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指挥员如何能在塔台里精准指引战机?关键在他们!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指挥员如何能在塔台里精准指引战机?关键在他们!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11-08 08:23

  “我们的目光始终望着苍穹”

  ■解放军报记者 范恩达

  伴着海风,记者坐上吉普车,前往本次采访的目的地。翠绿丛林中,一个黄色的房顶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是海军航空兵某场站导航连某台站。

  台站很小,小到只有3个人吃住也显得有些拥挤。台站很“大”,电波源源不断从这里发向广袤海空,指引着战机归航。

  “认真保障每一场飞行,为战鹰归航引路。”这是郭建军成为导航兵那天就牢记在心里的一句话。谈起如何看待导航兵这个岗位时,郭建军挺直了胸膛,为我们讲起以前的故事。

  第一次保障跨昼夜飞行训练,忙碌了一整天的郭建军守在机器前困得厉害。当时的班长看到郭建军犯困,赶紧给他用风油精提神,并提醒他说:“天上飞的都是你的战友,千万不要让自己的一时疏忽成为战友生命安全的威胁。”郭建军听后立刻清醒过来,并向班长保证,一定不再松懈。

  多年之后,面对台站新来的战友们,郭建军也常常提起这句话。

  “老郭总是很严肃,刚来的时候,我看见他都想绕着走,奈何我们的‘地盘’就这么大,绕不过去。”一名战士笑着说。

  台站虽然小,但在郭建军眼里,这里是阵地,更是战场。战机呼啸而过,留给他们的观测时间很短。这就要求导航兵必须全神贯注,盯紧战机。当新战友偶尔走神时,郭建军总是面色铁青:“咱们是飞行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出一点儿差错!”

  在肉眼看不见的电磁空间,导航台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关系到战机的安全。“我们只是平凡战位中的一员,为战机导航,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幸福!”郭建军望向远方说道。

  在导航连,有很多像这个台站一样的小点。他们之间或许相隔甚远,却有一个共性:小且寂静。许多个小而散的台站连接成一张密密的网,共同守护战鹰起落平安。

  与海岛为伴,同铁塔为伍,这群台站里的战士虽无法飞向天空,心却一直陪伴战鹰飞翔。看着战机安全返航,郭建军自豪地说:“我们导航兵是战机的另一双‘眼睛’,我们的目光始终望着苍穹。”

  导航兵:虽无翅膀,我心飞翔

  ■解放军报记者 范恩达 谢 菲 特约通讯员 傅金泉

  ①

  ②

  ③海军航空兵某场站导航连某台站官兵的工作场景。图①:专业训练。图②:检查设备。图③:保障飞行。吴双江、陈鹏伟、张通摄

  椰风阵阵、热浪翻滚。海军航空兵某旅正在进行一场昼间飞行训练。指挥塔台内,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各种指令。塔台实时评估系统显示,战机正按照指令,沿着指定航线展开训练。

  “塔台指挥员是如何在塔台里就能精准指引战机的?”带着疑问,飞行训练间隙,记者走向了指挥席位。

  “关键在他们。”值班参谋用手指着一个点位告诉记者,每当战机出航,总有导航兵在那里守望着。

  对于营区里的许多战友来说,导航兵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营区内,见不到他们的身影,可一旦有飞行任务,他们的声音总能第一时间传到外场、传到战位;虽然不清楚他们的容颜,但是他们坚定有力的声音亲切而熟悉。

  “着陆”“可以着陆”……在导航兵的指引下,最后一架战机顺利着陆。

  带着对导航兵的好奇,当日飞行训练结束后,记者和某场站导航连郭连长坐上进场的车辆,跟随他一同了解这群“神秘”的导航兵。

  扎根下去,立足方寸之地,守望长空之上

  路旁杂草丛生,茂密的灌木飞快向后掠过。远看矮小的山,随着车子前行变得越来越庞大。

  这条盘山路寂静得出奇,除了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只有不时的虫鸣鸟叫。悄然不觉中,记者一行已经抵达了某台站。

