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年终特别策划·挥别与迎接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年终特别策划·挥别与迎接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12-30 09:26

  年终特别策划·挥别与迎接

  编者按

  时光不居,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又一次迎来了岁末年终。

  阳光照耀山河大地,回首即将过去的一年,那些发生在边海防军营中的故事、那些收获与喜悦的时刻、那些遗憾和失落的瞬间,都融入了四季的风霜雪雨。来自五湖四海的边防军人,头顶边关冷月,心怀家国情怀,坚守边陲海岛,在时光河流中激荡着属于自己的动人浪花。

  这一年,奋斗的征程见证笑与泪。那些巡逻路上勇敢攀登的时刻,那些技术攻关挑灯夜战的日子,淬炼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成为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这一年,追梦的路上有过挫折与失落。也许是训练计划未能如愿推进,也许是考核结果不尽人意,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契机,艰苦让人懂得“吃苦就是吃补”,孤寂让人更加珍惜幸福的时刻。

  这一年,平凡的日子总有温暖与感动。班长的鼓励,战友的支持,家人的牵挂,如同一束束阳光,照进戍边生活的角落。将温暖的瞬间,珍藏在岁月的书签,前行的路上便有了坚持的动力。

  站在岁月的门槛,回望过去的一年,驻守边防线上的军人们又有哪些属于自己的青春关键词?

  成长看得见。发生在东部战区海军某观通站官兵身上的成长,之于壮阔军旅长河,或许只是点点浪花,但正是一颗颗闪耀在边海防夜空中的星辰,汇聚成了光耀千里的星河。他们的坚守,传递着一种信念与力量,支撑着他们翻山越岭、顶风冒雪,守护心中的家与国。坚守,就是成长。

  收获满行囊。雪域的风,凛冽萧瑟,带着几分惆怅,2024年的日历即将翻过。对于即将脱下军装的高原老兵而言,告别也是惜别。如果说每一页日历都是一篇青春日记,那么哨所、雪山、巡逻路,一道风景、一个笑容、一句叮嘱……已经密密麻麻填满了这本日记的空白。远方的山、眼前的路,深深浅浅的脚印、飘扬的五星红旗……都将成为他们人生最闪光的记忆。记忆,也是收获。

  辞旧迎新的时刻,更是回望人生的时刻,让我们将镜头对准那些坚守边防线的军人,品读他们的故事,感悟他们舍与得,笑与泪,奉献与担当。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愿我们也能保持这份执着与热爱,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在强军征程上谱写自己的青春乐章。

  山巅的坚守。

  问声你好,我的大海我的岛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容瑢

  热血,在好兵胸膛奔涌

  凌晨时分,东部战区海军某观通站电源班班长沈华林带队穿梭在林间。

  高山寒冬,水管常常被冻裂。这天傍晚,官兵发现水库中的水抽不上来,为了保障站里用水,沈华林带队排查水管,直到深夜,他们才找到水管损坏处。

  沈华林二话没说,脱下手套,徒手维修水管。

  “班长,让我来吧……”望着沈华林满是冻疮的手,电源班战士聂航一个跨步冲在了前面。4年前,正是班长的这双手,将聂航从迷茫的日子中拉了出来。

  沈华林伫立山巅。

  那时,聂航刚上山驻站。被分到电源班的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不甘。没法跟随舰艇驰骋大洋不说,来了观通部队连雷达也摸不上:“这兵当得着实憋屈。”

  第一年深冬,聂航跟着沈华林在水库边巡查,同样也是水管被冻裂的情况。沈华林立马蹚进水中,将手浸泡在冰水中维修。半小时后,沈华林回到岸边,聂航赶忙用手去暖沈班长冻得通红的手……那一刻,聂航明白了,沈班长手上为啥生冻疮。

  “既然来守山,就要像班长说的那样,当个好兵。”此后,聂航决定沉下心来,跟着沈华林踏实学本领。如今的聂航已成为站里公认的“技术能手”,前段时间还如愿入了党。

  对于聂航来说,过去的一年是成长的一年。新年即将来临,他有个心愿,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更快成长,可以帮沈班长多分担些工作。

  作为站里资历最老的电源兵,沈华林身上有太多闪光点,只是鲜有人知,刚来站里时,他曾一心想着“当两年兵就回家”。他家在家乡是有名的养殖专业户,一次,他掰着手指头和班长盘算:“去年家里养鹅亏了不少,今年的鹅每斤比去年贵一倍,等我回家养上个几百只,肯定能让爸妈高兴!”

