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事论坛丨把握军事理论创新关键点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军事论坛丨把握军事理论创新关键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11-07 08:17

  ■况 冬 沈 靖

  近日,习主席对全军军事理论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科学的军事理论就是战斗力,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加快军事理论创新步伐,把握军事理论创新关键点,前瞻应对国家安全风险和战争威胁,探究制敌胜敌之策。

  注重基于历史文化传承。把握历史才能把握未来。军事理论创新必须深植于历史,坚守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思想精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特质。要基于历史文化深刻理解战争,把握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善于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问题、预测未来战争发展趋势;要继承发扬我军的优秀军事思想和战争指导艺术精髓,把传统韬略、武备谋略等传统兵学文化与现代战争相结合,创新技术手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推动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注重立足高位顶层设计。强军胜战,战略先行。军事战略是全局性、根本性的指导,对军事理论创新发展具有统揽功能,军事理论创新要契合国防和军队发展大局、融入国家发展全局。要站在国家总体安全的战略顶层观察军事问题,胸怀全局提升站位,从国家战略利益最大化层面去思考研究军事问题,站在战略全局目标实现的层面推动军事理论创新;要从政治高度思考战争问题,坚持紧跟国家安全战略新发展,密切关注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加强对国家安全风险和战争威胁的前瞻性研究,把军事理论创新的关注点聚焦在对战略全局具有重大甚至决定性影响的重心和环节上,构建符合现代战争规律的先进军事理论体系。

  注重紧盯对手有的放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手、熟悉对手是制胜战场的前提基础。忽略对手,军事理论创新就会迷失方向,缺少针对性。要强化对潜在对手的研究,既要关注对手现在作战思想、兵力兵器、力量运用,也要分析潜在对手的发展动向、创新之法等,根据敌之动态,研判其可能的部署与行动,有针对性地创新军事理论、战术战法;要瞄准潜在对手作战理论与实践,研析对手作战之强弱点,瞄准其软肋、“死穴”,创新发展制衡破敌之法。

  注重实践论证检验升华。实践是军事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军事理论创新必须植根于实践沃土,接受实践检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军事理论创新要指向战场,围绕打赢未来战争,打好理论创新主动仗;要面向部队,扭住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重难点问题,聚力攻关,增强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紧盯部队备战打仗的急迫需求,回答解决好部队的困惑难题;要牢固确立战斗力标准,将理论成果拿到部队演训场去检验,拿到多样化军事任务一线去验证,拿到数字模拟战场环境中去评估,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同军事实践和未来战场的无缝衔接。

  注重科技赋能前瞻引领。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军事理论创新必须把握科技脉搏,聚焦前沿技术,敏锐感知科技发展趋势及其对军事领域的影响。要紧跟最新尖端技术的发展走向,对未来战争发展方向作出准确预判;要加强原创性、前瞻性、预置性理论探索,从技术性角度研究理论问题,切实把作战制胜的原理、规则、路径、方式研究透;要把握技术突破中蕴藏的军事转化可能,通过作战实验预演未来战争,善用“技术+谋略”的理论生成模式,助力军事理论和技术深度融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预告片来啦~

  • 网络中国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启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