  “扎根台站、建设台站、献身台站”,展板上12个红色大字格外耀眼,见证着常年驻守台站的官兵们的热血与担当。“这是我们导航连的连训。”郭连长说。

  站在高处,记者只需一眼便可以将整个台站尽收眼底。而像这样小散远的台站,全连还有许多个。工作单一、生活单一、环境单一,是大部分人对导航连台站的印象。

  “为战机导航,多么光荣的战位呀!”带着一身的朝气,郭建军自告奋勇来到该台站。然而,郭建军没想到的是,一切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

  无休止的电波声,枯燥乏味的场站生活,消磨着他的热情。转变,发生在一次看似寻常的飞行保障任务中。

  急促的故障报警声划破长空,郭建军的神经一下子紧绷了起来。眼看战机只剩下半小时的时间到达本场,郭建军急出一身冷汗。

  “立即启用备份设备!”听到班长的命令,郭建军缓过神来,立刻向备份设备跑去……巨大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战机顺利返航,郭建军胸口翻涌起一股热浪。他从未如此感受到自己的站位是这样重要。从此之后,郭建军不再讨厌耳边的电波声,脚下这十几平方米似乎也变得宽广。

  各台站任务不同,分工明确,但都有着同一个目标:给战鹰提供导航信号,确保战机安全顺利着陆。

  郭建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着导航兵的职责和使命。成熟的脸庞,眼神透着坚毅,当年那个跟在班长身后的90后大男孩,如今已经成长为这个台站的顶梁柱。他的身躯格外挺拔,正如台站旁的树,历经风雨,却深深扎根在脚下的土地中。

  “10年前,这里只有一间破旧的房子,条件很差,但大家从不喊苦喊累,只为引导每一架战机顺利起降……”郭建军骄傲地说,如今,台站的环境大大改善,大家更坚定地扎根台站、无私奉献。

  “郭班长,值班室通知战斗起飞!”采访中,对讲机传来指令,郭建军立即奔赴机房,熟练地按下按钮启动设备。屋顶上高高矗立的天线,跟随着一束束电波发出的频率旋转着……

  “扎根下去,于方寸之地守望长空之上。”郭建军的笔记本扉页上记了这样一句话。台站虽小,责任重大。随着该场站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多机种、跨区转场、长航时保障已成常态。各台站官兵积极适应部队转型建设发展要求,甘居幕后,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军旅人生。

  在细节中坚守,多看一眼、多听一声、多想一步

  “我宣布,以下士兵退出现役……”

  前不久,场站隆重举行士兵选晋退命令宣布大会。人群中,一个人皮肤黝黑,眼角泛着泪花,格外引人注目。

  他叫程志强,是导航连某台站台长。看着自己带过的战士即将离开军营,程志强心中格外不舍。时光匆匆,看着徒弟的背影,程志强回忆起自己还是新兵的时候。

  那一年,某台站老兵即将退伍,“谁去补充点位力量”成为连队主官的一道难题。该台站虽然不是离连部最远的,却是最偏僻的,交通十分不便,还面临着饮水困难。一番考察,踏实肯干的新兵程志强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初到该台站时,台站的样子让程志强一下子想起军旅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草原五班。他没想过,在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他还会过上电视剧里的生活。

  那一年,是台站改装新机型的一年。对程志强而言,更是个新的开始。他需要在这里学习全新的装备,适应全新的环境。

  同批新兵中,程志强第一个“放单”、第一个成长为台站台长。场站组织岗位练兵比武,程志强也成为第一个完成考核任务的士兵。然而,在最后的成绩评定中,程志强倒数第一。

  心有不甘的程志强找到仲裁组,要求重新裁定成绩,细说失利原因。

  “原因一:设备使用完毕,没有断掉电源;原因二:设备使用完毕,按钮没有及时归位……”

  “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回忆起当年比武的情形,程志强依然脸有愧色,“换句话讲,如果这次不是比武,而是在保障飞行任务时因为忘记断掉电源而引起线路损坏,后果难以想象。”

  那次之后,程志强专门准备了一本崭新的笔记本,用以记录每一天飞行训练开始时和结束后所要做的事情。日复一日地记录,逐渐让他把工作标准深深地刻在脑海。在当年底的岗位练兵比武中,程志强一举夺魁。

  2011年至今,程志强一直在这个点位工作,一待就是4000多个日夜。这些年来,程志强在值班值勤时没有出过任何问题。程志强的日记里,写着这么一句话:“在细节中坚守,多看一眼、多听一声、多想一步。”

