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三伏探哨丨探访海军航空兵某部值班机组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三伏探哨丨探访海军航空兵某部值班机组

来源:中国军网2024-08-21 10:08

  ■傅琳 周宇 解放军报记者 王德赛

战机空中巡逻。虞程钧摄

  “轰——”伴随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战机呼啸升空,记者被巨大的惯性压在座椅靠背上,强烈的失重感带来一阵晕眩。

  这是海军航空兵某部值班机组执行的一次例行巡逻任务。

  为啥要组织战机常态化巡逻?面对记者的提问,机长刘大伟解释道,虽然海上有水面舰艇常年巡弋,陆地有地面雷达织就的侦察网络,但广阔的海空域难免存在侦察盲区,对一些“不速之客”的一举一动,需要我战机前出进行抵近侦察、跟踪监视,做好警戒巡逻。用刘大伟的话来说,巡逻战机是“长空之哨”,机组成员的使命任务,就是为祖国海空站岗放哨。

  到达目标空域,窗外海天一色,蔚蓝的海面波光粼粼。驾驶舱内,刘大伟和副驾驶张军一边操纵战机保持姿态,一边关注气象雷达数据。领航员、空中机械师等战位人员,各自展开一系列操作。

  走进任务舱,雷达工作时发出的“嘀嘀”声有节奏地起伏着,各战位空勤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屏幕,手指在操作滚轮上不停滑动,生怕错过任何异常信号。

  海上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战机前方出现一片浓云。就在记者以为他们会绕开云团的时候,通报传来:“云中有间隙,可穿行。”

  接到气象通报,刘大伟根据云层属性综合研判,迅速作出“机动入云”的决定。指令下达,只见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展开操作:任务舱官兵继续密切关注气象雷达数据,及时通报云量变化和云层运动情况;领航员根据云层分布和任务空域情况,重新规划航线;空中机械师重点关注发动机温度、机身温度等关键参数;刘大伟则与张军协同稳定飞行姿态,根据新航线进行机动。

  爬升、入云……四周白茫茫一片,视线顿时受阻。经过一阵颠簸,战机安全通过积云空域。

  记者注意到,就在大家松了一口气的时候,领航员郝子鸣却没有丝毫放松。从决定“机动入云”开始,他的手指就一直在控制面板上快速翻飞,各种按键在他的操作下仿佛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很快,一个个清晰的点位经过飞速运算生成在面板上,一道新航线就这样重新勾勒出来。

  “平时苦练精飞,面对复杂情况才能从容应对。”刘大伟说,训练大纲要求部队每年安排一定量的复杂气象条件飞行训练,而驻地复杂多变的气象环境,为官兵开展训练提供了天然的练兵条件。

  张军一边警惕地关注海空情况,一边告诉记者:“日常训练中,一旦遇到敌情,就要立即由训转战。官兵在任务倒逼、对手倒逼的考验中经受磨砺,练就了‘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打仗本领。”

  常年海空巡逻,让张军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与机长王双东搭档执行的一次任务。那天,在飞往目标空域途中,机组突然接到指挥员通报,目标空域有不明军机编队活动。

  他们立即操纵战机抵近任务空域,雷达屏幕上很快出现了对手的身影。在沿着预定航线飞行过程中,对手也发现了我方战机。

  “本以为对手会保持距离或加速离开,没想到却径直朝我们飞来。”张军回忆,那是他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心里非常紧张。

  “关键时刻,机长始终保持沉着冷静。”张军说,发现对手做出危险动作后,王双东凭借丰富经验快速分析对手意图,果断下令:“按照预案处置,做好取证记录。保持航线不变!”

  最终,在双方相距数十公里时,对手调头离开。

  “起飞就是战斗,升空就要迎敌!”张军说,这次任务经历,让他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从那以后,张军给自己定下目标,每次起飞都要把任务完成好、把本事练到位。如今,他已执行过近百次战备巡逻、紧急拉动任务,飞行技术越练越精,处置应对愈加果敢。

  “对执行海空巡逻任务的官兵来说,使命无界。这个‘无界’,既指祖国需要我们巡逻到哪里,我们就一往无前飞向哪里;也可以理解为面对使命任务,官兵的牺牲奉献没有边界,为了守卫祖国海空安全,我们敢于牺牲一切!”张军告诉记者,常年执行海空巡逻任务,“时刻准备打仗”的血性胆气早已刻进官兵骨髓里。

  时近正午,置身高空,刚登机时的闷热被寒意取代。强烈的阳光直射在飞行员脸上,照得有些睁不开眼。刘大伟告诉记者,任务官兵几乎每天都要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晒上几个小时。

  一路巡逻,风平浪静。战机上的午餐简单快捷,官兵几分钟就填饱了肚子。张军坦言,这样的简单,恰是祖国海空无恙的证明,这也是任务官兵最大的心愿。这些年,官兵坚守“长空之哨”,航迹遍布整片任务海空,经常还会执行“特殊”任务——遇到渔民落水就凌空投放救生装具,遇到岛礁人员突发疾病就帮助转送后方医院……

  聆听任务官兵的故事,记者深刻感受到,“长空之哨”就像一座流动的钢铁长城,忠诚守卫着祖国的海空安全,守护着人民的幸福安宁。

  临近返航,记者将目光移向舷窗外。凌空俯瞰,海面上,来往穿梭的船只犁出一道道洁白的尾流,美如画卷。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