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荷兰海军装备建设提速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荷兰海军装备建设提速

来源:中国国防报2024-07-17 15:40

  荷兰海军七省级护卫舰。

  据外媒报道,近日,荷兰海军宣布将为2艘多功能支援舰配备美制“标准”-2防空导弹,以增强舰队防空能力。报道称,当前荷兰海军正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升级,以在20年内打造一支可进行高烈度战争的全新舰队。

  目前,荷兰海军面临现役装备老旧过时问题,亟须更新换代。海象级潜艇服役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超30年。2艘卡雷尔·多尔曼级护卫舰和1艘鹿特丹级登陆舰也已超期服役。2002年开始陆续列装的4艘七省级护卫舰,被曝存在技术问题,作战能力大打折扣。同时,荷兰陆军和空军也面临类似情况。

  在此背景下,荷兰政府重新重视国防建设,开始加大经费投入,计划对现役武器装备进行更新。2022年,荷兰政府发布《2022年国防白皮书:更强大的荷兰,更安全的欧洲》,期望提高军队整体作战能力及后勤保障水平。白皮书表示,荷兰政府每年将额外支出50亿欧元(约合54亿美元)用于国防建设,到2025年达到北约要求的国防开支占GDP2%的标准。新增经费主要投向海军和空军。

  按计划,荷兰海军将投入105至130亿欧元,用于新型舰艇采购项目,包括从法国采购4艘常规潜艇,与比利时合作开发4艘反潜护卫舰,建造2艘战斗支援舰、6艘两栖运输舰和2艘多功能支援舰,以及研制无人作战艇、运输舰、反水雷舰等。

  具体来看,潜艇方面,为更换老旧的海象级潜艇,荷兰海军在进行多年评估后,于今年3月选定法国海军集团为其建造4艘常规动力潜艇。新潜艇在梭鱼级潜艇基础上打造,排水量约4500吨,采用AIP动力系统,可携带“战斧”巡航导弹。前2艘在法国建造,预计10年内交付;后2艘由法国提供技术,在荷兰本土建造。

  反潜舰艇方面,荷兰和比利时正快速推进新一代反潜护卫舰项目,首舰预计2029年服役。该型护卫舰满载排水量6000吨,配备新型水上作战系统套件,含APAR-2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海上主宰”-400雷达,装备美制MK-46鱼雷及挪威“海军打击导弹”等武器,可搭载1架NH-90直升机。同时,为增强在危险海域的行动能力,荷兰海军正为该舰研发配套反潜无人艇。该无人艇排水量9.2吨,续航时间96小时,配备主动声呐,以扩大反潜搜索范围。

  后勤保障方面,荷兰海军新一代多功能支援舰首舰将在今年内交付。该舰满载排水量2.24万吨,主要用于为其他舰艇提供燃料、弹药和货物。新型两栖运输舰的首舰计划于2032年服役,全部6艘服役后将替换现役2艘大型登陆舰和4艘远洋巡逻艇。

  除采购新型舰艇外,荷兰海军还将持续对现役舰艇进行升级改造。

  当前,荷兰海军正在对其主力战舰——4艘七省级护卫舰进行升级,全面更新雷达及主要武器系统,为其配备SMART-L MM/N扩展远程L波段雷达,127毫米/64倍口径火炮,以及“海军打击导弹”和美制RIM-116“拉姆”防空导弹系统。为进一步提升该舰远程打击和反导能力,荷兰海军还决定为这些舰艇配备美制“战斧”-4巡航导弹。验证工作将于今年秋季在美国进行,预计装备“战斧”巡航导弹的第一艘七省级护卫舰在2027年重新服役。届时,荷兰海军将成为欧洲地区继英国之后,第二个引进“战斧”巡航导弹的国家。

  分析认为,荷兰海军的装备升级计划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在荷兰国防建设规划中,空军现代化建设占据重要地位,其多个采购项目将耗费大量资金,包括采购新型武装无人机、火箭炮系统和增购F-35战斗机等,势必会挤压海军的发展空间。荷兰海军预算能否支撑庞大的装备升级计划,仍有待观察。另一方面,荷兰海军现役装备大多已超期服役,新装备列装时间基本在2030年以后,漫长的空档期将产生新问题,届时新装备能否顺利交付,也是未知数。(穆昇)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