  台站虽小,但是工作的内容却很“大”,大到里面蕴藏着数不清的细节。近年来,随着多种机型在该场站驻训,飞行保障任务越来越重,装备设备的使用率提高,也大大增加了设备的故障率。

  在一次跨昼夜飞行训练中,中士高秀郝带领一名调配员担负保障任务。

  战机返航,还有半小时飞抵场站上空时,设备突然发出了“嘀”的一声。高秀郝立即询问离设备最近的调配员,刚才有没有听见异响,调配员犹豫地回答:“没有听见。”也正是因为调配员的犹豫,让高秀郝高度警觉了起来。几分钟后,异响再次响起。“糟糕!设备出故障了。”高秀郝随即冲到库房拿出备用设备换上。飞行结束后检查发现,某零件损坏导致设备出现异常。

  “要在每一次的飞行中,用心聆听设备发出的声音。如果感觉不对劲,必须准确判断设备是否处在正常状态。”那天晚上,高秀郝仔细叮嘱调配员。

  近年来,该连认真梳理总结保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点、重难点,编写特情处置预案,常态组织特情训练,并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处理突发事故流程,飞行训练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只有每朵浪花充满活力,才会有巨浪澎湃

  某台站台长、三级军士长黄约玉,在台站坚守了整整18年。当问及坚守这么多年的缘由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小院虽然是在大山里,但早已成了我的‘家’。”

  台站的小院里,生长着黄约玉种下的各种蔬菜瓜果。如今,芒果树早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回忆起多年驻扎在台站的经历,黄约玉说,最难忘的还是军校毕业的那一年。

  毕业那年盛夏,黄约玉正在宿舍午休,机房内的导航机突然发出急促的警报声。“坏了!千万不要是设备出了问题!”黄约玉一下子惊醒,以最快速度跑去机房检查设备。

  如果故障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维修,一旦有紧急任务,后果不堪设想。在进行了个把小时的故障排查后,黄约玉最终在10余米高的天线杆上找到了故障点。他立马找来备用零件换上,及时修好了线路,确保台站可以正常保障飞行训练。当时,室外温度高达40℃,设备也变得格外烫手。如今,黄约玉的左手还留有当时被烫伤的痕迹。

  “天空很大,院子很小,责任很重。”黄约玉告诉记者,这是每名导航兵刚来到台站工作时的共同感受。

  每年有新兵分配到台站,他们向黄约玉倾诉最多的便是: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却很少见到大海;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却与军舰无缘;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却整天与大山为伍……

  为了给小院的生活增添乐趣,帮助新兵尽快融入台站生活,黄约玉花了不少心思。空闲时,他带领新兵定时整理小院,描绘石碑,组织棋类比赛;他耐心地给每一茬新兵讲述台站发生过的故事,组织故事分享会……每一天,黄约玉好像都有新点子。他在小院里绞尽脑汁地创造欢乐,使大家爱上这里的生活。

  黄约玉达成了预期目标,互相比拼在这个小院里蔚然成风——拼谁的业务能力更强、拼谁的体能更好、拼谁的学习更深入。这座小院,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种活力也体现在台站官兵的工作中。去年5月的一个晚上,黄约玉入睡之前,在例行性检查时发现导航机故障。他电话咨询厂家后被告知,可能是线路问题。但在检查线路时,他没有检查出故障点。

  “这可能是新故障,现在不解决的话,可能下次再出现还是解决不了。”战友们听完他的话,和他一起重新检查导航机配件和各处连接线,直到次日凌晨。

  夜晚,繁星点点。抬头望向天空,数不清的繁星一闪一闪,就像一架架战机在夜幕下,对导航兵的坚守表达着感谢。

  在这方寸之地,几人一院守护沧海一方,一开一关指引战机航向。导航兵就像黑夜里的灯塔、迷雾中的路标,指引战鹰高飞远航。这,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夜间飞行训练结束,黄约玉倚靠在芒果树下。这一刻,耳畔传来的蟋蟀叫声令他心旷神怡。不远处,两名年轻的战友在院子里嬉笑着。这一幕,格外温暖。黄约玉感叹:“导航兵就像大海中的浪花,只有每朵浪花充满活力,才会有巨浪澎湃!”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辽宁葫芦岛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预告片来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