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营观察丨一本维修教材的增与减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军营观察丨一本维修教材的增与减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11-15 08:57

 

  从教材变化看时代发展

  ■曾 新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教员,请您帮忙看看这台装备……”

  前不久,空军预警学院雷达士官学校教员刘谊露,受某雷达旅邀请,为基层技术骨干进行新装备培训。借此机会,该旅官兵向刘教员求助。

  眼前,是一台“病”了挺久的电站——

  这台电站单独工作没有任何问题,但一到并机工作就“闹情绪”。电站各模块检测均显示正常,厂家先后几次派技术人员前来处理都无功而返。

  “这次能行吗?”疑问盘旋在众人心中。方舱里,大家伸长脖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电站控制屏前的刘教员。

  只见刘教员翻开一本教材,对照接线图,手拿仪器在眼花缭乱的线束中不断变换测量点,对几组关键参数进行调整。粗调时,他用工具快速交替旋转电位器,同时密切注视着仪表。渐渐地,他操作速度越来越慢。

  此时,仪表上的参数已经与之前的设置值“天差地别”……

  “好了!”只听刘教员兴奋地说。

  大家在半信半疑中开始试机。轰鸣声响起,指示灯一个个亮起:绿灯、绿灯、绿灯……随着最后的合闸动作,担心的跳闸没有出现——并机成功!

  经过一连串测试后,装备运行正常。该旅领导左看右看,由衷地竖起大拇指:“没想到,你们对新装备的研究竟能达到这个程度。”

  紧接着,大家的问题接二连三,刘教员从原理和技术层面一一解答。最后,他拿出了那本围绕电站编写的教材——《某型达电站电气系统结构原理及操作维护》。“你们想知道的,或许在这里能找到答案。”刘教员说。

  与此同时,这本刚审定完的新教材,已被摆在了空军预警学院雷达士官学校电站维修教研室的书架上。在书架的另一头,一本《地面雷达电站手册》也在其列,尽管蓝色硬壳封面上的烫金字已经模糊不清,这本出版于1980年的教材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新老教材跨越时光长河,在书架上相遇了。

  20世纪70年代末,在役电站装备不少,但装备图纸和技术数据的缺、漏、错问题日益凸显。在没有电脑的时代,老一辈教员凭借双手,绘制各型号装备。最终,他们完成第一代电站教材《地面雷达电站手册》的编写,收录了那个年代全部在役电站装备的相关情况。

  2000年前后,第二代电站教材“出炉”,内容侧重点落在装备构造和基本原理上,将20年间新增的两个系列主流型号细致剖析。之后,装备快速迭代发展,新型号推出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一本手册能管很多年的时代一去不返。

  当新技术、新装备层出不穷,教材更新提速刻不容缓。为适应新变化,电站维修教研室平均2到3年就推出一本新教材,有的是针对某一个新型号装备,有的是为满足“初、中、高”不同培训层次和部队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从一本教材到一套教材体系,枝繁叶茂的“教材树”背后,是部队建设的加速度。

  这次刘教员维修电站所参阅的教材,正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它是一本针对最新型号装备的增补教材,如同在一根粗壮的树干上,长出的一条新枝……

  一本维修教材的增与减

  ■曾 新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空军预警学院雷达士官学校教员刘谊露(左三)在实习车间指导学员实装操作。史政泽摄

  教员刘谊露(左一)授课。王 欢摄

  “过时的雷达教材,接收不到时代的回波。”望着书架上“新鲜出炉”的教材,空军预警学院雷达士官学校教员刘谊露说。

  变化,悄无声息。

  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电站教材出版后,刘谊露所在教研室已多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员们追赶时代的脚步也一刻不停。

  一增一减皆为战,字里行间满是情。恰如这本新教材,它是直接服务于战斗力的“工具箱”,更是一份时代发展的纸质笔录。

  等和靠会让知识“过时”,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翻开《某型雷达电站电气系统结构原理及操作维护》,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贯穿整本教材,令人眼前一亮:从原理结构到运行方式,新的技术手段被全方位解析;用形象直观的配图对新型关键器件的内部结构进行拆解展示,复杂部件还有详细的使用说明……

  这本教材,不仅出现在空军预警学院雷达士官学校师生的手中,也已惠及部队。千里之外的空军某雷达旅,一级上士李明伦正对照着上面的电路图,按照操作指示进行故障排除。

  “好用,实用,管用!这本针对某型装备编写的教材,真是为基层量身打造、及时送达。”手捧教材的李明伦赞叹道。

  谈及这本教材,电站维修教研室的教员们十分感慨。军士教员熊志浩两指捏成一条细缝说道:“这是它几年前的厚度……”

  那年,虽然仅有极少数单位列装了新装备,教员们已经开始着手资料收集工作。每次去部队授课、巡修或参加任务,他们都习惯性地“淘宝”:有时是新装备数据,有时是损坏的故障件,有时是新器件上令人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

  这种积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教员们开始思考,当时代的浪潮来临,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又该如何与时代共振?