  班长听完哈哈大笑,伸手摸了摸沈华林的头:“孝顺爸妈的人,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兵。”

  成为一个“好兵”的信念,驱动沈华林开始转变。那一天,温州某医院捐献室,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开始运转,沈华林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缓缓流出,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能够配型成功,是幸运的偶然,也是选择的必然。沈华林所在的高山观通站,20多年来坚持为驻地无偿献血,无私奉献精神在全站接续传承。

  那一年,沈华林荣立个人三等功。当初那个打算返乡“养鹅”的小伙子,一夜间成为被当地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他的工作越来越出色,真正成长为班长口中的“好兵”。

  今年,沈华林接到了已经退伍的“徒弟”李亚丁从家乡打来的电话。不久前,李亚丁和家乡一位患病男孩初步配型成功,当地红十字会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班长,你是我的榜样!当年我就是受你影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天我虽已脱下军装,军人的热血永远奔涌。”

  听到电话那头李亚丁激动的声音,沈华林的眼眶也湿润了。

  “大家都是好样的,这是我一年来最开心的时刻。”沈华林说。

  香甜,在高山哨所弥漫

  “蛋糕出炉喽!”伴随着一声吆喝,烤箱被打开的瞬间,香甜的气息弥漫在山巅。中士郑福希在战友“崇拜”的眼神中,将一块块自制蛋糕摆进餐盘。

  仅看郑福希这身“厨师”打扮,旁人一定会以为这是位优秀的炊事员。其实他是一名雷达技师,还是站里响当当的“技术能手”。这一刻,望着战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郑福希的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

  郑福希(左二)和战友展示制作的糕点。

  郑福希的家乡在陕西。上山第一天,他坐在山顶望着一望无垠的大海,内心无比满足。一周后,当新鲜感褪去,站里孤寂的环境、枯燥的生活,让他开始想家,想念黄土高坡的苍茫。

  在这座山上,郑福希最佩服的人就是班长李勇:“班长,您是如何数年如一日守在这里的?”

  “这里有我们守望的山和海,这里就是家。”李勇没有过多解释,他话锋一转说,“我的班长在山顶坚守了30年,因为习惯了守着这山这海,他退休不久又回到山下养虾……”

  数月后,郑福希迎来他在山上的第一个中秋节。那天,他见到了李勇口中的“养虾班长”——张荣明。

  那天张荣明开着车,来到他驻守多年的观通站。在这位老兵眼里,站里的战友就是他的亲人。每逢节假日,他都会悉心挑选自家池塘里养的鱼虾给战友们送上山,“守站的兄弟还在长身体,多吃鱼虾补钙。”

  郑福希和战友一边品尝着虾肉水饺,一边往炊事班的厨房中张望,看到还在忙碌的张荣明,他突然明白了“这里就是家”5个字背后的深意。

  在李勇的悉心教导下,郑福希找到了一名观通兵的状态。一次值班时,雷达最大观察距离边缘出现一个可疑雷达回波,他和战友在无通报的情况下精准判情,受到上级表扬……

  今年中秋前夕,郑福希主动提议,给全站战友做蛋糕,便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如今在这座山上,当战斗的铃声响起,站领导带头冲向战位,执勤号手目不转睛紧盯屏幕,雷达技师昼夜守护装备运转……团结一心、亲密无间的战友情就是战斗力,郑福希已然真正理解班长那句“这里就是家”的意义。

  眼看新年将至,郑福希利用休息时间,给战友准备礼物。他正在设计一个“雷达球”形状的蛋糕,用山上的茶叶碾磨成茶粉铺底,再用巧克力酱画线点缀……他相信,这个礼物一定能给这座高山哨所带来一份“香甜”。

  “家安心才安,心安岗位安。”原来给亲人般的战友带来快乐,是这么幸福的一件事。对郑福希而言,战友们的笑脸,就是他今年最大的收获。

  官兵奔赴战位。

  国旗,在祖国海岛升起

  “发现不明海情。”二级军士长王关龙干净利落的报告声,划破海岛的宁静。

  小岛值班室内,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执勤号手紧盯着雷达屏幕上的光点,识别、捕捉,目标被准确锁定。

  平时即战时,这就是海军观通兵的真实日常生活。

  作为岛上军龄最长的兵,23年来,王关龙一心扑在雷达业务上。近百种舰艇的回波特征、各种复杂的标图绘算深印在他的脑海。

  今年底,王关龙带的“徒弟”洪先越参加上级比武,取得专业第一的好成绩。消息传回海岛,战友们开心不已,王关龙更是激动地连连说:“好样的,好样的!”

