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怎么看繁荣发展强军文化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怎么看繁荣发展强军文化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11-22 10:45

  强军事业呼唤强军文化,强军文化汇聚强军力量。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的《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强军文化坚守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思想精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特质,以强军思想为灵魂、以强军实践为承载,蕴含着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深层精神追求,是新时代政治建军的重要内容,是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先进军事文化新形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不断繁荣发展强军文化,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价值塑造力、精神推动力。

  为什么说强军事业呼唤强军文化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军队强大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波澜壮阔的强军实践孕育形成具有我军特色、彰显时代精神、支撑打赢制胜的强军文化,赋予我军自信自强、敢斗善斗、奋进奋发的崭新精神气质。无论是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还是把强军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都必须繁荣发展强军文化。

  一段传奇之旅,一路行歌不辍。1936年出版的《神灵之手》,是西方首部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在作者眼中,红军虽时刻被敌人围追堵截,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文化知识,汲取马列主义真理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始终拥有富足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文化塑造灵魂,也鼓舞斗志,本身就是战斗力、威慑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鼓舞着志愿军将士英勇杀敌,让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奏响了不惧任何强敌的“战斗旋律”。

  文化的影响力是无形的。强军文化如涓涓细流浸润官兵心田,如东风劲舞鼓荡时代强音,在延续红色血脉、培塑时代新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5月,在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之际,现代越剧《好八连》亮相舞台,让“霓虹灯下的哨兵”有了新的时代注脚。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该连官兵传承弘扬好八连精神,砥砺胜战本领、苦练打赢精兵、勇当转型先锋,实现了从“霓虹哨兵”向“霹雳尖兵”的转型。培养“四有”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要发挥好文化的培育滋养功能,引导官兵坚定革命意志、升华思想境界、纯洁道德情操。

  强军文化是官兵逐梦强军的内在驱动,必须以文立心、以文化人、以文塑形,把“两个确立”融入血脉、化为行动,始终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强军文化是官兵敢打必胜的力量源泉,必须强化斗争意识、砥砺战斗精神,以文化力催生战斗力,有力助推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强军文化是官兵成长成才的丰厚滋养,必须结合官兵成分结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新情况新特点,提供优质精神食粮,不断满足官兵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军文化是展示我军形象的重要窗口,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强军故事,不断提升我国军事文化软实力。

  为什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革命文化

  2024年初,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其中,《铁马冰河入梦来》围绕强军主题,选取习主席引用过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等古语名言,生动展现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孙子兵法》《尉缭子》等流传千古的兵书著作,《尚书》《诗经》等典籍中的军事记述,《史记》《三国志》等史书中记载的经典战例,《塞上曲》《从军行》等豪迈悲壮的边塞诗词,蕴含着天下一统的价值追求、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以武止戈的和平理念、德法并用的治军思想、知兵谋胜的韬略智慧,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军事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强军文化的根脉所在。对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蕴含其中的思想精髓、兵法谋略、武德传统,是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强军文化的有效路径。

  红色经典剧目《沙家浜》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其背后有一段真实的革命故事。1939年,36名伤病员藏身芦苇荡,在与上级失联的情况下重建党组织,组建“沙家浜连”,胜利保存“芦荡火种”,形成了“一心向党、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热爱人民”的沙家浜精神,成为我党我军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艰苦奋斗中不断淬炼而成的文化精华,体现我党我军性质宗旨、本色作风、历史传统,为强军文化形成发展提供了坚实根基。今天,繁荣发展强军文化,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富矿,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彰显新的时代价值,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为什么要坚持为强军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官兵服务

  战歌迎春彰显强军风采,丹心向阳礼赞热血军魂。2024年1月29日,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在中国剧院隆重举行。演出充满战斗气息,以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的原生态方式呈现,体现了为强军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官兵服务的鲜明导向。

  强军文化是姓军为战的文化,说到底要为战斗力服务。近年来,全军紧贴使命任务,聚力打造新时代强军文化,不断提高文化对备战打仗的贡献率。新征程上繁荣发展强军文化,要坚持强军文化为战斗力服务,必须树牢战斗力标准,为战而歌、向战而行,锻造向强制强的精气神。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官兵,把满足官兵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繁荣发展强军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头是新时代官兵,一头是志愿军英雄,相距70余载的人民子弟兵,跨时空穿越、面对面谈心,这是文艺情景教育课《迷彩青春正步走》的感人画面。在这堂课上,官兵当主创、担主角、站C位,沉浸式营造历史场景,将大家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壕坑道,亲身感受英雄前辈的战斗壮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广泛开展“强军风采”“红心向党·强军故事会”等文化活动,有效满足了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征程上繁荣发展强军文化,要坚持为兵导向、强化服务意识,不断丰富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形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有效满足官兵文化需求。

  如何用强军文化砺志铸魂、砺战激气、砺行厚德

  “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军、教育官兵,着眼培养“四有”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突出政治引领、紧贴中心任务、注重传承发展,为激励新时代官兵奋斗建军百年、奋进强军一流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文化支撑。

  把准建设方向。这些年,全军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持续深化铸魂育人工作;突出主脉打造内容体系,组织编印《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等权威教材,推出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材,精心拍摄《强军一席话》《追光》《逐梦》《淬火》等理论专题片;强化制度保障刚性落实,印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规定》《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实施纲要》等文件,突出加强军魂教育、忠诚教育、军委主席负责制教育,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成为官兵自觉。奋进新征程,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导地位,确保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

  盘活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承载着党和人民军队永葆本色的基因密码,是强军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年,全军注重发掘运用红色资源,广泛开展“党史馆里讲党课、军史馆里话军魂”活动,持续进行战史战例战将学习,常态化组织清明祭英烈活动,大力推进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革命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红色遗产活起来。新征程上繁荣发展强军文化,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强化战斗精神的生动教材,引导官兵永远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

  坚持守正创新。新征程上繁荣发展强军文化,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另一方面,要用新话语、新机制、新技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切实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强军文化发展的最大增量。

  (执笔:陈东恒、吴晓宇、翟婵)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025考研季科技类专业科普行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截至11月21日,我国最长原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8年,累计输送原油超2亿吨。
2025-11-24 03:15
作为中国和南非两国合作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技术馆与南非Sci-Bono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倾听科学空间”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逾百嘉宾和观众到场体验。
2025-11-24 03:15
为AI4S领域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产业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行业生态构建。
2025-11-24 03:15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