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寻抗美援朝文物背后的故事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探寻抗美援朝文物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2024-08-29 11:02

探寻抗美援朝文物背后的故事

胜利的鼓舞者

  ■张述兵 蒲元

  在有着“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美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一场以“胜利的鼓舞者”为主题的馆藏抗美援朝文物展自2023年开幕以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展期也多次延长。该展览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文艺工作团第五团的视角展开,用馆藏的珍贵文物诠释西北人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所作的贡献以及对前线将士的全力支持。

“胜利的鼓舞者——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抗美援朝文物展”序厅。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地参与到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中,掀起了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三次组织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志愿军和朝鲜军民。遥远的大西北虽与朝鲜半岛相隔万里,但西北人民始终心系志愿军官兵,积极参加慰问活动。1953年4月,西北文化局从西北16家单位抽调150余人,组成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文艺工作团第五团(以下简称第五团),前往朝鲜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慰问演出。

  第五团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身手不凡,特别是团领导钟纪明、常香玉、杨公愚等,更为一时之选。第五团在团领导的带领下,冒着炮火来到前沿阵地的地堡坑道,用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为志愿军官兵带去温暖与欢笑。

  慰问活动受到志愿军官兵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他们将缴获的战利品和自制的用具、纪念品赠送给慰问团,并致信表达自己的诚挚谢意。其中,展馆陈列的两封信格外引人注目。

志愿军官兵写给慰问团的信件。

  第一封信,是志愿军第46军第133师397团团长唐元亨和战友写给慰问团的。他们在信中写道:“在一个多月以前,在报纸上和广播电台上得悉你们赴朝的消息,我们全体同志都是天天在盼望你们的来临。而今天真正到了我们部队……全国闻名的爱国艺人常香玉也来到了我们部队。她的名字、她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早就深刻地印在我们全体指战员的心坎上……”

  第二封信,来自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战士吕志一。信里有一段专门提到慰问团演员小清:“你代表着祖国千千万万的儿童,口口声声把志愿军叔叔叫,小清同志,请你放心,请你将我们的决心带回祖国!我们绝不能让祖国的儿童,也像朝鲜的儿童一样,将防空洞当课堂,我们有信心战斗到胜利……让你们安心的(地)念书,愉快的(地)歌唱……”

  这两封信谈及的就是第五团副团长常香玉和她带领的豫剧队。1951年,著名豫剧艺术家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在全国各大城市募捐义演170余场,将所得收入15.2亿余元(旧币)用于为志愿军购买1架战斗机,该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担任第五团副团长后,常香玉挑选了19名剧社学员加入慰问团豫剧队。其中,范玉清、刘凤琴、谷玉君、李玉春还都戴着红领巾,不过十二三岁的年纪。信中的小清,即范玉清。志愿军官兵见到这些小朋友跨越山海,来到炮火连天的前线,感动异常。当时,范玉清和刘凤琴的演出曲目中有一首叫《志愿军叔叔打胜仗》,每当她们唱到“志愿军叔叔们打胜仗,我们慰问到前方,千山万水虽然远,祖国的人民心意长……”会场便会掌声雷动,很多人流下激动的泪水。

  豫剧队的演出基本与战火相伴,演员们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一次,豫剧队正在一个战地医院演出,敌机突然来袭,投下多枚炮弹。尽管有防空坑道可以躲避,但年仅17岁的演员赵玉环在这次空袭中不幸遇难,用最宝贵的生命书写了对祖国最炽热的爱。据统计,豫剧队在朝鲜慰问的5个月时间里共演出180余场,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官兵的斗志。

  戏曲是第五团的重要表演形式。除豫剧队外,副团长杨公愚带领的易俗社秦腔队也广受欢迎。1951年,为支援前线作战,民盟西北总支部提议举办“西安民主人士·文艺干部捐献武器联合义演”,时任西安易俗社社长的杨公愚主动要求参加,麾下易俗社一众名角也纷纷登台。1953年3月下旬,杨公愚参与第五团筹备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易俗社肖若兰、孟遏云、杨天易、尹良俗等名角踊跃报名。最后,杨公愚选调易俗社骨干45人入朝慰问,占到慰问团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

  在第五团中,除秦腔队、豫剧队和歌舞队外,还有一支极具特色的演出小分队——木偶队。全队由袁克勤、董孝义、李俊义、瞿廷富等17人组成,演出内容包括传统剧目《长坂坡》《打镇台》和现代戏《扁担枪》等。因表演形式喜闻乐见,深受广大官兵喜爱。

  尽管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环境十分艰苦,但志愿军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难得的战斗间隙,他们一面积极学习军政知识、钻研战术技能,一面想方设法丰富文化生活。当得知祖国亲人十分关心他们的战斗和生活情况后,志愿军官兵便用书信、绘画、墙报等不同方式来报告战斗成果、展现战余生活。

  参加马良山防御作战的战士徐天恩在给慰问团的信中,讲述了自己在1953年4月18日的战斗中,用一排子弹歼灭5名敌人,并在右手负伤的情况下,接连投出50余枚手榴弹,打退敌4次冲锋的经历。在志愿军某部赠予慰问团的“战地之家”宣传画上,作者展示了其引以为傲的“地下长城”(坑道)。这里不仅是一个坚固的军事工程:有指挥室、训练场、卫生队、储存间;这里也是一个温暖的战士之家,有图文并茂的墙报,还有心仪的图书可选,图书角的标牌虽有些模糊,但那行小字仍能辨认——“新华书店”。无独有偶,在另一封写给祖国人民的信中,也提到了志愿军的战余生活:部队组织晚会,战士们“有吹口琴的,吹笛子的,拉胡琴的,打锣打鼓的,唱小调的,唱各地方的戏曲的,说快板的,说相声的……”大家还将亲手制作的乐器当作礼物赠给慰问团。志愿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一步激发了第五团全体人员为部队带来更丰富、更优秀演出节目的决心。

  1953年4月1日至8月24日,第五团在朝鲜共演出651场,行程上万里,走遍了志愿军的阵地战位,观众达36.65万人次。当所有慰问演出结束即将返回祖国西北的时候,慰问团的行囊里多了一面这样的旗帜——上款题:献给祖国文化艺术慰问团;下款落: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三分部司令部政治部;正文是:胜利的鼓舞者。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战场上的喊杀声早已远去,但悬挂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正中的这面“胜利的鼓舞者”锦旗,仍然在向人们默默讲述着这段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

志愿军官兵赠送给慰问团的自制坦克模型。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至中亚图定班列首发

  • 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庆祝成立40周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