  望着眼角笑出一道道褶皱的王关龙,洪先越提出一个请求:“班长,我想和您一起当一次升旗手。”

  洪先越是王关龙接上岛的。每年新兵刚上岛,都要给站里石刻描红。那些文字和图案,皆由一代代守岛观通兵刀刻斧凿而成。王关龙把笔递给洪先越说:“接下描红的笔,也要接过守岛的枪。”

  站里安排洪先越跟着王关龙学习。洪先越发现,每次走出值班室,班长总会习惯性地抬眼望向国旗。那天,王关龙说,他每次仰望国旗,疲惫感总会消散。

  洪先越也渐渐养成这个习惯。那抹红色对洪先越来说,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看到这面旗帜,他就知道何为军人的坚守。

  在飞扬的五星红旗下,这名00后开始了他的青春突击:白天跟着班长熟悉装备操作,中午在训练室练习标图绘算,晚上铆在学习室反复背记雷达参数……

  无数日夜的艰辛付出,换来洪先越今日的“一战成名”。捧着冠军奖杯,他向班长郑重提出了同升国旗的请求。

  旭日东升,岛上迎来难得的好天气。

  新老观通兵共同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一刻,他们的心中涌起万千情愫。

  见证了一茬茬战友离开,见证了营区旧貌换新颜,见证了装备迭代更新,变的是时代是环境,不变的是他们每次仰望这面飘扬在小岛上空的五星红旗时,那共同的初心使命。

  不说再见,我的雪山我的哨

  ■王恩生 李学文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国涛

  “守在雪山上,我的人生因此而璀璨”

  年终岁尾,西藏山南军分区某哨所戍边18年的老兵、一级上士毛宏波即将脱下军装。长期坚守在这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巅,他有个心愿,到距离最近的另一个哨所去站一次岗。

  临别之际,老兵的心愿得到所在团领导的批准。

  这是该团直线距离最近的两个连队,驾车却要走上百公里。哨所官兵在这座山上站岗,天晴时可以眺望到对面山上的哨楼。毛宏波每次站岗时,眺望对面的山头,心里总想着去兄弟哨所看一看。

  此刻,坐在前往“对面哨所”的汽车上,望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往昔戍边时光不禁浮现脑海。

  2006年毛宏波刚上哨时,哨所营房还是初代营房,屋顶由铁皮铺成。狂风吹来,屋顶被吹得发出声响。一次暴风雪来袭,屋顶被积雪压塌,官兵裹上棉衣爬上屋顶维修;还有一次大风卷走“铁房顶”,他们追到山谷中将其找了回来……

  环境艰苦,毛宏波却从没动过“向后转”的念头。那时巡逻,官兵们骑马3天2夜才能抵达点位。翻山越岭,爬坡过坎,无数次跌落马背、牵马蹚过冰河,毛宏波懂得了,走过巡逻路的军人,心中便无所畏惧。

  夏天夜宿休整点,毛宏波躺在帐篷里,望着天空数星星,那璀璨的画面令人难忘。一次,他们被大雪围困,留宿山洞,大家生起火堆烤土豆吃,毛宏波依稀记得那顿“土豆晚餐”的滋味。

  在毛宏波心里,坚守哨所经历的冷暖、品尝的滋味,战友一起走过的路、聊过的天,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难舍军旅人生,他在给妻子的短信中写道:“守在雪山上,我的人生因此而璀璨。”

  每次巡逻到点位,毛宏波和战友向界碑敬礼,那时内心澎湃的豪情,只有守护这片土地的军人才能体会和理解。

  如今雪山哨所守防条件改善,路修通了,巡逻车代替了军马,新营房建起来了。然而,在毛宏波眼中,昔日的记忆更显珍贵。他常与年轻战友讲起当年守防的故事:“我们走了,希望将老一辈的精神留下来。”

  上等兵费叶胜入伍前在清华大学就读,今年他选择在服役期满时脱下军装重返校园。军旅生涯进入倒计时,此行,他也跟随毛班长来到兄弟哨所,一起到毛班长口中说的“对面哨所”站岗。

  抵达哨所的第二天,迎着清晨的阳光,费叶胜跟随毛宏波登上哨楼。站在执勤哨位上,他们眺望远方,那座熟悉的雪山上有他们坚守的哨位;更远的远方,是他们的家乡。

  哨所与家,军人心中永远的守望。

  临别之际,一位高原老兵惜别战友。

  “守着他守的哨,走着他走的路”

