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空军军医大学“利剑”军医强训队:磨砺青春,铸就卫勤尖兵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空军军医大学“利剑”军医强训队:磨砺青春,铸就卫勤尖兵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11-19 09:38

“利剑”闪耀青春锋芒

  ■张语桐 张静

  初冬,演训场上硝烟四起,对抗陷入胶着状态。不远处的掩体后,佩戴红十字袖章的“利剑”军医强训队队员们,正密切注视情况变化。

  突然,“敌”向我方野战医疗救治点发起进攻,强训队队员们迅速反应。8名队员牵制“敌”方火力展开激烈反击,4名队员奔向“伤员”实施包扎止血和紧急后送。经过互为后背、精准协同、默契配合的行动,队员们不仅尽数救治“伤员”,还击退了“敌”方反扑。

  “利剑”军医强训队,是空军军医大学专门组建成立的队伍,以指挥和战斗基础技能为主要训练内容,融合军医特色,旨在培养为战练战、促战研战的卫勤尖兵。

  演训结束,天边出现绚丽的晚霞。夕阳的余晖洒在袖章的红十字上,年轻的学员们整齐列队、昂首前行。

  “唯有先‘打磨利剑’,才能‘出鞘亮剑’”

  “几年时间,从队尾跑到队前,现在我应该算是合格的‘利剑’队员了。”周日一大早,空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四学员王洋,准时来到训练场参加集训。

  对当初吸引自己加入“利剑”军医强训队的招新视频,王洋至今印象深刻:定向越野、战场救护、高空索降……伴随着镜头的快速切换,一队佩戴红十字袖章的青年学员训练有素地完成这些高难度课目。

  “没想到军医这么酷!”“原来这就是卫勤尖兵!”发现学校竟“藏”着这样一支队伍后,兴奋不已的王洋和几名战友,立刻到宣讲桌前交了报名表。

  然而,王洋未曾料到,笼罩在“利剑”上的神秘面纱刚被揭开,一盆冷水便浇了下来。

  “利剑”军医强训队的日常训练时间是每周一、三、五晚及周日全天。

空军军医大学“利剑”军医强训队组织行军训练。田雨婷摄

  周一,第一次集训。10公里跑完后,队里走了一大半的人。

  周三,第二次集训。练习“鸭子步”,练完队里又走了一半的人。

  到了周五集训开始前,王洋也犹豫了。前两次集训,他都在队尾徘徊,这种滋味并不好受。教员程飞飞严苛的话语,让满头大汗的王洋脸红到耳根,很是狼狈。

  “大一正是医学专业打基础的关键期,学习压力也很大,要不就算了吧。”心里犯起嘀咕的王洋,决定最后再参训一次便向教员申请退队。

  “能坚持到第三次集训,你们都是好样的!”空旷的操场上,原本近200人的队伍缩减至40人,程教员却难得鼓励起队员们,“我知道你们想当军医,但如果军医做不到能打能战,怎么在战场把伤员抢下来、扛下来?”

  一番话点燃了王洋和队员们的激情,在接下来的长跑训练中,大家一遍遍齐声吼着队训——“医身铸魂、崇文尚武、敢打能战、技精志坚”,响亮的口号声久久萦绕在训练场上空。

  “没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如何保护战友?”那晚过后,王洋领悟了“军医”二字沉甸甸的重量,决定完成自我淬炼之旅。

  很快,程教员明显感觉到,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男孩身上迸发出一股拼劲。跑步训练时,如果比前一名队友慢了2秒,王洋一定会默默加练。追上这2秒后,他再继续瞄准下一个目标。王洋曾两次因病离队,最严重时直接晕倒在训练场上。在大家都以为他会打退堂鼓的时候,只要身体稍作康复,他的身影就又会出现在强训队里。

  一步步追赶,一步步超越。今年5月,王洋被推荐参加第七届“导航杯”军队院校定向越野邀请赛,一举夺得个人积分赛冠军。

  就在队友们为王洋庆贺后不久,又一个好消息从远隔重洋的委内瑞拉传来——队员董婧婕在第四届世界军校学员运动会上斩获两金一银。

  站在异国的赛场上,董婧婕微微闭上眼睛平复心跳。片刻后,她睁眼抬臂举枪,瞄准、屏息、子弹出膛,这套动作她练习了成千上万遍,早已形成肌肉记忆。

  在“利剑”军医强训队,程教员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她练习肌肉力量,提高据枪的稳定性。今年,世界军校学员运动会前,董婧婕参加了3个月的集中训练。她每天进行9个小时的练习,每2周参加一次阶段性队内考核,重重压力下她从未想过要放弃。

  历尽艰辛的董婧婕最终站上了世界赛场。比赛时,使用的枪支不停更换,但她稳定发挥,射击成绩始终未受影响。女子25米军用手枪速射个人赛时,董婧婕领先第二名选手6环,最终以276环的成绩获得金牌,打破了该项目纪录。

  “唯有先‘打磨利剑’,才能‘出鞘亮剑’!”在不断的坚持和拼搏中,队员们超越自我,展露青春锋芒。

  “战场上,你也这样救人吗”

