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论军旅诗歌的“铁质精神”
首页> 军事频道> 军营文化 > 正文

论军旅诗歌的“铁质精神”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08-14 11:05

  ■峭 岩

  军旅诗词,从古代边塞诗到今天的新诗,经历两千多年的坚守和耕耘,传承不息,成为中国诗词的一支劲旅,并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官兵的青睐。究其缘由,在于军旅诗词中有“铁质精神”的支撑。

  对于军旅诗词“铁质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在文学史中看到其延续的脉络和风采面貌。分别回顾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发端:《诗经》中的名篇《秦风·无衣》等诗歌,可以看作是先秦时代的“军队进行曲”和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战地军歌”;楚辞中“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等诗句,张扬着军人奔赴战场、奋勇杀敌的豪迈气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威严整肃的军阵、视死忽如归的凛然大义、昂扬进取的时代气象、国家安危之中的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无不被写进诗歌,留下众多佳作名篇,闪耀在中国文学历史的天空,滋养着后人的精神与情感。

  及至近现代民族危亡之际,新诗传入中国后,流派与风格多样。当时在各类新诗风格与流派中,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革命精神的诗篇,在承续古典军旅诗词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契合着时代的呼唤。可以说,中华大地上的诗歌,从古代军旅诗词到当今的军旅题材新诗,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笔者认为,昂扬铿锵的韵律格调和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便是蕴含在这些诗歌中的“铁质精神”。

  进入新时代以来,军旅诗歌如何站位?如何继承传统,冲破旧有的程式,书写崭新的军营生活?诗人们在探索中做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在军旅诗人群体中,以刘笑伟、彭流萍、艾蒄、王方方、董庆月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青年诗人的崛起,彰显了军旅诗歌的新风貌、新看点。他们各具特色的诗章《岁月青铜》《血色湘江》《亮光歌舞团》《迷彩交响》《士兵的二十四小时》等,是当下军旅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收获。这些作品聚焦强军征程上的伟大实践,讴歌时代、赞颂崇高精神,抒发表达了军人对祖国的忠诚和投身强军事业的牺牲奉献,显示出崇高而铁骨铮铮、饱含情感热度的诗歌气象。

  诗歌是抵达心灵、抒发真情的载体。当今优秀的军旅诗人在明确诗与时代、诗与作者的关系之后,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找到了军旅诗歌的关键所在。他们投身军旅报效国家而又钟情于诗歌,不仅把握了题材的特殊性,又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语言。那些军旅诗歌是铁血的、鲜亮的、奇绝的,又是亲和有力的,其中饱含着诗歌的“铁质精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新诗曾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表现主要有:拓展了题材的范围,参与到时代变革的大潮。当然,也曾有轻浅、低俗的声音等对军旅诗歌产生冲击。但是军旅诗歌经受住了考验,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格调。

  当今时代,诗人何为?在笔者看来,诗人只有眼光更加高拔,胸怀更加宽广,笔触更加深入,才能跟上时代飞速发展的节奏。无论身居何方,从事什么职业,在岗或退休,都应站在诗歌的阵地,给时代以回应,扎根脚下的泥土,向美而歌。诗人在创作中,应当对时代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怀有饱满充盈的激情,充分运用诗歌审美元素,使军旅诗歌的铁质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

  我曾说:“挑灯看剑,日里三顾。”写好诗歌是对自己的忠告和警示。军旅诗歌是诗歌中的特殊类型。它虽然有宏大、坚挺、浪漫等品质,但“铁质精神”永远是不可或缺的。即便是写爱情,也容不得轻佻,仍需要有大胸怀和大格局。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正视这样的现实:当前,军事领域由于科技的进步,已进入到新的阶段。这对军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军旅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生活面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继续高扬军旅诗词的雄健之风、“铁质精神”,采取何种创作方法、如何延续军旅诗词的经典格调……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实现当下军旅诗词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埃兹拉·庞德说:“没有一首好诗是用二十年前的方式写成的。”因此,主动求新,成了诗歌在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时获得新的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滚一身泥巴,才有资格说“汗水是甜的”。新时代军旅诗歌要实现有所创新,要求诗人要努力做“生活的蚯蚓”,用心打磨诗歌的要件,放飞思想、体察当下,从旧的程式里走出来,探寻新鲜、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从而完成诗人的使命。

  军旅诗歌是中华优秀诗词宏大躯体上的组成部分,其结构中的每一粒分子都是金色的、带声响的,不允许含污纳垢,只可慷慨而歌。顺应时代写出铿锵有声的作品,为强军征程贡献更多有“铁质精神”的作品,应当是当下每一位军旅诗人的职责使命。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辽宁葫芦岛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预告片来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