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年特别策划丨 感受“笑脸墙”上的奋斗喜悦,聆听“时光信”里的未来期许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新年特别策划丨 感受“笑脸墙”上的奋斗喜悦,聆听“时光信”里的未来期许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1-02 09:53

  一路同行 一路奔跑

  ■解放军报记者 卫雨檬

  钟声敲响,2025年的齿轮开始转动。时光匆匆,零点这一刻,包含了过去、现在和将来。

  8年前,伴随着改革强军的足音,“军营观察”与读者见面了。从2017年1月3日的第1期,到今天的第1705期,我们阅读这些版面,如同打开一本快速翻页的动画书——不仅能看到人民军队的面貌之变,看到它不变的精神本色,还能看到宏大时代背景下,它逐渐加快的奔跑速度。

  对于一个已经标定好到达时间的目标,走过的路程不断增加,意味着所剩的时间也在不断减少。漫漫征途,惟有奋斗。自1927年以来,人民军队筚路蓝缕,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头,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如今,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近在咫尺,攻坚的号令如催征的战鼓,敲响在全军将士心头。面对倒计时,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力奔跑。

  恩格斯说:时间就是军队。而一支军队的强大,源自于一个个强大的“我”。与时代竞速,加速淬炼打赢本领,要从千千万万个“普通一兵”做起。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绘出任务图、制订时间表,逐个节点推进,逐个难题攻关,确保到点交卷、如期复命,这个过程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耕耘。“强军有我”不是空头口号,需要每一个“我”真练实备,扑下身子埋头苦干,将担负的工作和任务完成好,在强军征途上踏下一行行坚实的足印。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攻坚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回望来路,面对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人民军队都是咬着牙提着气向前冲锋,闯出一条生路。如果此刻松一口气,很可能错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重重关山的挑战和阻碍,我们惟有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勇毅担当、不懈拼搏。

  当2025年的第一缕阳光拂过神州大地,许许多多的战友仍在顶风冒雪练兵备战。深山大洋、沙漠高原,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防线;舱室、机房、洞库、哨所,他们坚守战位、淬炼本领,为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真心如磐,步履不停。新的一年,“军营观察”继续与千千万万中国军人同行,用一篇篇报道记录和书写新时代的强军故事。

  时光如矢,使命催征。新的篇章已经开启,愿我们不负韶华、奋楫争先,为强军梦想全力奔跑。

  “笑脸墙”上的奋斗喜悦

  ■宋润鹏 冉一航 解放军报记者 毕笑天

  潜艇破浪前行。刘再耀 摄

  潜艇跃出海面一瞬间,“黑鲨”传来的明显晃动提醒着骆班长:“回家”了。

  2024年岁末,海军某基地某艇员队官兵结束潜航任务,顺利返航。

  阳光泼洒在艇身上,骆班长掀起厚重的升降口盖,尽管被照得睁不开眼,仍在钻出时努力感知着太阳的方向。

  不一会儿,寒冷的海风吹过,骆班长打了个哆嗦,想起身后等待的战友们,他赶紧把位置让了出来。

  新的一年就要来了。迎着阳光,归航的喜悦和对来年的盼望叠加在一起,潜艇兵们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做一名响当当的潜艇兵”

  结束任务,艇员们在宿舍短暂休整后,不约而同地来到荣誉室。“果然,‘笑脸墙’上的照片不见了!”一推开门,大家的眼神里充满期待。

  每到岁末年初之际,艇员队的官兵会把自己过去一年最喜欢的笑脸照拿出来,挂在荣誉室的这面墙上。一张张定格了官兵们笑容的照片,既承载着他们过去一年的难忘回忆,又寄托了他们心中对新一年的期望。现在照片栏空了,这就意味着:更新笑脸照的时候到了。

  话音未落,只见骆班长笑嘻嘻地抱着一摞照片走了进来。大家立马把他围了起来,兴致勃勃地传看各自的照片。翻看的过程中,艇员们的记忆也如走马灯一般在脑海中闪回。

  “骆班长,你的照片是哪张呀?”列兵小吴问道。

  骆班长找出自己的照片插在墙上的卡槽内,这下大家都看清楚了——骆班长和战友们在宿舍楼前合影,手捧冠军奖杯的他乐开了花。

  2024年6月,基地组织专业比武,当时不少艇员都是新同志,面对复杂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要求,不免心中忐忑。

  “相信我!”骆班长主动请缨,带领战士们铆在战位训练。那段时间,他们白天在艇上练实操、摸管路,晚上留在训练中心拉流程、练配合,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能力、夯实本领。

