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青丝到白发,106岁的她还在默默守望……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从青丝到白发,106岁的她还在默默守望……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2024-12-09 10:59

  “我三五年就回来,等着我吧!”1933年,江西省于都县车溪乡青年王金长,辞别新婚20天的妻子段桂秀参加红军,此后便杳无音信。90多年过去了,为了这句“等着我”,段桂秀无怨无悔,从青丝守成白发。如今,106岁的她还在默默守望——

  有一种爱叫等待

  ■中国国防报特约通讯员 肖力民 特约记者 刘宗炎

  “段奶奶,我们来看您了。”11月30日,江西省于都县车溪乡坝脑村106岁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家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烈士孟祥斌的遗孀叶庆华,她带着一份特殊的礼物来看望老人。这份礼物,就是由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精心绘制的段桂秀和她金长哥哥的结婚照画像。

  “段奶奶,这是您和王金长烈士的结婚照画像,您看看咋样?”接过画像,段桂秀边端详边抚摸。画像上身穿红军军服、头戴红军帽的王金长英俊帅气,一如当年他从于都出发时的样子;身穿蓝色大襟褂、羞涩中带着微笑的段桂秀依偎在他身旁,满脸的幸福。看着看着,两行老泪从段桂秀写满沧桑的脸上无声滑落……

  段桂秀家外墙上的壁画《守望》。彭成金摄

  段桂秀与王金长烈士的结婚照画像。马宝军绘

  “革命都胜利了,金长哥哥咋还不回来”

  “当年的红军回来啦!”1949年8月13日,对于都人民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被白色恐怖笼罩15年的于都县迎来了解放。得知进城的解放军就是当年战略转移的红军时,于都老百姓纷纷走上街头,夹道欢迎回家的亲人们。一时间,整个县城成了欢乐的海洋。

  那天,听闻这一喜讯的段桂秀和家人,也特地起了个大早,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来到县城。她站在欢迎的人群中,翘首以待,满心欢喜地迎接自己的金长哥哥回家。等了大半天,解放军全部进城了,也没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段桂秀兴奋的心情一下跌落到了谷底。

  段桂秀,1918年出生,在她10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王金长家做童养媳。王金长大她7岁,从小一块长大的两人,青梅竹马,感情深厚。1933年正月,尚不满15岁的段桂秀与王金长拜堂成亲,正式成为王家的媳妇。让段桂秀没想到的是,新婚刚刚20天,王金长就作出了一个让全家人都震惊的决定——当红军去。

  “我三五年就回来,等着我吧!”临别那天,在车头圩一棵大樟树下,王金长深情地对段桂秀说,并将身上仅有的几块钱塞到她手上。段桂秀一边点头,一边将连夜赶制的一双用黄麻编织的草鞋塞进王金长的行李中。就这样,王金长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坝脑村,离开了新婚妻子。

  没承想,过了一个“三五年”又一个“三五年”,离家后的王金长不仅没有回来,连个音讯也没有。那些年,段桂秀与婆婆、小叔子相依为命。家里最困难的时候,靠婆婆外出乞讨勉强维持生计。即便这样,婆婆始终都把段桂秀当作亲生女儿看待,尽量让她不受委屈。这一切,段桂秀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成年后的她,开始默默挑起家庭重担,帮丈夫尽孝,替婆婆分忧。为补贴家用,段桂秀挑过石灰、卖过杂货、打过短工。100多斤的担子,对成年男子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一个女人来说,可谓举步维艰。段桂秀咬着牙一挑就是二三十担,羸弱的身躯被生计压弯。

  打小工、干杂活尽管很艰辛,但段桂秀从来不在婆婆面前喊一声苦,说一句累。她一边忍受着苦累,一边满心期待地等待金长哥哥的归来。由于王金长始终没有回家,村里流传着各种说法,有的直接就在段桂秀面前说:“金长已经死在外面了,你还是早点改嫁吧。”每每此时,段桂秀都斩钉截铁地说:“我早就是金长哥哥的人了,这辈子都不会改嫁!”

  “如今,革命都胜利了,金长哥哥咋还不回来?”望着空荡荡的街道,段桂秀怎么也想不通。

  “我的金长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你等过人吗?”

  “等了多久?”

  “你等的人,他回来了吗?”

  去年4月4日晚,于都县组织烈士亲属、立功受奖人员及参战老兵代表300余人,在长征大剧院观看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随着第五篇章《一生一世的守望》序幕中的这一连串追问,剧中主角英姑一生一世守望长哥的爱情故事开始倾情上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观众们完全沉浸其中,个个泪水涟涟。谢幕时,听到主持人说“英姑的原型段桂秀奶奶就在演出现场”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全体起立向段桂秀投来敬仰的目光。此时,老年、少年英姑和长哥的扮演者一起来到段桂秀跟前,与她紧紧拥抱在一起……

  段桂秀与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中老年英姑扮演者(右一)交流。肖力民摄

  1953年,天天盼着丈夫归来的段桂秀,等来了王金长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他在哪里牺牲的?埋在哪里了?一张纸就能决断他的生死?”面对这撕心裂肺的追问,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只好安慰几句,便告辞了。段桂秀不相信一张薄薄的纸就决定了金长哥哥的生死,更无法将丈夫鲜活的生命与这张薄薄的纸联系起来。她坚信,她的金长哥哥一定会回来。