  “等和靠会让知识‘过时’,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抛弃。”这是教员们用行动给出的回答。

  翻看刘谊露在图书馆的借阅记录,可以看到这些年他涉猎范围越来越广。“以学生的姿态追赶时代”是教研室的传统,他们深知吸收前沿科技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教员们也在努力填平理论到实践的“沟壑”。对部队一线的技师们而言,他们更关心新技术在装备上如何实现、如何运用,出现问题该如何解决。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教研室同事的大力支持下,刘谊露在办公室支起了一张小小的实验台,桌上堆满了焊接工具、测量仪表和从部队“淘来”的各种故障件、电路板。这是他除车间以外的第二个“实验室”。

  这天,像往常一样,刚吃过饭的刘谊露回到实验台前,开始捣鼓起面前的仪表和器件。他时而查看资料,时而拆解器件,时而测量参数,时而写写画画……一旁的资料和图册被翻得卷了边,笔记本上不一会儿又记录下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

  正是在这个实验台上,刘谊露进行了无数次解剖“手术”,将器件内部构造研究透彻。一张张例图、一项项数据,这一手宝贵的实践资料,成为增补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台上的专攻精练,造就了这本教材的“独一无二”。从一张特殊的附录表中,可以看到刘谊露的辛苦付出。这张附录表里记录着一份主要器件的参数参考值,几页纸上的几百个数据,全部源自他一次又一次的手动测量。

  “这些参数参考值,给了我放手操作的底气和信心,就像身上拴着保险绳一样踏实可靠。”试用教材后,李明伦这样评价。

  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动手实践,造就了这本“接地气”的教材。随着教员们研究和试验的规模不断扩大,教材中涉及知识的广度不断拓展、深度不断增加。

  曾经的“金科玉律”,如果不顺应发展要求,归宿也只能是“故纸堆”

  前不久,刚从教研室张教授手中接过审定完的教材,刘谊露一眼就发现了中间那“鲜红”的一页纸。

  定睛一看,正文部分被红色水性笔勾画得“面目全非”。一开始,作为教材主编的刘谊露感到非常诧异,因为被划掉的,是故障诊断方法和思路的部分内容,也是传承多年的精华所在。

  这一部分本是教研室的“传家宝”。曾经,经由几代人总结提炼,形成了“看、听、嗅、摸和仪表测量等方法为主”的经典故障诊断法,如今被整段“下架”。

  张教授说:“以前装备故障,打开外壳闻一闻、看一看,可能就知道哪个元器件烧了,换一个就是。如今,在一块封装好的电路板上,甚至连导线都见不着一根。”仔细一琢磨,刘谊露明白了老教授的良苦用心,连连点头。

  “曾经的‘金科玉律’,如果不顺应发展要求,归宿也只能是‘故纸堆’。”刘谊露说,粗看,教材更新只是字词句和图片的增减;细读,其中饱含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型升级。

  教材更新,减下来的远不止旧观念。

  眼下这本教材,是某新型雷达装备配套电站的单行本。既然厂家有装备说明书、用户手册和电路图册,为何还要专门编写单行本教材?这要从一个个基层来电说起。

  “图册越来越厚,越来越看不懂”“一个点位,同时出现在七八张图里,既不知道信号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流向哪里”……基层官兵的反馈让教研室教员们开始寻找应对之法。

  以前装备集成度低、线路简单,图册的电路图和装备容易对应,往往几张工程图就能一目了然。如今,装备集成度越来越高,厂家提供的图册越来越厚,通常由不同的工程师,按照不同的功能模块独立绘制。

  过去一张图,如今被“肢解”成几十张图。看似“厚实”了,但一些官兵也望图生畏,不会修、不敢修,只能依靠厂家。考虑到紧急情况下,厂家很难实现实时维修保障,用于更换的重要器件可能出现各种现实问题,刘谊露十分忧心:“问题找不准,谈何抢修?”