  比武现场,气氛紧张焦灼。面对特情,骆班长带领艇员争分夺秒,对训练雷弹进行技术检测。发现疑点后,他立刻拿起手电、扳手和图纸资料,灵活钻入狭长的发射管内。判明疑点、更换置换件,他手中的操作如行云流水。

  另一边,小吴快速跑至设备控制台前,配合骆班长完成启动、检测、运行等一系列程序。屏幕显示疑点排除时,两人的衣服都已被汗水浸透。

  此刻回顾起来,小吴感慨颇深。“骆班长是我见过最严格的师傅。”他指着照片说。

  检查雷弹时,哪怕是寒风刺骨的冬天,骆班长也不允许大家戴手套。他说,雷弹各部件都很精密,手的触感是最灵敏的,不戴手套能更好地发现部件划痕等瑕疵。

  “严格,是希望你们尽快成长为行家里手。”骆班长说。

  看着周围一张张年轻的脸庞,骆班长想起自己第一次出海时的激动、第一次应急处置时的紧张、第一次在潜艇中过生日时的感动……

  2025年悄然而至,骆班长的服役时间仅剩2年,届时他将达龄退休。

  “希望我们都能做一名响当当的潜艇兵。”望着身边的战友们,这名老兵许下新年心愿。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年轻战友的期许。

  “在大洋上航行得更深更远”

  荣誉室里暖意融融,骆班长指着“笑脸墙”左上角的一张青涩笑脸说:“小林,说说你的新年愿望。”

  下士小林整了整衣服,自豪地介绍道:“这是我岗位考核合格后,第一次在战位值更的照片。”新的一年,小林想要执行更多长航时的大项任务。

  与现在相比,半年前的他远没有如此坚定。

  第一次出航前几天,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整日“陪伴”着他,但小林不觉得吵,内心满是兴奋。

  然而日子久了,高温高湿、狭窄嘈杂的环境和多次剧烈的晕船呕吐,让小林的意志逐渐消沉。那段时间,他训练时总是提不起精神。连续几天吃不下饭又睡不着觉,他感觉自己“撑不住了”。

  后来,一场海水收集仪式,改变了小林的思想状态。这场潜艇兵出海时的仪式,是他们的专属记忆。

  那天,小林随战友来到海水管路所在位置,上前拧下开关。他屏息凝神,看着流淌的海水触及瓶底,溅起水花后归于平静,缓缓上升。他小心翼翼地抱着瓶子,凝视从任务海域采集的海水,若有所思。

  潜艇之外,任务海域幽暗宁静,深邃得仿佛要把人吞进去;潜艇内部,小林耳畔传来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他的心里也好像有千言万语要讲,却无从开口。

  “潜艇兵也跟水一样:任务需要时汇集在一起,化身狂澜怒涛;独处时也能变为一瓶净水,保持宁静清澈。”艇长的话,让小林攥紧了双拳。

  仪式结束后,小林真正融入了战位。他在潜艇逼仄的环境中苦练专业技能,逐渐具备独立对设备进行巡查的能力。

  岗位考核合格后,小林第一次在战位值更。一旁的战友抓起相机,定格了他的笑容。

  “新的一年,我想在大洋上航行得更深更远。”遥望深蓝,小林豪情满怀。

  “为了家国安宁,我们义无反顾”

  看着“笑脸墙”上自己向未婚妻求婚的照片,二级上士小王坚毅的脸庞上流露出柔情。

  这次求婚一开始并不顺利。小王原本计划在2024年国庆假期向女友思宇求婚,正当他和战友们认真筹划的时候,突然接到了出海任务。

  “没事的,等你回来我们再见面。”带着女友的支持和理解,小王出发了。

  远航归来,小王迫不及待地准备求婚仪式。战友们将气球和彩色丝带挂满活动室,没有花瓣,便把红纸剪成碎片,撒满一地。

  仪式当天,部门领导以艇员队成立10周年活动为由,邀请思宇来到现场。

  在参观完荣誉室后,思宇走到活动室门前。突然,音乐响起,只见小王手捧鲜花向她缓缓走来。

  幸福来得太突然,面对眼前这一幕,思宇惊喜得说不出话。

  “感谢你多年的陪伴与付出……”这段话早在小王心中彩排了无数次,可真正说出来时,他的声音还是有些哽咽。

  “我愿意!”当思宇说出这3个字,现场的欢呼声、喝彩声立刻响成一片。战友把镜头对准了两人,记录下他们幸福的笑容。

  对于潜艇兵来说,每一次航行都充满未知的危险。“出航即出征,下潜即战斗。”每次出航前,艇员们都会给家人写一封家书;等到任务结束,他们也会第一时间联系亲友报平安。“你是军人,一定要不辱使命”“家里一切都好,勿念”……一句句来自家人的叮咛,让坚守在战位的官兵热泪盈眶。