  前不久,空军军医大学举行第七届“精武杯”战场救护比赛,新增了一条报名规定:每个参赛小组最多只能有一名“利剑”军医强训队队员。

  负责组织“精武杯”赛事的学员刘子欣解释,他们也没想到“利剑”的队员们竟然强到需要修改比赛规则。

  重装行军、武装越野、伤员紧急后送……在“利剑”军医强训队,战场救护将会以数倍于“精武杯”比赛的难度出现在队员的日常训练中。

  “我们是军医强训队,会强化训练救护时爱护伤员的观念、敌情观念、无菌观念、时间观念等。”曾获得“精武杯”团体第一名的队员潘美君,在说到“军医”二字时加重了语气。

战场救护训练。田雨婷摄

  没进队前,潘美君就对“利剑”要训练的攀岩、桨板、越野等项目很感兴趣。因为她最爱看的电视剧《火蓝刀锋》,就是讲述海军陆战队的故事。高考备战时,书桌上摆着的剧照一直鼓舞着她追寻从军梦想。

  “‘利剑’刷新了我对军医的认知。”潘美君对那场战场救援“启蒙课”记忆犹新。

  “左前臂闭合性骨折,右侧气胸,右小腿喷射状出血。”课堂上,判断完毕“伤员”伤情的潘美君闻令而动,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救治。“好!”完成操作后,她率先举手报告。

  “零分!”程教员厉声道,“战场上,你也这样救人吗?”

  教员的反应让潘美君哑然。止血带位置正确,包扎力度合适,夹板塑形恰当,三角巾整齐美观……反复审视伤员救治情况,潘美君依旧不知道自己哪里出错。

  “‘利剑’的所有体能训练,都是为了让你们更好地救护伤员。但作为军医,如果你自己先中弹,伤员怎么办?”原来,程教员一直观察她救护的全过程,虽然动作快速麻利,但丝毫没有敌情观念,多次站立拿取药物,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潘美君恍然大悟。之后,每次战场救护,她都会弯腰卧倒再进行固定包扎。回顾当时的一幕幕,潘美君说:“教员提醒我们做好战斗防护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军医强训队的特别之处。”

  同样的转变也发生在队员庞广强身上。有着两年基层部队经历的他体能素质好,训练时总爱追求速度。

  为了模拟实战环境,战场救护训练要求队员背着15公斤的卫生背囊完成3公里重装行军,期间还要完成过低桩网、手榴弹投掷、搬运圆木等任务。

  “等到达‘伤员’身边时,我们早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动作就慢了下来。”庞广强回忆说,后送环节,他想追回之前浪费的时间,结果跑得跌跌撞撞险些令“伤员”掉下担架。

  “如果担架上躺着的是你朝夕相处的战友,你也这样跌跌撞撞吗?”面对程教员的问话,庞广强惭愧地低下了头。

  “真实战场是残酷复杂的,根本没有从容处理伤情的时间和环境,但往往越是如此,越要把‘爱护伤员’刻在心里。”教员语重心长地说。

  如今,庞广强在带训新队员时,总会强调抬担架时要避免给伤员造成二次伤害。“把伤员安全送到目的地,是我们军医始终要牢记的职责。”他说。

  “我们是战斗的集体,也是一家人”

攀岩训练。田雨婷摄

  了解“利剑”军医强训队的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利剑’人,心特齐。”今年暑训,队员徐昊均就真切感受到这支队伍的凝聚力。

  豆大的汗珠不停从额头上滴落,徐昊均在荆棘和泥泞中紧张穿梭。定向越野项目中,他正全神贯注地拿着地图寻找“伤员”。

  突然,不远处传来的叫声打断了徐昊均的思绪。原来是队员靳杨豫,她看地图时没有注意脚下,不小心摔倒在草丛中,崴了脚。

  “你先走吧,不要耽误时间。”靳杨豫不想影响队友的训练成绩。但徐昊均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扶着靳杨豫走完了全程。

  那天,原本一小时的定向越野项目,他们花了两倍多的时间。等他们一起到达终点时,一直等候的教员和队员们送上了鼓励的掌声。

  “想过放弃的时刻太多了,但正是大家的相互扶持,我们才一步步走得更远。”徐昊均说。

  集体的凝聚力能够激发潜能。10公里武装越野训练时,队员朱涛林体能较差,为了让他坚持跑完全程,大家让他跑在队伍正中间,随时给他鼓励。每一次朱涛林跑不动倒在地上,都有队员把他重新拉起来。

  “我一定要跑完全程,决不掉队!”怀着这样的想法,朱涛林和大家一起冲过了终点。训练结束后,瘫倒在跑道上的他被深深打动,更加坚定了要迎难而上的决心。

  “凝聚力的形成,来自日常的点点滴滴。”队长李宁说。

  令队员田烨印象深刻的是,有次射击训练结束,她让其他队员先去吃饭,自己留下点验物品。“没想到等忙完去食堂,大家都没动筷子,在等我回去一起吃饭。”队员们坐在餐桌前耐心等待她的模样,被田烨放在心里,成为永久的温暖。

  暑训的长途行军结束后,队员们乘车返回学校。看着窗外不停变换的风景,大家一边敲打着疲惫酸痛的身体,一边开心地齐声合唱。

  那一刻,身体疲惫到极致,但内心的快乐与充实也到达顶峰。汗湿的头发、闪亮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定格成队员们珍藏的画面。

  “我们是战斗的集体,也是一家人。”在这样的队伍里大步向前,共同成长,队员们内心坚定而自豪。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西北首家市内免税店在西安正式开业

  • 香港各方紧张救援大埔火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