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原驻训连 “照片日记本”:见证奋斗足迹,传承强军精神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高原驻训连 “照片日记本”:见证奋斗足迹,传承强军精神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11-07 08:14

  一本连队相册,一串奋斗足迹。记者深入高原驻训的陆军某旅四连采访,听官兵深情讲述——

  “照片日记本”里的强军故事

  ■马頔 解放军报记者 方汉

  官兵祭奠英烈。王振宇摄

  秋日高原,寒风扑面。记者跟随陆军某旅官兵前往烈士陵园祭奠英烈,驱车归队时,已是繁星满天。

  回到营区,该旅四连指导员李伟便与几名骨干打开摄影器材,翻看白天拍摄的照片,一张张精心筛选。

  一张官兵在蔚蓝天空下,整齐列队、缅怀英烈的照片被选中。“明天保障连下山拉物资,我们准备请他们帮忙把这张照片打印出来,放进连队‘照片日记本’里。”李伟拿出一本相册,对记者说,“‘照片日记本’是四连的珍贵影集,我们将有重要意义的照片集纳成册,真实记录连队发展历程和官兵军营生活。”

  翻开相册,一张官兵建设宿营地的照片吸引了记者注意。画面中,几排建筑钢架矗立荒原,官兵在夜色中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有的搬运器材,有的布设线缆,有的清理建筑垃圾……李伟说,这张照片记录的是连队驻训之初的场景。那时候,驻训地还是一片荒滩,官兵争分夺秒施工。

  高原风沙大,为将钢架焊得更牢固,下士郭凯持续作业,精心焊接每一个接口。第二天,他的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夜间气温骤降,官兵穿着大衣施工,上等兵李佳升发现穿太厚的衣服不便操作,便脱了大衣,甩开膀子用镐破土、用锤打桩,比计划进度多打了一倍数量的地桩。

  经过全连官兵的持续努力,连队宿营地很快建成,大家提前入住开训。

  为了让宿营地尽快通电,中士杨钧琪揣好工具,爬上铁架屋梁,左手拿线槽,右手捏电线,嘴里咬着剪线钳,用胶布将电线缠绑均匀,固定在屋梁上,一干就是一通宵。

  “临时营房的建成解决了‘住’的问题,‘吃’的问题又摆在面前。”李伟指着一张官兵背运给养物资的照片告诉记者。画面中,几名战士背着半人高的背囊,正在乱石滩上艰难前行。

  李伟回忆,当时,连队正在某高寒山地开展实战化训练。由于训练场距离宿营地较远,且这段路车辆无法通行,来回一趟耗时费力,送饭菜成了一大难题。为节约更多时间投入训练,官兵决定早饭在宿营地吃饱,午饭就地在训练场吃自热食品。

  “再苦再累也要把饭菜送上去,让战友们精力充沛投入训练!”得知这个情况,炊事班班长陈卓急了。他与战友们商量决定,组成一支“送饭小分队”,每天准时准点把热腾腾的饭菜和饮用水背到训练场。

  那段时间,炊事班每人背着20多公斤的给养穿行于陡峭的山坡,踏着碎石遍地的山路送饭菜,一个来回要走5个小时。由于早上要准备早饭和午饭,炊事员们每天凌晨就要起床。一次送饭途中休息,几名年轻战士坐在地上竟然睡着了。短暂休整后,陈卓给大家加油鼓劲:“炊事员也是战斗员。同志们,一切为了驻训战友,饭菜送不上去,就是我们炊事班拖了后腿。”陈卓的动员让战士们热血沸腾,大家迈着坚定步伐继续前行。

  “吃着炊事班送来的热饭热菜,连队官兵心里暖暖的,苦练打赢本领的决心更加坚定。”李伟翻动相册,指着另一张照片,给记者讲起了驾驶员姜智馨的故事。

  照片中,姜智馨从战车里探出身子,满脸油渍,正对着镜头微笑。

  那天下午,沙尘暴突袭野外驻训地。训练结束,姜智馨驾战车归队后,却没有急着下车。归队途中,姜智馨敏锐地捕捉到战车出现了一次异常抖动。凭借丰富的经验,他判断战车很可能出现了某种故障隐患。战友下车后,他迅速钻出舱门,打开排气风扇,爬进动力舱。

  经过细致检查,姜智馨很快发现传动箱的一根油管有点漏油。由于油管沾满油污,姜智馨一时找不到渗漏点。置身闷热的动力舱,不一会儿他便一身大汗。为尽快找到渗漏点,情急之下,姜智馨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借助汗水将油管上的油污一点点搓掉,终于找到了渗漏点并完成修理。检修结束后,他刚从战车里探出身子,在战车外等待的战友见他笑得格外灿烂,便将这一瞬间定格在镜头里。

  四连“照片日记本”里最新的一张照片,看一眼就令人揪心。照片拍摄的是一双沾满尘土、伤口密布的手掌,手掌的主人是连队装甲技师王立强。

  前段时间,连队参加上级组织的陌生地域跨昼夜训练,王立强负责布设对空警戒哨。部队机动到指定地域时已是凌晨,但王立强顾不上休息,立即带领两名战士在阵地上构筑掩体。

  阵地石块密布,土质坚硬,挖掘作业困难。“任务就是命令,一秒钟也不能耽误!”见状,王立强奋力抡起铁镐施工,溅起的火星伴着碎石四散飞溅。渐渐地,他感到手上变得黏糊糊的,以为是手心出汗,便往身上抹了一把,然后继续施工。冷月当空,寒气逼人,3名战士持续奋战两个多小时,终于顺利完成任务。

  返回途中,王立强感到手心火辣辣地疼。战友们打开手电一照,发现他的双手磨出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经过消毒包扎,王立强又投入到装备通信情况检查工作中,一夜没有合眼……

  一本连队相册,一串奋斗足迹。李伟告诉记者,为更好地发挥这些照片的教育激励作用,这段时间,连队将弘扬艰苦奋斗作风与“铁心向党铸忠诚、同心奋进担使命”深化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取举办故事会、事迹分享会等形式,引导官兵结合“照片日记本”讲述奋斗故事、分享难忘经历。一张张照片唤起了官兵的共同记忆,连队深化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入脑入心,不少官兵主动登台当故事主讲人、事迹分享者。

  离队前往另一个采访点位没几天,记者接到该连宣传骨干张丙育打来的电话:“记者同志,我们连拍摄的那张祭奠英烈的照片打印出来啦,我准备结合这张照片与大家分享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听着张丙育的讲述,记者的思绪再次回到那座烈士陵园——雪域高原上,戍边官兵面向烈士纪念碑列队肃立,神情庄重。寒风中,官兵的铮铮誓言响彻高原——“听党指挥,艰苦奋斗。守卫边防,不辱使命!”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千里海河高铁第一隧”顺利贯通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28日晚,2025中国・E-TOWN电竞节超级冠军杯开幕式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又称“北京亦庄”)的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举行。
2025-11-28 20:51
加强重点液态食品道路散装运输监管,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督促连锁餐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一些连锁餐饮企业“只开店、不管店”问题;“旧国标”电动自行车全面停售……12月新规,一起来看!
2025-11-28 17:11
从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返航的刷屏热搜,到“太空烧烤”的温情热议;再到“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射4颗科学卫星任务……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层出不穷。
2025-11-28 09:15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智能成果普惠于民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话语权。
2025-11-28 05:00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
2025-11-28 05:00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向媒体介绍了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5-11-28 05:0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王亚教授等与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11-28 05:00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