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海军某防救支队开展搜索打捞训练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海军某防救支队开展搜索打捞训练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07-09 09:36

大海捞“针”

——海军某防救支队开展搜索打捞训练见闻

  ■胡佳杰 解放军报记者 张东盼

  “一枚未爆‘鱼雷’失踪,立即搜索打捞。”前不久,某海域风急浪高。随着一声令下,海军某防救支队组织的搜索打捞训练拉开帷幕。

  船只抵达任务海区后,潜水部门迅速于船舷两侧吊放侧扫声呐,对目标展开搜索。海风越来越大,激起的海浪致使声呐产生剧烈抖动,加上杂波影响,侧扫声呐班班长苗荣增一时难以准确判定回波属性。此时的他依然沉着冷静,一边紧盯声呐显示屏甄别图像,一边仔细筛选各种信号以排除干扰。

  海浪导致出现大批量的回波点,考验着苗荣增的眼力与耐力。不一会儿,他额头上布满汗珠。“‘鱼雷’体积较小,声呐探测产生的回波本就难以被发现,加上陌生海域、复杂海况等因素影响,官兵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搜索打捞犹如大海捞‘针’,难度可想而知。”苗荣增说。

  说话间,一个波点闪过。经验丰富的苗荣增立即上报:“发现疑似‘鱼雷’。”

  收到情况报告后,船长果断命令官兵吊放图像声呐,进行同步跟踪定位。

  “遂行任务时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多练什么。”该支队领导说,此次训练中,他们瞄准应战急需、紧盯能力短板构设逼真作战环境,围绕侧扫声呐搜索、图像声呐定位、潜水员水下作业等展开专攻精练,旨在借助复杂海况检验装备性能,锤炼官兵水下快速搜救打捞本领。

  “潜水作业部署。”准确定位“鱼雷”位置后,船长迅速组织布设打捞作业场。闻令,两名潜水员快速穿戴装具,做好气密检查等工作后飞身跃入水中,下潜至一定深度后,两人按搜索队形前进。此时,涌流致使能见度降低,他们只能根据图像声呐引导、借助头盔潜水灯的微光展开作业。

  其间,目标受水流影响位置不断发生偏移,搜索难度进一步加大。经过一段时间搜索,一名潜水员率先找到“鱼雷”。两人经过简短的手语交流后,利用钢缆和锁扣对“鱼雷”进行捆绑。

  “捆绑完毕,可以起吊!”收到潜水员反馈后,船长下达起吊指令,操作员闻令迅速启动吊机。随着吊索上升,“鱼雷”缓缓浮出水面。

  “复杂的水下环境是最真实的考场。平时只有善于借助复杂环境精练招法,战时才能做到从容不迫、灵活应对。”该支队领导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还将围绕联合搜救、沉物打捞、援潜救生等科目,开展全过程训练,逐步构建立体化防险救生体系。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

  • 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莫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2024-10-24 09: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2024-10-24 09:17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4-10-24 09:11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2024-10-24 09:10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2024-10-24 09:08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益,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2024-10-24 09:05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2024-10-23 09:3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3 09:35
银线飞架,纵横神州。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4-10-23 09:29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2024-10-23 09: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2024-10-23 09:1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10-22 11:06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024-10-21 09:55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2024-10-21 09:54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2024-10-21 09:52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2024-10-21 09: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