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无人机连的逆袭:从“全军覆没”到“反败为胜”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无人机连的逆袭:从“全军覆没”到“反败为胜”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12-10 11:25

  百里见秋毫

  ■邵博康 张石水

  清晨6时,冬日的塞北大漠从沉睡中苏醒。某部无人机连卫连长手持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周边的天气状况。冷风吹散薄雾,也拂过他黝黑的脸庞。远处的跑道上,一架无人机准备完毕,正等待指令。

  “起飞”指令下达,随着阵阵轰鸣声,无人机在滑跑中腾空而起,向着天空呼啸而去。看着无人机飞上云层,中士韩义东长舒一口气,悬着的心稍稍放下。

  透过观察窗,韩义东在指挥控制方舱内注视着这一切。无人机起飞那一刻,他清晰听到了自己心跳加速的声音。

  “报告飞行数据!”电台传来命令。韩义东将视线很快放回到屏幕上。作为飞行控制员,他要实时关注飞行数据,与战友密切协同,精准控制无人机按照设定航线飞行,捕捉目标。

  电脑屏幕上,红色的飞行航线格外显眼。从起点连向目标区,曲折蜿蜒的线条让他不禁想起曾经在这里进行过的一次对抗训练。

  一

  那是两年前的一个寒冬,暴风雪说来就来,一夜过去,积雪便把帐篷堵得严严实实。极寒天气仿佛要冻结一切,在室外活动没一会儿,韩义东的眉毛上便结满了冰碴。

  喘着粗气,韩义东跟着卫连长爬上了临近宿营地的一座山包。不顾寒风刺骨,他们赶紧摊开地图,寻找合适的试飞点位。怎料放眼望去,一片白雪茫茫,地图上标示的点位早已被雪覆盖,杳无踪迹。两人睁大眼睛仔细对照,仍一无所获——尽管来之前他们曾预想了多种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但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意料之外”。

  可“意料之外”才是战场常态。在导调组看来,一支部队的未来取决于它的实战能力。如果战场设置都在意料之中,那便毫无挑战。

  对抗是在夜间打响的。

  “目标1号地域,实施电磁压制!”时针正指向凌晨1点,电台中突然传来红方指挥员的作战指令。

  “发射!”闻令而动,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直指“敌”阵地上空。从无人机发射的那一刻起,韩义东的双眼就再也没有离开操作界面和电脑屏幕。在隐蔽伪装的指挥控制方舱里,他的双手灵活地游走在无人机操纵台上。

  “搜捕目标,实施干扰!”不久,“蓝军”电磁信号出现在屏幕上。卫连长迅速下达指令,无人机随即撒开一张电磁大网。胜利在望,“敌”方却快速变换通信频率,交错规避干扰,并模拟多个假目标佯动诱真,战场态势一时间陷入僵局。

  夜战,总是变幻莫测的。“敌”在明处时还好,一旦捕捉不到对方目标,夜色便使战局更加胶着。

  “这次是遇到行家了,天气如此恶劣,对手又格外狡猾,首战怕是不利了。”

  “这毕竟是我们新装备列装后的首次对抗训练,这样的作战条件也太苛刻了!”

  ……

  周围小声的议论像飘落的雪花,那雪花又化为一粒粒碎冰,敲打在卫连长的心头上。“眼下还不是放弃的时候!”他紧盯着屏幕,逐渐摸清对手改频时间规律,最终成功锁定目标。

  然而,战场之上分秒必争。就在他们即将展开行动的前一刻,“蓝军”已成功锁定他们的位置坐标。刹那间,电台失灵、雷达失效,指挥网陷入瘫痪。与此同时,“敌”炮兵分队实施火力打击,无人机连“全军覆没”。

  二

  破晓时分,大漠寒风呼呼作响。听着呼啸的风声,卫连长眉头紧锁,思考着该如何反败为胜。

  受高原高寒环境影响,装备性能有所变化。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教材上是没有具体数据参考的,需要官兵一点点摸索体会。第二天,他带着连队骨干组成“攻关小组”,大家抱起教材、钻进战车,以归零心态重学装备。

