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强军事理论转化运用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视点 > 正文

加强军事理论转化运用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12-12 10:30

  ■刘志兵 张允壮

  阅读提示

  军事理论转化的水平决定着军事理论工作的实效。当前,军事理论研究中不够重视理论转化、理论研究与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军事理论转化率较低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军事理论研究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做好军事理论工作的“下篇文章”,加强军事理论转化运用,加快推动部队战斗力生成,才能有效提高军事理论工作研究的价值,增强军事理论生机活力。

  军事理论工作,研究是基础,转化运用是目的。习主席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军事理论只有实现向实践的转化运用,才有生机活力,才能生成强大战斗力。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规律,采取创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提高军事理论转化运用的速度和效益。

  完善军事理论转化运用机制

  开展军事理论研究,要植根实践沃土、接受实践检验。把军事理论成果转化作为军事理论工作各要素组成的有机环节和“研为战”的关键环节,是军事理论成果得到推广、检验、应用等实践转化的重要保证,需要构建利于理论创新成果进入党委决策、部队建设和训练实践的导向机制、工作机制、监督机制,打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制度和环境。一是完善军事理论转化运用目标机制。把需求牵引作为军事理论高效转化运用的原动力,围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着眼备战打仗需要,切实摸清军事理论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以及研究能力,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军事理论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回路,实现理论和实践、结果与目标良性互动。二是完善军事理论转化运用规划机制。将军事理论转化运用前景作为军事科研全链路管理的重要依据,明确转化应用的总体要求,以及在课题选题、过程管控、审查准入、转化渠道、服务保障等环节的具体要求,从全流程上规范军事理论转化应用工作。三是完善军事理论转化运用保障机制。把理论研究和转化应用作为一个完整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和保障,为军事理论转化运用提供稳定的物质条件,全程保障军事理论尽快转化为战斗力。

  打造军事理论转化运用平台

  军事理论转化运用平台作为承接军事理论成果转化运用的载体,是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于提高军事理论成果转化率,促进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的有效对接起着重要作用,必须创新路径、畅通链路,充分发挥平台集约优势,保证高效转化。一要组建共建、共享、共用的协同创新转化运用共同体。建立标准统一、智能高效的“智能+军事理论转化运用”服务信息系统,本着顶层设计、融合创新、业务驱动、技术支撑、安全可控的理念,实时汇总和发布军事理论研究成果、军事需求项目清单,方便军事理论成果供需双方对接。二要构建“研”“训”“战”一体的理论转化“直通车”。由院校专家和部队指挥员领衔军事理论研究,推动实验室和训练场、战场耦合,让军事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汲取丰厚养分,让先进成熟的研究成果直接进入决策和实践。探索研究人员到部队兼职和离岗转化成果的做法,实现军事理论成果从实验室到训练场、战场的无缝贯通。三要创新军事理论转化运用传统平台。加大对出版发表优秀军事理论文章和著作的资助力度,打造高端学术论坛、研究报告品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动态升级定量分析所需推演系统、数学模型、专家经验、作战规则、计算平台、分析数据,构建“理论探索—验证评估—作战条令—实训实战”转化链路,实现一个实验预演并验证一种理论。

  创新军事理论转化运用方法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效果。科学先进的方法,对提高军事理论转化运用效率发挥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军事理论工作应主动回应用户所需所盼,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创新军事理论转化运用的方法。一是结构化转化。通过对军事理论进行结构化梳理,将丰富的军事理论成果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与实践相对应的分成果,增强军事理论转化运用的针对性,实现适用对象和应用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工具化转化。理论向实践转化需要一个技术化的环节。运用不方便,“市场”就萎缩。通过对军事理论进行技术化、流程化、标准化、计量化处理,形成方便“用户”使用的技术工具、操作手册、运行流程,将理论上的深刻复杂转化为运行上的简便高效。三是场景化转化。现代战争已经进入“场景为王”的智能时代,日益超出惯性思维和经验感知,构建未来作战场景,成为设计战争、打赢战争的基础。军事理论应注重基于科学数据设计多域复杂场景,驱动战争和作战的理念更新、装备迭代、制度创新,有效降低“战场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性”“处置不确定性”。四是价值化转化。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通过对全局的分析、规律的揭示、趋势的预测,将军事理论转化为价值追求、科学理念、思维方式,以实现更高层次的转化。

  开展军事理论转化运用评价

  军事理论转化运用评价,是对军事理论成果转化运用过程和效益水平的价值评定,评价的结果具有导向、纠偏、增效功能,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有效推动军事理论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要优化军事理论转化运用评价体系。健全完善科学、精准、高效的管理模式,实现从成果质量评估、转化计划筹划、转化项目立项、转化资源配置、转化经费管理到转化运用绩效的全流程评价。二要完善军事理论转化运用评价要素。突出军事理论转化运用在军事理论管理链路中的权重,推动评价重点从数量、过程向质量、效益转变,评价方式从封闭评价、自我评价向用户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转变,评价手段从听汇报、看材料的定性评价向以数据、系统、模型为支撑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转变。三要科学规范军事理论转化运用评价标准。聚焦对战斗力的贡献率,区分军事理论转化运用的层级、领域,充分考虑成果产生的综合效益和发挥的长远影响,用精准的分类、可靠的数据、先进的模型进行实证评价,降低“标准弹性”。四要探索建立军事理论转化率指标。单一成果以完成理论转化的用户数除以理论适用用户数的百分比计算转化率,单位成果以完成理论转化的成果数除以未完成理论转化的成果数的百分比计算转化率,加上各种权重因子,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论转化率计算指标体系,实现以评促研、以评促转。

  重视军事理论转化运用激励

  激励是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优化军事理论转化运用激励机制,出台有利于军事理论转化运用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军事理论工作在资源分配、过程管理、工作评价上向军事理论转化运用倾斜,增强军事理论转化运用的内在动力。一是改革管理制度激励。把军事理论转化运用作为军事理论工作全流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军事理论管理的全过程。根据军事理论转化运用情况调整科研资金投入比率,使研发投入与转化运用挂钩。可把主管部门和部队纳入军事理论转化运用激励对象,对在军事理论成果转化运用中取得突出成效的研发者、管理者、应用者给予表彰奖励。二是强化精神荣誉激励。把军事理论转化运用作为衡量评价研究人员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军事理论转化率高、军事效益大的成果完成人,在晋升职称、评优评先、表彰奖励上进行认可,引导科研人员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向备战打仗亟需课题聚焦用力。三是优化产权受益激励。创新军事理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尊重科研人员知识贡献,落实产权专利制度、课题负责人制度、成果转化署名制度。通过优化激励政策制度,把军事理论转化运用的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促进军事理论转化运用质效的提升。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青岛:小小蓝莓果 致富金豆豆

  • 甘肃敦煌开通两条新航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2025-03-28 04:00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2025-03-28 03:3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2025-03-28 04:00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随着AI技术的突破,气象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提高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水平。2023年,《科学》杂志将“AI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评为世界科学十大进展,同年我国主导的AI大模型在精细化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更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这些里程碑既展现了大气科学与AI融合的潜力,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防灾减灾创造了新机遇。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快,公众的期待与担忧越是急剧上升。如何平衡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如何缩小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成为今年论坛上嘉宾热议的焦点之一。
2025-03-27 05:1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如何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亮明身份”,不再“真假难辨”?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难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领域,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居家生活,因此智能养老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技术手段。
2025-03-27 05:10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