  小王说:“每次出海执行任务,想到自己是为了家国安宁,我们义无反顾。”

  新的一年,小王和战友们又要准备下一次出航。“笑脸墙”前,小王在求婚的照片下,贴上了自己的新年愿望——“守护好家人,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海疆。”

  “时光信”里的未来期许

  ■赵阳泱 张雅洁

  北风刮过,晃动山间小道旁的树枝,一支长长的队伍沿着小道疾速前进。

  2024年末,陆军某旅为期十几天的冬季拉练即将结束。此刻,官兵们正在向胜利发起冲锋。

  某连杨连长走在连队最前方,他频频回头查看战友的行军情况,冲锋的速度让他欣慰。他的脑海中也回想起拉练出发前指导员安排的事——给一年后的自己写点啥。

  在杨连长任职的某营,“新年来信”活动已经开展了4年。每到岁末年初,官兵们都会“收到”自己一年前写给自己的信件。同时,他们也会将新年计划、目标和愿望写下来,“寄给”未来的自己。

  一封封“时光信”,记录着官兵“轻而微小的日常”,也承载着他们的“灿烂梦想”。让我们通过这些信件走近他们,聆听他们心中对新年的畅想。

  “成为更好的军人”

  这天,列兵张家硕吃完早饭便跑回宿舍,他要做班里第一个上交“时光信”的人。第一次参与“新年来信”活动的张家硕,不仅买了专门的信纸,还动手制作了信封。

  打开信纸,张家硕写道:新的一年,一定要比过去一年的自己更优秀!

  2024年3月,19岁的张家硕来到西北大漠当兵。谈及愿意来这里的原因,他脱口而出:“我就想到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

  在艰苦的地方要成为什么样的兵,张家硕并没有考虑过。在新兵连时,他对自己的训练成绩还算满意。直到下连后第一次体能训练,他看到了差距。

  也许是因为不适应新营区,也许是因为驻地的海拔更高一些,张家硕的3公里跑没有及格。看着战友在终点等他时焦急的表情,张家硕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次没有及格的3公里跑,激起了张家硕的斗志。他开始给自己加练。每晚他都要去操场跑上七八圈;早晨起床号响起前,他已经做了半小时的力量练习。

  一天天过去,张家硕的努力被大家看在眼里。训练成绩达到良好的那天,值班员在全连官兵面前点名表扬了他。

  “这件事带来的成就感,让我觉得自己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那之后,张家硕便将自我加压的习惯坚持了下来。

  连队伞降实跳训练节奏非常快。为了成为连队最新一批参加伞降实跳的列兵,张家硕一边跟着连队训练,一边用休息时间加练,缠着老班长帮自己纠正动作。

  很快,张家硕在同年兵中脱颖而出,顺利成为新兵中第一批有跳伞资格的人。伞降训练达标后,他参加了实跳,并圆满完成10次基础跳伞。

  飞速成长的一年结束了,展望未来,张家硕在信纸上写下新的目标——“四有”优秀士兵。

  “为成为更好的军人而努力,希望一年后你可以从容地打开这封信。”张家硕对自己说。

  “向新的挑战出发”

  雪后的阳光透过窗子,温柔地洒在内务柜上。下士李丽蓉打开柜门,拿出柜子角落里那封微微泛黄的信件。

  她用手将信封边缘抚平,目光掠过信封上的字迹——“2025年的李丽蓉亲启”。

  缓缓撕开信封,仿佛将过去与现在的时空悄然划开。展开信纸,熟悉又陌生的笔触映入眼帘:“2025年的李丽蓉你好,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你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向着新的挑战出发?”

  读到这里,李丽蓉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2024年,旅里组织的比武集训,对李丽蓉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那次比武,李丽蓉和战友们需要全副武装连续作业两天一夜。体力快到崩溃边缘时,她们又迎来了武装十公里越野。

  路程刚刚过半,中士刘乐雅的左腿突然撕裂般疼痛,她从小队最前方逐渐掉到了队伍中央。发现刘乐雅的异常后,李丽蓉当即伸出手为她提供助力。尽管速度变慢了,但她们没有放弃,相互搀扶着到达终点。

  一路上,看着战友疲惫但坚持的身影,李丽蓉意识到:“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没有什么是完成不了的。”

  拿着信走到床边,李丽蓉发现自己的班长、二级上士刘艳也在读信。

  这是刘艳写给自己的第一封信。“2021年的刘艳你好,我是2020年的刘艳,今年你有了什么样的突破?”

