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澳媒:印度新战略核潜艇入列加剧地区核竞争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澳媒:印度新战略核潜艇入列加剧地区核竞争

来源:参考消息2024-09-19 10:39

  澳大利亚洛伊解读者网站9月13日刊发一篇文章,题为《印度最新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的影响》,作者是塞缪尔·巴什菲尔德。文章摘编如下:

  印度第二艘“歼敌者”级弹道导弹核动力潜艇“觅敌者”号于8月29日入列印度海军。这艘新潜艇使印度向二次核打击能力又迈进了一步,同时也加剧了“印太”地区的核竞争。

  增强核威慑能力

  弹道导弹核动力潜艇是一种强大且高度专业化的军事装备。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和印度拥有这种核潜艇,它们装备有潜射核弹道导弹。由于其固有的隐身性以及躲避探测和在第一次核打击中幸存的能力,这些核潜艇旨在提供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并基于相互确保摧毁原则巩固战略核威慑。

  印度防长拉杰纳特·辛格在这艘新的战略核潜艇入役时表示,“觅敌者”号核潜艇“将进一步加强印度的核三位一体,增强核威慑,这有助于在该地区建立战略平衡与和平,并在国家安全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印度第一艘战略核潜艇“歼敌者”号于2016年入列。印度国防部表示“觅敌者”号核潜艇“明显更先进”,并受益于印度科学、海军和工业专家开发的各种本土系统和设备。

  与其前身一样,“觅敌者”号核潜艇有4个垂直发射管,且可携带12枚K-15潜射弹道导弹(射程750公里)或4枚K-4潜射弹道导弹(射程3500公里)。该潜艇的具体信息受到严格保密,照片也很难获得。印度第三艘战略核潜艇,名为“阿里达曼”号,预计将于2025年服役,第四艘目前正在建造中。

  尽管第二艘战略核潜艇已入列,但仅凭印度现有的核潜艇无法实现其梦寐以求的“持续海上威慑”地位——在任何时候至少有一艘核潜艇在进行威慑巡逻。因此,需要一支至少由3艘战略核潜艇组成的编队,才能确保在任何时候都有一艘核潜艇在进行威慑巡逻。

  影响地区战略态势

  印度海军“觅敌者”号核潜艇入列将在几个关键方面影响“印太”地区的战略态势。首先,从实际意义上讲,它将增强印度的二次核打击能力。第二艘战略核潜艇将为印度提供更常规的威慑存在,以及更高的巡逻模式灵活性。两艘核潜艇可以轮换,既能保证巡逻,又有时间进行维护和训练。

  其次,印度日益增强的核威慑能力将增强其在印度洋作为合作伙伴和充当安全提供者的能力。通过拥有如此先进和强大的核武库,印度将越来越被美国和日本等地区外伙伴视为稳定器。随着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增强,印度能够更好地维持有利的力量平衡。

  其三,“觅敌者”号核潜艇将加速印度与其对手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核竞争。

  其四,时间会告诉我们,印度不断壮大的战略核潜艇部队将对印度海军常规作战能力造成多大影响。虽然战略核潜艇旨在展开秘密行动,但需要一系列海军资源来维持其巡逻区域的安全并威慑敌方反潜作战资源。对战略核潜艇进行维护需要付出巨额的资金和机会成本,这可能会限制印度海军在印度洋执行不那么紧迫却很重要的任务的能力。

  “觅敌者”号核潜艇意味着印度战略能力的显著提高,增强了其威慑态势和地区影响力。然而,该潜艇对安全形势和地区稳定的最终影响将取决于邻国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能力,以及不断壮大的核潜艇部队是扩大还是限制了印度的战略选择。(编译/邬眉)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秋景如画

  • 丰收田野“约会”浪漫星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当下,在国内高校中,学科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2024-09-24 09:59
未来颠覆性技术,特别是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将重新定义食品行业,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改变这个行业的市场规则,而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样的改变。
2024-09-24 09:57
这些发现或有助开发实用的室温超导体,并可理解量子气体模拟——一个结合量子光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领域。
2024-09-24 09:53
张甘霖的学生、土壤所助理研究员杨顺华说,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
2024-09-24 09:50
《三体》成为世界走近中国的一份路引,更是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内容为王”仍然是基本法则。
2024-09-24 09:42
“三项改革”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路演现场,迈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要一步。
2024-09-24 09:28
黄河孕育了千年文脉,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打造数据中心、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全景式呈现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
2024-09-24 09:26
月亮很近,抬头就能望见阴晴圆缺;月球很远,需要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跋涉。中国探月20年,也拉近了星辰大海与普通公众生活的距离。
2024-09-24 09:24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与氢能技术呈现显著融合趋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助于推动其在氢能技术方面的创新产出。该文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氢能技术当前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也为推动氢能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4-09-23 10:36
从汽车钎焊铝箔的“门外汉”,到“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出相关产品……郭飞跃在创新路上,不服输、敢打拼,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近日,郭飞跃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潜心研发汽车钎焊铝箔产品的艰辛历程。
2024-09-23 10:34
不仅是在兰考,在“齐鲁粮仓”,稻菽飘香、鱼跃莲池、瓜果盈枝都离不开科技加持的精细气象服务。
2024-09-23 09:42
天线飞转、屏幕闪烁、无形空间、电波交织……陈杨受邀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充当“磨刀石”。
2024-09-23 09:37
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24-09-23 09:35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