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青丝到白发,106岁的她还在默默守望……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从青丝到白发,106岁的她还在默默守望……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2024-12-09 10:59

  “我三五年就回来,等着我吧!”1933年,江西省于都县车溪乡青年王金长,辞别新婚20天的妻子段桂秀参加红军,此后便杳无音信。90多年过去了,为了这句“等着我”,段桂秀无怨无悔,从青丝守成白发。如今,106岁的她还在默默守望——

  有一种爱叫等待

  ■中国国防报特约通讯员 肖力民 特约记者 刘宗炎

  “段奶奶,我们来看您了。”11月30日,江西省于都县车溪乡坝脑村106岁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家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烈士孟祥斌的遗孀叶庆华,她带着一份特殊的礼物来看望老人。这份礼物,就是由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精心绘制的段桂秀和她金长哥哥的结婚照画像。

  “段奶奶,这是您和王金长烈士的结婚照画像,您看看咋样?”接过画像,段桂秀边端详边抚摸。画像上身穿红军军服、头戴红军帽的王金长英俊帅气,一如当年他从于都出发时的样子;身穿蓝色大襟褂、羞涩中带着微笑的段桂秀依偎在他身旁,满脸的幸福。看着看着,两行老泪从段桂秀写满沧桑的脸上无声滑落……

  段桂秀家外墙上的壁画《守望》。彭成金摄

  段桂秀与王金长烈士的结婚照画像。马宝军绘

  “革命都胜利了,金长哥哥咋还不回来”

  “当年的红军回来啦!”1949年8月13日,对于都人民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被白色恐怖笼罩15年的于都县迎来了解放。得知进城的解放军就是当年战略转移的红军时,于都老百姓纷纷走上街头,夹道欢迎回家的亲人们。一时间,整个县城成了欢乐的海洋。

  那天,听闻这一喜讯的段桂秀和家人,也特地起了个大早,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来到县城。她站在欢迎的人群中,翘首以待,满心欢喜地迎接自己的金长哥哥回家。等了大半天,解放军全部进城了,也没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段桂秀兴奋的心情一下跌落到了谷底。

  段桂秀,1918年出生,在她10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王金长家做童养媳。王金长大她7岁,从小一块长大的两人,青梅竹马,感情深厚。1933年正月,尚不满15岁的段桂秀与王金长拜堂成亲,正式成为王家的媳妇。让段桂秀没想到的是,新婚刚刚20天,王金长就作出了一个让全家人都震惊的决定——当红军去。

  “我三五年就回来,等着我吧!”临别那天,在车头圩一棵大樟树下,王金长深情地对段桂秀说,并将身上仅有的几块钱塞到她手上。段桂秀一边点头,一边将连夜赶制的一双用黄麻编织的草鞋塞进王金长的行李中。就这样,王金长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坝脑村,离开了新婚妻子。

  没承想,过了一个“三五年”又一个“三五年”,离家后的王金长不仅没有回来,连个音讯也没有。那些年,段桂秀与婆婆、小叔子相依为命。家里最困难的时候,靠婆婆外出乞讨勉强维持生计。即便这样,婆婆始终都把段桂秀当作亲生女儿看待,尽量让她不受委屈。这一切,段桂秀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成年后的她,开始默默挑起家庭重担,帮丈夫尽孝,替婆婆分忧。为补贴家用,段桂秀挑过石灰、卖过杂货、打过短工。100多斤的担子,对成年男子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一个女人来说,可谓举步维艰。段桂秀咬着牙一挑就是二三十担,羸弱的身躯被生计压弯。

  打小工、干杂活尽管很艰辛,但段桂秀从来不在婆婆面前喊一声苦,说一句累。她一边忍受着苦累,一边满心期待地等待金长哥哥的归来。由于王金长始终没有回家,村里流传着各种说法,有的直接就在段桂秀面前说:“金长已经死在外面了,你还是早点改嫁吧。”每每此时,段桂秀都斩钉截铁地说:“我早就是金长哥哥的人了,这辈子都不会改嫁!”

  “如今,革命都胜利了,金长哥哥咋还不回来?”望着空荡荡的街道,段桂秀怎么也想不通。

  “我的金长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你等过人吗?”

  “等了多久?”

  “你等的人,他回来了吗?”

  去年4月4日晚,于都县组织烈士亲属、立功受奖人员及参战老兵代表300余人,在长征大剧院观看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随着第五篇章《一生一世的守望》序幕中的这一连串追问,剧中主角英姑一生一世守望长哥的爱情故事开始倾情上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观众们完全沉浸其中,个个泪水涟涟。谢幕时,听到主持人说“英姑的原型段桂秀奶奶就在演出现场”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全体起立向段桂秀投来敬仰的目光。此时,老年、少年英姑和长哥的扮演者一起来到段桂秀跟前,与她紧紧拥抱在一起……

  段桂秀与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中老年英姑扮演者(右一)交流。肖力民摄

  1953年,天天盼着丈夫归来的段桂秀,等来了王金长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他在哪里牺牲的?埋在哪里了?一张纸就能决断他的生死?”面对这撕心裂肺的追问,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只好安慰几句,便告辞了。段桂秀不相信一张薄薄的纸就决定了金长哥哥的生死,更无法将丈夫鲜活的生命与这张薄薄的纸联系起来。她坚信,她的金长哥哥一定会回来。