  写下这封信后的那一年,刘艳报名参加了某次集训,并被分到乘车射击课目示范小组。为了练好这个课目,她站在车里一遍遍地练瞄准。车一圈圈地开,她从不喊停,直到天黑看不见靶子。

  仅仅一个星期后,刘艳和战友们便顺利完成该课目示范,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窗外厚重的白雪压断了细细的树枝,落在地上发出声响。思绪被拉回,刘艳扭头看到李丽蓉也拿着之前写的信,两人相视一笑。她们从抽屉里拿出了新的信纸,开始提笔写字。

  “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读完50本书”,这是李丽蓉要在未来一年里完成的事。刘艳则写道:要带领战友们在上级组织的专业联训中拿到前三名。

  阳光洒在信纸上,字里行间,写满了奋斗的热情。新的一年、新的挑战,官兵们已做好准备,昂首出发!

  “要有不放弃的精神”

  月亮挂在天上,照亮了营区。整理完资料,排长武家俊揉了揉有些酸胀的眼睛,从抽屉里拿出了自己的笔记本。

  笔记本里,有武家俊入伍以来写给自己的信。第一次给自己写信时,他还是一名新排长。

  军校毕业后,武家俊来到现在的单位。迎接他的第一课,便是一场从未经历的高强度训练。

  对初入军营的武家俊来说,这次训练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更是一场特殊的教育。

  晚上8点,武家俊带着武器装备,和战友们冲进雨夜中。低姿匍匐、扛圆木、翻轮胎……武家俊和战友们往返了好几趟,有人战术动作不规范时,还会从队伍前方被拖回队尾重新开始。

  雨下得越来越大,雨水和着汗水浸透了武家俊的衣服。西北初秋的夜晚,气温低至10摄氏度以下,武家俊和战友们在教练员的要求下,进入一条水深到大腿的沟渠里,所有人抱在一起进行抗寒训练。那个夜晚,刚刚22岁的武家俊经历了军旅生涯里最难熬的时刻。

  挺过30多公里的夜间行军,和战友们一起尝过催泪瓦斯的味道,体会到疲劳、饥饿和寒冷的折磨,武家俊明白了什么叫“一支队伍要像一个人”。也是在那3天,他懂得了“要有不放弃的精神”。

  正式承担连队工作后,武家俊因为手臂力量不够、动作不规范,无法完成攀登训练。于是,连队骨干合力把他拉上了10米高的攀登楼。

  “挂”在空中的这几分钟里,武家俊感觉自己浑身都在发抖。但是,他紧紧握着攀登绳,坚持了下来。之后的训练中,武家俊越来越适应,也在一次次的努力中,将攀登成绩提高到全连前列。

  直到现在,武家俊仍然坚持每年给未来的自己写信。成长的每一步,都被他记录下来,从中,既能看到过去自己的变化,也能看到未来努力的方向。

  “要有不放弃的精神。扎根岗位、砥砺奋进,在强军道路上坚定前行。”在“寄给”2025年的信中,他写下对自己的期望。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家的行囊装满爱与牵挂

  • 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突破90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2025-02-05 09:23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05 09:22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其突然爆发可能引发日冕物质抛射,导致地球磁暴和卫星通信故障。该团队据此建立的灾变临界条件模型,可将暗条爆发预警时间提前至现有水平的2至3倍。
2025-02-05 09:48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2025-02-05 09:48
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2025-02-05 09:46
我国针对数据标注产业发布系统性指导文件,是我国为护航人工智能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要布局。
2025-02-05 09:24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1月25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库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全面提升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和林草种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2025-01-26 09:1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
2025-01-26 09:17
修复后的影片不仅没有划痕、噪点等老电影身上常见的“毛病”,而且质量比原片高很多,比如没有了威亚,色彩更亮,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看习惯。
2025-01-26 09:16
110万吨!这是“中麦578”2024年的订单收购量。要知道,2024年全国小麦总产量是14010万吨,以此对比,“中麦578”的订单量相当于全国小麦产量的1/14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特别自豪!
2025-01-26 09:1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