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第77集团军某旅提高新任教练员组训能力——
探索“以优带新”人才培养路子
■王 杰 解放军报记者 李攀奇
前段时间,记者前往第77集团军某旅采访,正逢基层营连组织基础课目考核。考核中,某连下士教练员杨勇负责组训的班排,整体成绩再次提升。
年轻训练尖子的带兵成效越来越明显,这让该连何连长很是欣慰。他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随着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深化,基层涌现出一批专业能手和训练尖子,许多年轻战士在比武竞赛和考核评比中摘金夺银,经常刷新各项纪录。为盘活训练资源,促进年轻教练员成长胜任,旅党委研究决定,探索“以优带新”的人才培养路子,遴选一批优秀的训练尖子走上教练员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酵母作用。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杨勇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杨勇入伍时间不长,但凭借自身努力,连续两年在各项训练考核中表现优异,成功跻身教练员行列。初为教练员,他丝毫不敢懈怠,教学组训尽心尽力,可所在班排成绩始终不理想。
“考核成绩一出,我和战友都感到有些受挫。”那段时间,杨勇内心十分焦虑。
了解情况后,何连长经常在训练场仔细观察。他发现,杨勇并非教学组织不认真,而是组训时方式方法不够灵活有效,没有考虑战友个体素质差异,针对性不强。
“自己擅长的训练方法并不一定适合其他人,要因材施教,善于引导……”何连长找到杨勇,耐心指出问题所在。
从那以后,杨勇平时深入了解战友,根据每个人的训练特点和短板弱项,一人一策制订训练计划,科学安排训练时间。一段时间后,他带教的班排整体成绩明显提升。
调研发现,一些年轻教练员往往会存在类似问题。比如,中士小丁受限于经验和技巧,虽然自己明白,但授课时表达不清楚,战士听得云里雾里;下士小甘性格比较急躁,有时缺乏耐心,容易和战友起口角争执;上等兵小李示范某课目动作时不够详细规范,遭到战友质疑,等等。
“个人能力素质突出,并不代表组训能力也强。”何连长将这些问题反馈后,引起旅领导重视。
经过分析研究,旅队决定采取集中帮教、课前培训、综合考评等方式,帮助新任教练员提高组训施训能力。年轻教练员组训经验不足,他们按照岗位专业展开结对互助,安排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与新手结对子,手把手帮带提升教学基本功;按照教学前有审核、教学中有监督、教学后有考评的思路,对年轻教练员组训能力进行考评。此外,他们还在光荣榜上新开设“组训能手”评比栏,表扬先进、树立标杆,浓厚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随着“以优带新”的人才培养路子逐步推开,该旅训练尖子酵母作用愈发凸显。某连二级上士巴文静曾在旅掩体构筑比武中获得好成绩,但组训施训能力差些火候,获得过优秀“四会”教练员的谭泽亚主动和他结成对子,传授经验技巧。在最近一次考核中,巴文静负责组训的班排一半以上战士获得优秀。受他启发,谭泽亚也对组训方法有了新的思考,准备进一步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