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涉核问题上加紧勾连,美日强化"延伸威慑"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视点 > 正文

在涉核问题上加紧勾连,美日强化"延伸威慑"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08-15 10:11

在涉核问题上加紧勾连,加剧核扩散与核冲突风险——

美日强化“延伸威慑”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赵学林 宋岳

  近日,美日两国在东京举行外长防长“2+2”会谈的同时,首次召开“延伸威慑”部长级会议,双方确认共享美国“核保护伞”的重要性。美日在涉核问题上加紧勾连,将刺激地区紧张局势,加剧核扩散与核冲突风险,危及地区和平稳定。

  “延伸威慑”是美国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赖以维系全球同盟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2010年以来,美日多次就“延伸威慑”进行事务级别磋商。今年4月,两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称,双方将继续强化“延伸威慑”态势,并呼吁双方外长和防长适时就“延伸威慑”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此背景下,两国在现有外交防务“2+2”磋商机制以外,首次建立独立的部长级框架,显著提升了双方“延伸威慑”对话层级,映射出两国大幅加强军事联盟,特别是在涉核武器问题上加紧勾连的企图。

  值得注意的是,美日计划年内完成起草首份关于“延伸威慑”的联合文件,将明确纳入美国承诺利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力量,为日本提供安全保障的条款。美日欲实质性提升核武器在两国集体安全政策中地位和作用的图谋暴露无遗。

  事实上,作为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武器打击的国家,日本长期以核爆受害国自居。但极为讽刺的是,日本一边高调宣扬推动核裁军进程,扬言要倡导建立无核武器世界,一边却不断增强对美国的“核依赖”,非但不要求美国核裁军,反而倚仗美国的“核保护伞”,公开反对美国放弃基于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宣示政策,同时不断强化“延伸威慑”。2022年,日本右翼甚至妄图利用俄乌冲突,公然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延续至今的“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鼓噪效仿北约,寻求与美国开展“核共享”,谋求所谓的“核遏制力”。

  不容忽视的是,日本目前保有大量核材料,距离跨过核门槛并不遥远。面对日本国内一些别有用心势力在核武器问题上执意开历史倒车,国际社会必须对日本涉核消极动向保持高度警惕。

  拥有世界最大、最先进核武库的美国,已成为当前世界最大的核威胁来源。为维持其全球军事霸权,美国顽固坚持冷战思维、零和理念,持续加速升级自身“三位一体”核力量,在军控领域大肆“毁约退群”,还将核武器作为推进地缘政治目标的工具,主动进行核扩散。从与英澳宣布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并开展核潜艇合作,到向日韩提供所谓“延伸威慑”,再到加快升级欧洲核武库,美国一直加紧推进全球核力量部署,在世界范围内谋求核威慑优势。美方在涉核问题上的种种恶劣行径,不仅挑动阵营对抗、加剧紧张局势,同时严重削弱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与防止核战争、避免核军备竞赛的国际期待背道而驰。

  作为冷战产物与阵营对抗的工具,“延伸威慑”早已不合时宜,理应随着冷战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奉劝美日摒弃冷战思维,停止破坏国际核裁军与核不扩散体系,以实际行动促进战略稳定,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日方也应反躬自省战略安全政策,切实端正态度,认真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的无核武器国家义务,严格遵守“无核三原则”的承诺,不以任何形式参与核扩散。

  (作者单位: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辽宁葫芦岛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预告片来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