  段桂秀选择了继续等,等到春去冬又来,一年又一年;等到皱纹爬上眼角额头,青春不再;等到婆婆去世,等到王家老宅只剩她一人,她还在等……

  这期间,段桂秀把全部精力放在照顾婆婆和小叔子身上。在她的照料下,婆婆安详离世,小叔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

  1965年,在王金长离家32年之后,为了让王金长后继有人,段桂秀把小叔子的儿子过继到自己名下,当作她和王金长的孩子,取名王地长。那时的她,仍在期盼着与丈夫团圆、从此地久天长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段桂秀经常拿着王金长的烈士证明书端详。彭成金摄

  薄薄的烈士证明书,承载着段桂秀沉甸甸的爱。

  “尽管我母亲不相信父亲已经牺牲,但自从收到烈士证明书后,原本活泼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段桂秀的继子王地长告诉记者,因为没有生过孩子,后来又有不少人劝段桂秀改嫁,但她说什么也不愿意。她说:“金长哥哥很讲信用,他说到做到,我要一直等他回来。”家人见拗不过她,只好作罢。

  “直到2019年,她都不相信王金长的死讯。每次见面,她总问我:‘王金长在哪里?’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车溪乡民政所所长郭湖北和段桂秀因工作结缘,与老人建立了一份超越血缘的亲情。那些年,段桂秀每次来民政所领抚恤金,郭湖北都为她端茶倒水,陪她聊天,就像对家里老人一样。面对段桂秀每次都要重复的问题,郭湖北决定让段桂秀知道王金长在哪里。

  2019年5月的一天,郭湖北带着段桂秀来到于都县烈士纪念园。走进纪念园,看到一座红军雕像,段桂秀激动地对他说:“那个骑马的,长得很高大的红军就像我金长哥哥。”

  段桂秀在于都县烈士纪念园王金长烈士衣冠冢前祭拜。肖洲华摄

  在烈士英名墙前,郭湖北指着密密麻麻的名字中的“王金长”,对段桂秀说:“这上面都是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您的金长哥哥在这里。”听到这句话,段桂秀先是一怔,然后一下子趴在英名墙上失声痛哭……

  那一刻,段桂秀才真正相信,自己的金长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金长哥哥要是能看到这些,该有多好”

  坝脑村南临梅江河,北靠车头嶂,地势平坦。一条蜿蜒的柏油路,将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小康楼与千年古树、古建筑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于都县红军长征渡口。肖力民摄

  走进段桂秀家门前的小广场,一幅题为《守望》的巨型壁画让记者心头一颤:梅江河畔,大樟树下,一位老人牵着个小女孩眺望远方,默默等待着某个人……

  “只要天气好,段奶奶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坐坐,看着壁画,晒晒太阳。”车溪乡项目办主任谢煌生说,壁画是乡里的干部群众自发为老人捐建的,呈现的是段奶奶牵着曾孙女等她金长哥哥的情景。如今,这里成了开展党史军史教育、国防教育的场所和网红打卡地。

  “外面冷,快进屋……”正在房间整理衣物的段桂秀听有客人进来,赶忙从房间走出来。106岁的她,一身蓝色布衣,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乐呵呵地招呼大家。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提起这些年的生活,段桂秀十分开心。她告诉记者,她每年有几万元的抚恤金,每月还有养老金、高龄补贴,医疗费全部报销。2016年,她家被政府列为旧房改造对象,一次性补助4万元。现在住进了3层楼房,冰箱、空调、电视等家电一应俱全……

  在天安门广场参观的段桂秀。管冬梅摄

  “这是天安门!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2021年“五一”小长假,从未出过远门的段桂秀,从于都来到天安门广场参观。回到家后,远乡近邻纷纷上门,请段桂秀讲讲去北京的见闻。她高兴地说:“没看过的看过了,没坐过的坐过了,没吃过的也吃过了。金长哥哥要是能看到这些,该有多好,我是在替他享福呢……”

  段桂秀和继子王地长在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郭湖北摄

  2022年,为了帮助段桂秀实现“见到”王金长的心愿,在于都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牵线下,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画家喻荣华先后两次来到段桂秀家,根据段桂秀的描述和王金长弟弟王承连的老照片,以及王金长烈士家族成员的长相,绘出了王金长烈士的画像。而后,经过高温烧制,制成瓷板画像。捧着王金长的画像,段桂秀激动地说:“金长哥哥,我可以天天看你了!”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肖洲华耗时数月,用AI技术让王金长与段桂秀实现“重逢”。看到视频中,王金长还是当年那样的年轻,双目含情地紧紧拥抱着自己,段桂秀热泪盈眶。

  ……

  “九十载三万日青丝成雪未有悔,一百岁两世纪芳心永鼎乃无私。”走出段桂秀家,回首与老人告别,再读门框上的这副对联。这,不正是段桂秀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