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速,在新时代的浪潮里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加速,在新时代的浪潮里

来源:中国军网2024-09-30 14:15

  万顷碧波,战舰破浪。

  作战指挥室内,灯光将空间分成两个部分——

  灯光下,指挥台位,指挥员们紧盯态势大屏,不时翻动着手中的作战方案。

  灯光暗处,操作台前,雷达操作手不断调整搜索方式,在复杂的回波中,搜索对比各种目标。

  战斗警报骤然响起,作战指挥室的白炽灯全部熄灭,微弱的作战灯亮起,全舰人员进入战斗状态。

  这样的情形,海军大连舰官兵再熟悉不过。时代大潮,浪奔浪涌。全舰每个战位上的官兵,合力奋进,汇聚成驱动战舰驶向深蓝的澎湃动力。

f56b6237b1546e3e968763e5fe7662b7.jpg

  大连舰远海联合训练出征誓师大会。杨云翔 摄

  “我们的装备已经跟上时代浪潮,我们的理念更要勇立潮头”

  站在大连舰高高的驾驶室里,航海部门干部张亚峰举起望远镜,透过舷窗观察着舰艇前方的开阔海域。收到指示,他指挥操舵手开始加速。

  战舰加足马力,劈开层层浪花,在原本平静的海面上留下一道深深的印记。

  耕波犁浪。成为一名水兵之前,张亚峰还体会不到这个词的形象贴切。

  张亚峰至今记得,那一年,他刚刚从军校毕业,在某型舰艇上当兵锻炼。一次任务中,他所在舰艇跑出了最高航速。

  站在驾驶室里,张亚峰仿佛能感受到发动机隔着层层船舱传上来的热浪。战舰晃得他几乎要吐出来。然而,这个速度却比编队中最快的一艘舰艇慢了6节。

  “6节的差距,看起来不大,却怎么也追不上。”张亚峰说,“时间就是战斗力。你比别人慢几节,任务就可能失败。”

  如今,站在中国最新一代导弹驱逐舰的驾驶室里,感受着国产发动机带来的强劲动力,张亚峰格外自信:一旦接到任务,大连舰就能跑出最高航速,以最快速度到达任务地点。

  大连舰跑出最高航速的同时,全舰官兵也在以自己的“最快速度”奋力奔跑。

  今年,是三级军士长宋叶根与舰炮结缘的第19年。

  “这么多年,您有没有统计过一共打了多少发炮弹?”听到记者这个问题,宋叶根摆摆手笑着说:“年轻时,每一次实弹射击都很紧张、很激动,还真记过数目,但近几年打得多了,就没记了。”

  聊起大连舰的战斗力建设,宋叶根提到一个词:毁伤率。这名老兵认为,舰炮毁伤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官兵已经完全掌握了新式武器装备。

  “舰炮打得准,并不代表我们业务学得通,武器系统有时也会骗人。”宋叶根告诉记者,最近这些年,任务越来越饱满,专业越来越难“啃”,自己和身旁战友们晚上加班的时间普遍比以前更长了,特别是去年以来,大家赶考的心态越来越急切。

  一方面,随着武器装备性能提升,大连舰的软硬件与之前舰艇的底层原理虽然相通,但实际操作还需要官兵重新学习。

  另一方面,现代战争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战争制胜机理、制胜要素、制胜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现有的战法训法能否适应未来战争?未来的打击目标有什么新特征?这些,都催逼着大连舰官兵加紧探索战斗力生成的新路径。

  “加速”,已经成为宋叶根和战友们的常态。“我们需要抛去许多旧的东西,去重新学习全新的专业。”宋叶根时常感叹时间不够用,他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饭后睡前,抓住所有机会钻研专业。

  每名水兵心中,都有一张世界地图。在接连不断的任务中,大连舰“点亮”了一处又一处陌生的海域,新训法、新战法不断得到印证。

  “我们以前常讲,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现在,我们更习惯说,打什么仗造什么装备。”大连舰舰长告诉记者,“我们的装备已经跟上时代浪潮,我们的理念更要勇立潮头。”

  在这位舰长看来,与此前几型舰艇相比,055型驱逐舰不只是装备的更新换代,更是战舰建造理念的重塑革新。“现在只是一个开端。未来,‘大驱’对战斗力的提升会更加明显。”他自信地说。

  “舰员和战舰都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一次次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走进大连舰,记者发现,舰上的官兵有一套自己的“网络”。

  “沙沙沙……”白噪声充斥着狭窄的舱室,看不见的电磁波穿透战舰,向各个角落蔓延。这里,是通信兵的战场,他们通过电磁波,搭建起战舰的网络。

  如果把大连舰比作一名勇士,那么通信系统就是他的神经系统。如果通信突然中断,战舰会如人瘫痪一般无力。

  海军上尉吴畏对一次“断网”经历记忆犹新——

  那是一次实战化训练。按照要求,大连舰进入无线电静默状态。茫茫大海中,战舰仿佛化身一座孤岛,与外界分隔开来。

  尽管静默时间不长,负责通信的吴畏却有些紧张。静默结束后,能否最短时间内恢复通信?他心里一时有些没底。

  事后,他扪心自问:如果战场上发生通信无法恢复的特情,自己能否冷静下来,及时处置问题。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他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查漏补缺。

