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如何在三伏天科学安全地组织训练?快来看看这些注意事项
首页> 军事频道> 军营文化 > 正文

如何在三伏天科学安全地组织训练?快来看看这些注意事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08-14 11:26

“夏练三伏”的健康话题

  ■李 仙 解放军报记者 孙兴维

姜 晨 绘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对部队官兵来说,炎炎夏日正是大练体能的好时节。三伏天训练,既能锤炼官兵适应复杂环境的战斗本领,又能砥砺不畏艰苦的战斗意志。但是如果官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训练时,缺乏科学组训和有力保障,可能会增加中暑、热射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如何在三伏天科学安全地组织训练?东部战区陆军某旅军医刘健结合保障经验,总结了体能训练前、中、后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对战友们有所帮助。

  一

  【军医日记】7月下旬,热浪翻滚,白天的气温高达38℃。下午5点,我来到训练场,准备保障战友们进行训练。队伍集合时,我发现了战士小饶的身影。小饶前天因感冒发烧来医疗室就诊,经评估近几天不适合参训。看到他出现在训练队伍中,我立即上前询问情况。原来,小饶用药2天后,发烧症状有所缓解,便申请恢复训练。得知缘由,我立即叫停了小饶的训练,并对其进行防中暑知识教育。经过劝导,小饶认识到了带伤、带病训练会有伤病加重、引发新伤的隐患,并保证身体痊愈后再参加训练。

  【军医支招】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训练,可能会出现身体脱水、中暑等情况。尤其是伤病未愈或耐热能力较弱的战友,在高温环境下训练更容易发生中暑。因此,建议战友们训练前注意以下3点,避免中暑等疾病发生。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三伏天期间,10:00~16:00是全天温、湿度较高的时间段。建议体能训练时间尽量安排在清晨和16:00以后,尽量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长时间、大强度训练。

  细致把握人员状态。训练前身体不舒服、服用过某些药物(如退烧药、抗生素等)、超重或肥胖、缺乏锻炼、有热相关疾病的病史(中暑或热射病)等,都是可能引发热射病的危险因素。因此,组训人员在训练前要掌握参训人员的身体状况,重点关注刚入伍新兵、休假归队人员、严重腹泻、睡眠不足和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的人员。若官兵训练前出现身体不适,军医应及时评估其健康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能否参加训练。热适应能力较弱的战友,可针对性开展2周左右的热习服训练,以提高耐热能力。

  充分完善训练保障。训练前应确保卫生人员及救护车辆在现场保障,并准备好降温物品(如冰袋、冰帽、折叠水桶)、监测设备(如温湿度计、耳温枪、血氧仪)和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人丹、清凉油、口服补液盐)等。

  二

  【军医日记】最近,旅里组织预提指挥军士集训。为了保障集训队员训练安全,每次训练我们都会伴随医疗保障。第一天训练过半,战友们的衣物就已被汗水浸湿。训练间隙,我们组织大家补水补盐。

  “今天的水怎么有股咸味儿?”战士小吴刚喝下去一口,便发出疑问。

  “我们在水中按比例加入了补液盐散。”听到大家的疑问,我立即上前解释,“剧烈运动后身体大量出汗,在丢失水分的同时,也丢失了盐分。如果只补充水分,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四肢抽搐的情况。因此,训练中要适当补充盐分。训练中喝些淡盐水,身体会更舒服更有劲!”听完我的话,大家都将淡盐水装满了自己的水壶。

  【军医支招】官兵在三伏天训练时,高温环境和剧烈运动会让体温快速升高,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和排汗,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和大汗淋漓。此时,组训者和保障人员要注意以下事项,以保证体能训练的效果与安全。

  关注参训者的训练状态。如果发生轻度中暑后,得不到及时降温和盐分补充,病情会加重,严重的甚至会发生热射病。因此,训练过程中,组训者要关注参训人员有无步态不稳、动作变形、恶心呕吐、面色潮红或苍白等异常表现。一旦存在这些异常表现,应及时提醒相关人员停止训练,并安排卫勤保障人员对其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护措施。

  及时补水补盐。电解质紊乱是发生中暑、热射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建议战友们在训练过程中,每半小时补水补盐1次。常用的补水补盐方法包括:“榨菜+矿泉水”、口服补液盐、电解质饮料等。

  做好训练间隙降温。训练过程中及时进行降温处理,可有效防范中暑。参训人员在训练间隙,可通过冷水喷雾、戴冰帽和冷颈圈、湿毛巾擦拭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如果出现中暑症状,可将患者抬至阴凉处,及时脱去衣物,使用15℃左右的流动水浸泡头部以下部位,帮助患者降低体表温度。

  三

  【军医日记】大暑过后,气温持续升高,无处不在的热浪就像一团火球在头顶上空翻滚。虽然训练结束已是傍晚时分,但户外温度仍超过30℃。当我回到排房时,看到战士小陈打开手中的冷饮猛喝,便立即上前制止。

  “刘军医,为啥不能喝冷饮?”小陈十分不解。

  “高温天气训练后,如果摄入大量冷饮,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害!”我告诉小陈,训练后可先休息一会儿,待体温和心率恢复正常后,再小口慢饮温水。

  【军医支招】官兵训练结束后,身体代谢活动旺盛,体内余热尚未完全排出,皮肤与肠胃等处的血管仍处于扩张状态。如果训练结束后立即接触冷水、冷风或过快摄入冷饮,会引起皮肤、肠胃等部位的血管骤然收缩,不仅影响身体正常散热,还可能导致抵抗力下降,并增加患病风险。建议战友们夏季训练后做好以下几点,有助于身体功能迅速恢复。

  保持身体洁净。官兵进行高强度训练时,汗水可能会浸湿衣服,并使其粘于皮肤表面。建议战友们训练结束后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或用毛巾擦干身体,保持身体干燥清洁,避免诱发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此外,训练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放松训练,以消除身体疲劳,降低训练伤的发生率。

  避免接触强冷刺激。官兵训练后身体大量出汗,血液循环速度加快,毛细血管扩张,如果此时过度贪凉,如冲凉水澡、直接进入空调房间等,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体温调节,引发感冒、腹泻、关节炎等疾病。有的战友训练后会通过喝冷饮的方式解渴,这样会使胃肠道温度突然下降,毛细血管急剧收缩,可能会引发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战友们训练结束后不要马上洗澡或吹空调,可先用毛巾将身体擦干,待心率和呼吸恢复正常、出汗基本停止后,再用温水洗澡,水温以35℃~37℃为宜。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体能训练结束后应尽可能安排军医或卫生员,对参训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评估,以及时发现训练伤隐患,并给予相应的处理。饮食方面应注意荤素搭配。荤菜以鱼虾、瘦肉等高蛋白低脂肪肉类为主;素菜以黄瓜、冬瓜、青菜等祛暑健脾的蔬菜为主;汤品可选择绿豆汤、银耳汤、紫菜蛋花汤、冬瓜汤等,可以起到防暑降温及补充电解质的作用。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

  • 贵州从江:侗寨禾晾“晒秋”引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2024-10-24 09: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2024-10-24 09:17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4-10-24 09:11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2024-10-24 09:10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2024-10-24 09:08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益,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2024-10-24 09:05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2024-10-23 09:3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3 09:35
银线飞架,纵横神州。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4-10-23 09:29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2024-10-23 09: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2024-10-23 09:1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10-22 11:06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024-10-21 09:55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2024-10-21 09:54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2024-10-21 09:52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2024-10-21 09: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