  段桂秀选择了继续等,等到春去冬又来,一年又一年;等到皱纹爬上眼角额头,青春不再;等到婆婆去世,等到王家老宅只剩她一人,她还在等……

  这期间,段桂秀把全部精力放在照顾婆婆和小叔子身上。在她的照料下,婆婆安详离世,小叔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

  1965年,在王金长离家32年之后,为了让王金长后继有人,段桂秀把小叔子的儿子过继到自己名下,当作她和王金长的孩子,取名王地长。那时的她,仍在期盼着与丈夫团圆、从此地久天长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段桂秀经常拿着王金长的烈士证明书端详。彭成金摄

  薄薄的烈士证明书,承载着段桂秀沉甸甸的爱。

  “尽管我母亲不相信父亲已经牺牲,但自从收到烈士证明书后,原本活泼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段桂秀的继子王地长告诉记者,因为没有生过孩子,后来又有不少人劝段桂秀改嫁,但她说什么也不愿意。她说:“金长哥哥很讲信用,他说到做到,我要一直等他回来。”家人见拗不过她,只好作罢。

  “直到2019年,她都不相信王金长的死讯。每次见面,她总问我:‘王金长在哪里?’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车溪乡民政所所长郭湖北和段桂秀因工作结缘,与老人建立了一份超越血缘的亲情。那些年,段桂秀每次来民政所领抚恤金,郭湖北都为她端茶倒水,陪她聊天,就像对家里老人一样。面对段桂秀每次都要重复的问题,郭湖北决定让段桂秀知道王金长在哪里。

  2019年5月的一天,郭湖北带着段桂秀来到于都县烈士纪念园。走进纪念园,看到一座红军雕像,段桂秀激动地对他说:“那个骑马的,长得很高大的红军就像我金长哥哥。”

  段桂秀在于都县烈士纪念园王金长烈士衣冠冢前祭拜。肖洲华摄

  在烈士英名墙前,郭湖北指着密密麻麻的名字中的“王金长”,对段桂秀说:“这上面都是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您的金长哥哥在这里。”听到这句话,段桂秀先是一怔,然后一下子趴在英名墙上失声痛哭……

  那一刻,段桂秀才真正相信,自己的金长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金长哥哥要是能看到这些,该有多好”

  坝脑村南临梅江河,北靠车头嶂,地势平坦。一条蜿蜒的柏油路,将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小康楼与千年古树、古建筑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于都县红军长征渡口。肖力民摄

  走进段桂秀家门前的小广场,一幅题为《守望》的巨型壁画让记者心头一颤:梅江河畔,大樟树下,一位老人牵着个小女孩眺望远方,默默等待着某个人……

  “只要天气好,段奶奶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坐坐,看着壁画,晒晒太阳。”车溪乡项目办主任谢煌生说,壁画是乡里的干部群众自发为老人捐建的,呈现的是段奶奶牵着曾孙女等她金长哥哥的情景。如今,这里成了开展党史军史教育、国防教育的场所和网红打卡地。

  “外面冷,快进屋……”正在房间整理衣物的段桂秀听有客人进来,赶忙从房间走出来。106岁的她,一身蓝色布衣,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乐呵呵地招呼大家。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提起这些年的生活,段桂秀十分开心。她告诉记者,她每年有几万元的抚恤金,每月还有养老金、高龄补贴,医疗费全部报销。2016年,她家被政府列为旧房改造对象,一次性补助4万元。现在住进了3层楼房,冰箱、空调、电视等家电一应俱全……

  在天安门广场参观的段桂秀。管冬梅摄

  “这是天安门!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2021年“五一”小长假,从未出过远门的段桂秀,从于都来到天安门广场参观。回到家后,远乡近邻纷纷上门,请段桂秀讲讲去北京的见闻。她高兴地说:“没看过的看过了,没坐过的坐过了,没吃过的也吃过了。金长哥哥要是能看到这些,该有多好,我是在替他享福呢……”

  段桂秀和继子王地长在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郭湖北摄

  2022年,为了帮助段桂秀实现“见到”王金长的心愿,在于都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牵线下,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画家喻荣华先后两次来到段桂秀家,根据段桂秀的描述和王金长弟弟王承连的老照片,以及王金长烈士家族成员的长相,绘出了王金长烈士的画像。而后,经过高温烧制,制成瓷板画像。捧着王金长的画像,段桂秀激动地说:“金长哥哥,我可以天天看你了!”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肖洲华耗时数月,用AI技术让王金长与段桂秀实现“重逢”。看到视频中,王金长还是当年那样的年轻,双目含情地紧紧拥抱着自己,段桂秀热泪盈眶。

  ……

  “九十载三万日青丝成雪未有悔,一百岁两世纪芳心永鼎乃无私。”走出段桂秀家,回首与老人告别,再读门框上的这副对联。这,不正是段桂秀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全国南戏展演启动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