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夜探东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停机坪哨位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夜探东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停机坪哨位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08-13 11:09

铁翼之下:我持钢枪护战鹰

——夜探东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停机坪哨位

  ■张 麒 许一帆 解放军报记者 胡云艳

  三伏月夜,星光闪烁,海波轻柔。夜色笼罩下,一架架战鹰的轮廓若隐若现。

  虽已入夜,置身高温高湿的环境,记者依然能感受到脚下蒸腾的热浪。东部战区空军某场站警卫连干部廖远飞巡查完停机坪出入口最后一个哨位,带着记者走进机场。

哨兵在停机坪警戒执勤。 赵致远摄

  “‘三库一坪’是空军航空兵部队的安全重点及要害部位,也是警戒防卫的重要点位。”廖远飞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站住,口令!”随着洪亮的口令声响过,一道亮光迅速射向记者,两名哨兵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廖远飞立即对答,口令正确后哨兵才放行。

  看着微光笼罩下的两名哨兵,记者感到有些疑惑:战机旁为啥会有岗哨?

  “机场哨兵可不只是简单的站岗执勤。”带班班长付少伟一边检查飞机,一边向记者介绍,“蒙布遮盖是否到位、机轮铅封是否完好、进气口堵盖是否严实、放电刷有无损坏……我们哨兵都要仔细检查,把情况掌握得清清楚楚。”

  廖远飞告诉记者,付少伟已在哨位上守护战鹰11年。如果说钢枪是哨兵的“第二生命”,那么战鹰就是他们的“第一战友”。

  检查完飞机,付少伟脸上已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作为一名老兵,付少伟对执勤环境了如指掌:进入三伏,地面经过一天暴晒,积累的热量夜间达到最高峰,站哨时衣服很快就湿透。有飞行任务时,巨大的噪音、带航油味的尾气、发动机的热浪更是一种考验;到了冬天,呼啸的狂风毫无遮挡,仿佛能刺破棉衣带走热量,不少战友入冬后就会长冻疮,又疼又痒。

  记者一看手表,已是凌晨1点多,四周万籁俱静。廖远飞告诉记者,对警卫哨兵来说,越是夜深人静,越需要提高警惕。

  “我们要对周围的任何风吹草动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关注各种异常情况。长期站岗执勤,不少官兵练就了一双‘鹰眼’。”廖远飞指着正在执勤的上等兵袁子杨说,一次巡逻警戒中,袁子杨及时发现可疑目标,成功处置了一起特情。

  化险为夷,因有常备。交谈中记者得知,该场站着眼部队战斗力建设需求,常态开设“鹰盾讲堂”“新老兵对话会”等活动,确保官兵人人知悉战备形势、牢记岗位职责、掌握处置程序;紧贴实案实景开展训练、全程不设脚本常态拉动,提高哨兵处突能力和对抗技巧。

  凌晨2点,换岗时间到了,新兵吴展鸿紧跟带班班长走上哨位。吴展鸿是“二次入伍”的新兵,这是他下连后第一次夜间站岗执勤。上哨没一会儿,源源不断的汗珠就在他脸上汇聚成线,从下巴处缓缓滴落。

  “场站警卫兵执勤点位多、处突强度大,不仅要求我们练就过硬的执勤能力,还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刚下哨的袁子杨告诉记者,“每次站岗执勤,我们都要认真巡查执勤区域内的每一个角落,切实发挥好机场安全管控的‘神经末梢’作用,确保战训任务万无一失。”

  凌晨3点多,记者乘车返回营区。道路两旁,灯光点点。

  指着越来越近的“深夜食堂”,廖远飞告诉记者:“之前,深夜站哨的官兵饿了,大多只能吃统一配发的方便面、火腿肠等。这几年,我们将闲置房间打造成‘深夜食堂’,根据官兵需要制作营养夜餐,确保官兵吃出健康、吃出战斗力。”

  牛奶、蛋挞、包子、烧麦、消暑饮品……看着保温箱内丰富的食品,廖远飞感慨地说:“后勤保障条件大大改善,大家拼搏奋斗的劲头更足了。”

  近年来,该连官兵聚焦新型作战保障模式,积极投身异地驻训保障等大项任务,在贴近实战的环境中验证相关预案可行性和作战成效。针对演训任务暴露出的短板弱项,他们拓展一线特情处置训练内容,从应急出动到围歼捕敌,从机场警戒到布控取证,在专攻精练中不断提升胜战本领。

  廖远飞告诉记者,警卫连的战士,永远只有战斗和准备战斗两种状态。这几年,部队驻防条件大为改善,“艰苦奋斗”也有了新的丰富内涵。多年来,一代代“守望者”心无旁骛苦练战斗本领,守护战鹰的忠诚永不褪色、永不变质。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地平线,远处的战鹰沐浴在一片金色中,威武列阵、蓄势待飞……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