  大连舰上,通信部门负责的众多设备,指标各不相同。近年来,随着战舰活动的海域更加广阔,执行的任务越发多样,通联对象更加多变。这些,都给通信部门带来更大的挑战。

  “大驱”加速,离不开每一名官兵直面风险的勇气。挑战面前,谁有勇气迎难而上,谁就能收获更多。

  因为名字与“无畏”谐音,儿时的吴畏被伙伴们取了一个外号叫“无畏级战列舰”。后来,吴畏考上军校,毕业后真的与“大国重器”有了交集。

  每一名海军军官,都曾有过这样一个“舰长梦”:驾大舰,闯大洋。

  按照规定,只有全训考核合格的舰长,才有资格指挥战舰勇闯深海大洋。培养一名舰长,往往需要10年以上时间。

  大连舰首茬官兵,对第一次在船厂见到大连舰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最开始,大连舰只是一个铁壳子。在舰长的带领下,官兵用自己的双手,与船厂的工作人员一起,一点点将这间“毛坯房”建成了如今这个样子。

  面对一片未知的水域,船到底该怎么开?是依靠经验丰富的官兵平稳度过最初的建设期,还是另起炉灶、培养出独属于大连舰的一批新骨干?

  舰长选择了后者。“大连舰经历了一个转型阵痛期。”他说,“大连舰组建初期,舰党委大胆尝试让一些学习能力强、踏实肯干的年轻官兵担当重任。”

  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年轻官兵没有太多经验,他们的成长需要经过大量任务来历练。这个过程中,任务有可能完成得不好。这便需要舰领导始终把握任务的关键环节,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年轻战友,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这样选择的优点也显而易见:这些年轻人一旦度过成长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舰艇上的人才结构都能保持良性循环。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能否大胆进行改革调整,加速驶入未知海域,考验着舰党委一班人的勇气。“破茧成蝶,从来都是个痛苦的过程。只有勇敢直面,才能收获化蝶后的喜悦。”舰长说。

  如今,大连舰上,随处可见年轻的军官担任部门负责人,不少初级军士也已经成长为舰上的中坚力量。

  “舰员和战舰都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一次次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舰长看来,舰艇战斗力建设的过程,其实也是个试错的过程。是否有勇气面对未知的海域,是否有勇气承担选择的后果,考验着大连舰每名官兵。

  面对挑战,大连舰官兵没有犹豫退缩,他们勇敢地战风斗浪。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更远的深蓝。

  “当战斗打响那一刻,我们要把战舰的最佳状态拿出来”

  巴黎奥运会,中国首枚金牌被中国射击队拿下。“10米气步枪的靶心到底有多小?”这一话题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在大连舰一级上士李佳萌看来,奥运会气步枪射击,与舰艇主炮的射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次实弹射击,主炮的目标是10千米以外一个直径3米的球体。这个目标看似庞大,实则大部分浸在海水里,只有极少一部分露出海面。万米之外,击中一个肉眼几乎看不到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最终,李佳萌和战友们凭借精妙的配合,完美命中目标,炮弹将球体击穿打破。

  这,只是大连舰按实战要求从严从难练兵的一个缩影。紧锣密鼓的实战化训练,在大连舰上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翻开2023年的训练统计,记者发现,大连舰截至年底保持在航状态的累计时间,是计划指标的数倍。这意味着,大连舰几乎不是在任务途中,就是在训练路上。

  舰员们战斗力的不断提升,给了这艘万吨“大驱”更多加速航行的底气和随时能战的能力。

  “在舰上工作,我们最关心‘磨损程度’。”李佳萌告诉记者,随着训练强度越来越大,主炮零部件的更换也越来越频繁。工作中,他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细致检查主炮各个部位,消除可能影响射击的隐患,因为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因素,都可能导致主炮无法射击。

  这一点,一级军士长乔德军感受得更明显。

  相较以前的战舰,055型驱逐舰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程度更高,这便需要每名舰员都具备体系思维。舰上任何一个要素,哪怕只是一个传感器出了问题,就有可能影响整个作战链路。

  作为舱段技师,乔德军有个习惯,每顿饭后,都会在舰上转一圈,确保各舱段设备始终处于正常状态。他说:“当战斗打响那一刻,我们要把战舰的最佳状态拿出来。”

  面对接连而至的试验验证任务,大连舰副舰长提出一个关键词:落地。

  实施某任务前一天晚上,这名副舰长牵头组织各部门负责人以及院校、厂家代表,开了一个很长的会。

  新装备要安置在舰艇哪个部位?试验人员有哪些需求?舰上官兵该如何配合?针对一系列具体问题,他们在会上进行了详细部署。

  “装备的事、打仗的事,一定要落地,不落地一定会出问题。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演练的场景,是否就是明天的战场态势?”这名副舰长认为,随着战斗力建设加速发展,关于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如何让这些成果在一线部队应用落地,显得尤为重要。

  每一次任务,既是大连舰官兵锤炼自身本领的一次机会,更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切切实实战斗力的关键一步。

  “一艘战舰,不仅要开得快,更要开得稳。”这名副舰长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结束了这次采访。

  走下大连舰,记者回眸望去,远处,向南,向深蓝,更加广阔的海域等着这艘万吨“大驱”去劈波斩浪……(贺逸舒)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