  制约战斗力的隐患必须消除。刘谊露决心把几十张图整合到一张图上,办公室和车间成了他的战场。

  整合,并不是简单相加。例如工程图上一条线,在装备上可能经过了几十个器件。这几十个器件按什么顺序排列?每个器件从哪一端进、哪一端出?互相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都需要到装备上一一找对应。

  画这样一张图,如同手里同时拿着成百上千块拼图,要将这些无序的拼图还原。过程中,还可能面临着部分重要拼图缺失的问题,需要进行倒推复原。但只因部队急需,刘谊露便义无反顾地扎了进去。

  刘谊露和战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实在收集不到就到部队实装上实测元器件,绘制装配接线图,再复制原理电路图,获得一手维修资料。通过这种“笨”方法,刘谊露带着团队一点一点把新装备里里外外“啃”了个遍。

  最终,在无数个碎片化时间的聚合下,割裂的电路被重新拼装,缺失的模块被补齐。厂家的工程师第一次看到这张整体接线图时,直言“不可思议”。

  厚厚的图册“减”成薄薄几页,随着接线图、原理图缓缓展开,电流再次顺畅地奔腾其中,与他们的心血一同流淌。

  奋斗强军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具体实在的行动,在课下奔赴,在课上升华

  清风徐来,吹散了实习车间里的几分闷热。

  刘谊露站在讲台上授课,台下是专心听讲的学员们。最后一排,坐着教研室的其他教员。

  “电子执行器弹簧断裂引起的机械故障也会导致转速不稳……”刘教员向学员讲述了一起故障背后的故事,提醒大家不要忽视那些看似“不可能出故障”的细微之处。

  对照刘谊露所讲的内容,军士教员杨明擘指着这本教材故障分析部分的一行字,向记者解释道:“这种故障极其少见,其他教材都没有记录。”

  原来,这是教员们在协助部队排除故障时遇到的“疑难杂症”。返校后,他们第一时间进行总结整理,将案例先写进讲义,再补充进教材。

  在部队遇到的许许多多实例,经过教员们的手和脑,被记录在教材里,成为更多人学习和参考的经验。书本上不起眼的两行字,或是一张小小的结构图,背后往往藏着一群教员千里奔波的足迹和研究案例的匠心。

  那年,教研室团队成员分批次赴某部开展电站装备巡检维修。他们分别对多个雷达站电站装备的疑难故障进行诊断排除,并对部队技术骨干进行现场培训。

  恰逢春运,在买不到高铁票的情况下,教员们搭过顺风车、坐过农用车,在7天时间跑完8个点位,赶在春节前修复了10余台电站装备。返程之际,一名指挥员打电话说:“我检查工作走8个点位,最快的一次用了8天。而你们是去维修装备的,7天就干完了,我敬佩你们的专业素质,敬佩你们的敬业精神!”

  为战教战,前提是晓战。教研室长期坚持实践性教学能力培养,采取到厂家跟班学、到部队实战练、开展考核竞赛等形式,从装备拆装等基本功练起,掌握实践技能。

  有时候,许多故障很难从理论角度进行解释,即使是相同的制造工艺生产出来的装备,也做不到“千人一面”。理想的状态与现实之间总有“摩擦”。面对这种情况,教员们明白实践出真知。他们整天与装备打交道,什么方法管用、什么工具好、每个器件是什么“脾气”,都烂熟于心。

  教员们始终将战斗力视为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把实事求是当作最大的原则。教材编写完成,他们从不急着出版,而是先送往部队试用,根据反馈及时进行调整。

  晓战教员,带出善战学员。去年,刚毕业的学员梁航腾打来电话:“教员,我到单位没几个月,参加旅里岗位练兵比武竞赛拿了个第一。感谢学校,感谢教员!”

  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学员黄钦豪刚到部队,与老班长同台竞技勇夺第一;学员董大勇首次值班即排除重大故障;任务电站突然“罢工”,刚毕业的学员刘宗岩大胆操作,大幅缩短排除故障的时间……

  有人说,机械化战争是“大吃小”,信息化战争是“快吃慢”。近年来,这个教研室为“胜一筹”而“快一筹”,共编写了20多本教材和实习指导书,10部雷达兵训练大纲配套教材,并制作了电视教材、多媒体教材、三维仿真软件、“慕课”等形式多样的配套资源。

  “奋斗强军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具体实在的行动,在课下奔赴,在课上升华。” 刘谊露说,它就在一张张绘图里、一日日测量中,它是夏天能拧出水的作训服,是指缝里洗不净的油污,是布满老茧的双手,是行走在戈壁荒漠、海岛高原的足迹……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邕江引水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香港在上中下游“全链发力”、促进“环环相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愈发清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24-12-03 16:02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国家医保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530种,竞价新增38种。
2024-11-29 09:49
第二届链博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先进制造链展区,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2024-11-29 09:48
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奋力谱写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4-11-29 09:47
根据规划,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11-29 09:35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