  清晨,西藏山南军分区拉则拉哨所,哨长彭小平正在组织一次特殊的升旗仪式。

  再过几天就要脱下军装告别哨所,这是彭小平军旅生涯最后一次在哨所升起五星红旗。

  拉则拉,藏语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哨所矗立在海拔4000多米的悬崖峭壁之上,被守哨官兵称为“绝壁哨所”。

  过去从山下上哨所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沿途陡峭处坡度近60度,官兵上下山,路难行。

  作为哨长的彭小平带领战友一起修建了这条上哨路,在他心中,这还是一条幸福路——这条路见证了战友们的守哨青春,也见证了彭小平的爱情故事。

  不善言辞的彭小平,曾是哨所大龄未婚青年。战友们为他的人生大事操心,纷纷给他介绍对象。也许是彭小平不懂浪漫,他总和幸福失之交臂。

  2020年彭小平回乡探亲,在家人撮合下认识了在县医院当护士的李登莉。经过一段时间了解,他们顺利牵手走进婚姻殿堂。

  第二年冬天,李登莉到哨所探亲,从贵州老家带来亲手制作的腊肉。那年山上雪很大,路上满是积雪,李登莉上哨的每一步都迈得坚定,她说:“守着他守的哨,走着他走的路,才是最浪漫的奔赴。”

  雪越下越大,彭小平劝妻子先下山,等雪停再上山。李登莉横下一条心,今天无论多难也要爬上去。彭小平拗不过妻子,只好一路拉着她的手一步一挪向前走。

  2个多小时后,彭小平和李登莉顺利上哨。当天天色已晚,李登莉无法下山,她也成为拉则拉哨所建哨以来第一位夜宿寒哨的军嫂。

  哨所住宿条件有限。彭小平在仓库角落的空地摆上砖块,找来一张床板摆在砖块上,再将被褥铺在床板上……

  那些日子,李登莉在仓库住了下来,她亲自下厨给战友做家乡菜,给大家包饺子、擀面条。半个月后,李登莉的假期时间到了,她依依不舍地和战友告别。

  李登莉临走时对大家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哨所能修通一条路。这个心愿,一直被官兵记在心里。

  2022年春天,团里批准为哨所修建一条全新的上哨路。道路修通那一天,彭小平打电话给妻子报告这个喜讯:“如今‘绝望坡’上建成了一条人行栈道,有一米多宽……”

  李登莉高兴地说:“明年我再上哨,一定要多带点吃的,再给战友做几顿家乡菜。”

  元旦前夕,高原官兵巡逻到点位。

  “好事做一件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

  12月中旬,海拔4000多米的卡达乡小学的孩子们,盼来了他们的“兵老师”——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一级上士龙通清。

  再过几天,龙通清即将告别雪域高原,这是他为孩子们最后一次上国防教育课。

  那节课上,龙通清说到“最后一课”这几个字,孩子们都流泪了。

  2022年,龙通清面临服役期满,他舍不得卡达乡小学的孩子们,写下留队申请书。最终,他如愿留在连队超期服役。

  “好事做一件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18年来,龙通清利用周末时间,在卡达乡小学当课外辅导员,义务为孩子们补习文化知识。2023年《解放军报》曾以《邂逅“兵老师”》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山里的孩子渴望知识,但这里的老师太稀缺了。”这些年,看着卡达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龙通清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如今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通过考学走出了大山,龙通清别提多高兴了。

  那年,古桑卓玛大姐的丈夫突然去世,家庭没了经济来源,女儿次仁曲杰萌生了辍学挣钱的想法。

  龙通清和连队几位“兵老师”得知情况后,主动为古桑卓玛一家捐款。在官兵长达6年的资助下,次仁曲杰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

  卡达乡卫生院的驻村医生格桑德吉,曾经也是卡达乡小学的学生。小时候家里困难,他也曾萌生辍学的想法,在龙通清的帮助下,他学习成绩优异,最终圆了大学梦。

  那天得知龙通清即将脱下军装,格桑德吉带领卫生院的同事敲锣打鼓来到连队;卡达乡小学的学生和老师,也自发来到连队为他送行。

  格桑德吉为“兵老师”戴上大红花,乡亲们为他披上哈达,孩子们拉着龙通清的手,流着泪舍不得让“兵老师”走。还有孩子问龙通清:“老师,今年下山回家过年,你明年春天还会来吗?”

  听着这一声声问候和叮咛,龙通清眼中也噙满泪水,他给乡亲和孩子们郑重敬了一个军礼:“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会再回来看望大家!”

  (钱宇浩、傅嘉俊、王鹏涛、李学文摄)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服贸会上的文旅“新”体验

  • 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在成都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