  “无人机是我的老伙计,但遇到陌生地域和极端天候,它就会变得和平时大不一样,需要重新认识它。”每次训练结束,韩义东都会努力探索极限条件下的飞行要领。不知不觉间,他教材翻了好几遍,笔记记了一大本。

  作为转岗到无人机连的新手,一级上士邓晓峰在没有专家技术指导、没有老班长帮教的情况下,愣是憋着一股子劲,将每个专业术语都精准背记、每个技术参数都分析研究。新型无人机列装后,他很快对装备各部位的构造、功用、原理以及相关性能参数做到“一口清”,还掌握了多项技能。

  又是一年野外驻训,夏夜的戈壁滩格外静谧、幽暗。卫连长在帐篷后的小山坡席地而坐,吹着裹挟沙尘、呼啸来去的风,伸手仿佛就能掬起一捧银色的月光。

  “所有人员迅速下车,占领阵地!”下达完指令,紧握着对讲机,卫连长心潮起伏。这场多兵种协同训练打响至今,他已连续奋战两天两夜,血丝早已布满双眼。“看来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他猛地起身,扣紧头顶的钢盔,向发射阵地走去。

  在这片塞北大漠,朔风呼啸不绝于耳。夹杂着沙砾的风,如刀剑般刺向旷野上的每一个角落。

  迎着风沙,邓晓峰带领机务班战士,迅速操控设备、调整角度、吊装无人机。大概一刻钟后,配发不久的某新型无人机就已完成开设。风沙拍在机身上,铮铮作响。搓了搓僵硬的双手,邓晓峰拿起对讲机向连长报告:“架设完毕!”

  伴随着通电的指令下达,无人机响起轰鸣的引擎声。

  夹杂着风声,各种指令在对讲机中不时传来,无人机起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无人机连的协同作战。每一次飞行,各个战位上的官兵都要上紧发条。

  “02,目标1号地域,实施侦察!”清晨6时,电台中传来了上级作战指令。

  “报告连长!”起飞在即,飞行控制员韩义东急声惊呼——“风向发生突变!”

  “立即调整起飞方向!”卫连长一边指挥几名操作手迅速调整起飞方向,一边连接点火线缆、完成加电准备。

  然而,就在发射前的一瞬间,风向再次发生改变。众人错愕之时,纷纷看向连长。大家心里都很清楚——风向变化无常,贸然起飞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战场讲究分秒必争,容不得半点犹豫。卫连长攥紧拳头,斩钉截铁地下达命令:“气象员,实时测量风速风向,择机滑跑起飞!”全连官兵依令而动,机务手仔细检查,气象员监测风向,飞控手操作摇杆……“调整侧偏!”“大马力爬升!”一阵轰鸣声中,无人机像一支利箭刺向天空,在高空翱翔,顺利完成起飞。

  三

  李白在观放白鹰时,曾写下诗句“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形容白鹰翱翔天空,目视百里的英姿。无人机腾空而起,划破长空,在战士们的想象中,那也是他们放飞的一只“鹰”。只见无人机悄然抵近“敌”防御前沿,很快,“敌情”信息被源源不断传回指挥部。

  “发现目标,已锁定!是否进行激光照射引导?”无人机地面控制站里,屏幕画面中突然出现3座地堡。确认为“敌”目标后,任务控制员亢喜年立即向指挥员报告。

  “无人机实施激光照射!炮兵分队立即准备打击!”接到指令,操纵手迅速按下激光照射按钮,地堡瞬间被“摧毁”。

  刚与炮兵分队完成协同打击任务,电台中又传来上级指令:“02,命你部于30分钟后协同直升机编队,对地面移动目标实施打击!”

  云霄之上,战鹰盘旋。一番侦察后,亢喜年在屏幕上发现一个移动的小黑点,经判别确认为“敌”正在机动的装甲车。他立即锁定跟踪,同步向上级报告情况。

  此时,隐蔽盘旋在山谷中的武装直升机接到“敌情”通报,跃升而起,在无人机激光照射引导下锁定目标……

  引擎声再次回荡在戈壁上空,朔风呼啸依旧不绝于耳。伴着飞扬的尘土,无人机在轰鸣的马达声中返回着陆。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辽宁葫芦岛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预告片来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