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西部战区某部一级上士陈杨——
博弈无形,制胜未来战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本报记者 金正波
西北高原,风轻云淡,一场激烈的演练悄然打响。天线飞转、屏幕闪烁、电波交织……西部战区某部一级上士陈杨克服高寒缺氧,潜伏静默72小时,靠着坚强毅力和过硬本领,突破对手在电磁空间布下的层层迷雾,成功捕获关键信号,为战胜对手发挥了关键作用。
类似的“战斗”他已经历很多次。入伍15年来,陈杨始终把自己当成一颗螺丝钉,紧紧地拧在备战打仗这项主责主业上,一次次用优异的成绩,诠释着矢志为打赢的价值追求。
苦练本领担重任
2019年,陈杨第一次以组长身份带队执行演练任务。出发前,师父曾文龙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一仗,你来打!”
前往高原的飞机上,注视着一座座雪山,陈杨在脑子里一遍一遍推敲演练科目,思考取胜方法。
任务地域山高崖陡谷深,“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为了捕获信号,陈杨带着小队成员,背着装备爬了这山爬那山,终于找到一个有利点位。在雪地搭起单兵帐篷,他们一守就是两个多月。面对持续的暴雪、刺骨的寒风、匮乏的资源,陈杨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出色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归来,走上成果评审讲台,陈杨流利答辩,会场唯一的军士军衔让评审专家眼前一亮。
其实,为了这一天,陈杨已经准备了10年。
2009年,陈杨参加了一次岗位选拔,整整一个月都沉浸在复杂电磁环境里,背要点、练技能、找信号,人瘦了10多斤。最终,他顶住压力成功入围。“是个好苗子!”考官曾文龙满眼欣赏。
后来,陈杨被调到曾文龙所在业务室,从此曾文龙认真批注他每天写的工作记录,耐心指导他科学开展数据分析,要求他在战区联指机构执勤做到零误差……在陈杨心中,曾获得“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曾文龙,既是工作训练的良师益友,也是学习追赶的榜样示范。
多年来,陈杨不断磨砺技能,不仅能够在复杂用频声音中听出目标信号,也能够在电磁频谱图里扫出目标线条。随着他的专业技能越来越精,遂行的重大任务也越来越多。
探索创新为打赢
“新质新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之一。要想战胜对手,必须更新招法。”2015年,首次到军队院校培训时,陈杨对此深有感触。讲台前,教授讲述了一起特情处置故事,令他下决心要在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回到单位,陈杨从最基本的大数据分析原理开始学起,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听风者”到“分析师”,不断打牢实践创新的理论基础。进入战区联指机构值班,他发现工作中存在数据融合耗时长、报错率高等问题,于是边值班边研究,提出的7条建议均被采纳,让数据清洗、融合、分析等工作用时大幅缩短。
每次执行高原任务,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陈杨的大部分行李都与工作相关,包括各种零件和装备维修工具。一次,装备天线被九级大风刮坏,电脑屏幕满是雪花。当战友寻求装备维修保障时,陈杨凭借对技术原理的精通,自己动手快速解决了问题。
学习是创新的原动力。陈杨深知,靠一成不变的手段,不可能打赢未来战争。为此,他积极主动研究现代军事斗争中的信息对抗案例,在实践中探索创新。遇到瓶颈梗阻,除了虚心向身边人学习请教,还经常同院校专家、装备厂家交流,真正把问题搞懂。
近年来,陈杨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军士”、西部战区“四有”优秀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全军相关成果一等奖3项。
忠诚奋斗守“国门”
“随着战争形态演进、作战环境变化和新技术发展,谁能夺取战场制电磁权,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未来战争主动。”于陈杨而言,为备战打仗提供信息支撑,既是个人志趣,又能与军队的打赢需求契合,他每天都干劲十足。
“当兵守国门”是陈杨从小到大的最大愿望。他的家乡在重庆市大足区一个偏远的小乡村,从小就听保卫过边疆的爷爷讲战斗故事。
参军来到部队后,陈杨对“国门”有了新的理解。他离“国门”很远,因为营区位于内陆腹地;他离“国门”又很近,在雪域高原执行任务时,身后就是祖国。
一次连续在高原雪山潜伏鏖战200余天,陈杨和战友在无人区里“大海捞针”,24小时连轴转找信号,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一名新战友问陈杨:“班长,这样坚守靠什么?”
“靠永不褪色的热爱和信仰!”陈杨的回答既是说给这位新战友听的,更是说给自己的。
“战友们扛枪守卫的是祖国有形的‘国门’,我们拿着装备仪器守卫的是祖国无形的‘国门’。”陈杨说,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电磁压制,帮助我方克敌制胜,成为无形战场的制胜尖兵。
赤胆忠诚,博弈无形。陈杨和战友们在无形战场上奋力开拓,向着打赢出发,朝着胜利奋进。
(杨晓波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