磨刀石”磨砺得更加坚硬。

  除了大力开发红蓝对抗系统外,该中心还坚持提升科技化练兵水平。他们将高科技手段融入日常训练,升级改造模拟训练装备,研发训练数据管理系统、无人机检靶系统、训练数据复盘系统、模拟仿真系统等,不断提升训练科技含量,努力把科技优势转化为战场胜势。

  既要“制造困难”,更要给出“解题思路”

  夕阳西斜,海面上泛起点点金光。海军辛集舰解缆出航,准备奔赴某海域执行任务。码头上,该中心教员张铭帅默默伫立,目送着辛集舰逐渐远去。

  一年前,辛集舰来到该中心受训。该舰官兵需要在这里经历一段长期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参加战斗。在培训期间,以张铭帅为代表的教员们既要担任良师传授技巧,又要随时化身对手检验教学成果。

  记得第一次对抗训练,辛集舰在抗击蓝方发射的导弹时一发未中。这样的成绩,让全舰官兵都有些垂头丧气。

  难度设置是否过大?该如何调整对抗强度?看到这一情况,扮演蓝军的教员们开始反思。

  “对抗强度要根据舰艇当前作战水平动态调整,让官兵在有所收获的同时保持士气,逐步掌握各个科目的战斗技能。”张铭帅说,“作为蓝军,既要‘制造困难’,更要给出‘解题思路’。”

  一艘驱护舰要从该中心“毕业”,需要经过作战基础、作战能力等多领域多科目培训。教员们不断调整对抗计划,让训练从易到难。在一次次迎接考题、一次次攻防对抗的过程中,辛集舰逐渐立起一艘大国战舰应有的模样。

  那天,辛集舰迎来此次阶段性培训的最后一个科目——他们需要在2小时内阻拦蓝方舰艇突破封锁海域。

  舰艇控制室内,口令声、通话声此起彼伏,红方指挥员紧盯态势台,时刻关注蓝方动向。“报告,蓝方舰艇抵近我封锁海域!”对手逐渐逼近,值更官立即向指挥员汇报。

  交涉未果,指挥员迅速下令调整战舰航速航向。蓝方舰艇也不断调整自身位置,双方舰艇缠斗在一起,争相占领有利攻击阵位。

  训练结束,教员张铭帅忍不住为辛集舰官兵的表现点赞:“他们始终让己方处于优势火力的角度范围,这很考验舰艇指挥水平。”

  “我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战舰在与我们较量后迈向深蓝,到战斗一线建功立业。”每当想到这里,张铭帅就感到充满干劲。

  在汽笛的长鸣声中,战舰犁开海面,驶向远方。张铭帅默默站在原地,注视着它离去。远处,又一艘战舰向军港驶来,即将迎接这支蓝军队伍为他们设置的一系列挑战。

  (本报记者 毕笑天 特约通讯员 王冠彪 应受访者要求,本版人名均为化名。采访中得到封治斌、王志浩、任子郡、徐峥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在对抗训练中汲取胜战智慧

  ■毕笑天

  习主席强调,加大对抗性训练力度,走开基地训练的路子,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锻炼部队。对抗性训练是检验练兵备战效果的有力手段,战场上能否打得赢,从红蓝对抗中的表现便可窥见一斑。

  研战谋战要善于总结经验,学习对手的一切可借鉴之处。一支手段奇诡、出招刁钻的强大蓝军,就是最好的学习对象。他们像是一面可以观照自我的镜鉴,指引着部队在对抗中迈向胜利。

  时代在改变,战争在演进。信息化智能化作战背景下,制胜观念、制胜要素与制胜方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要保证红蓝对抗贴近实战,蓝军必须率先在战场思维、武器装备、联合打击等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保证对抗训练质效的关键所在。

  对红方部队而言,如何在对抗中以蓝军为师,同样是一门需要深入钻研的学问。

  学会以对手视角看问题。珍惜每次对抗结束后的复盘讨论,集合众人智慧展开“头脑风暴”,让下一步抓建强能的思路更加清晰。只有与蓝军共享演训成果、共纠问题不足,才能更好地瞄准对手、吃透对手。

  红蓝双方在模拟训练中是对手,在真实战场则是相互依靠的队友。在对抗中“知己知彼”,则能在实战中更好地协同作战、攥指成拳,真正形成强大的体系战斗力。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