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英雄的连队,英雄的兵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英雄的连队,英雄的兵

来源:中国军网2024-05-28 09:40

  ■中国军网记者 李先慧 张诗梦 通讯员 王光 郑夏云

  在“杨根思连”,每个官兵嘴边都挂着三句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是连队传承至今的连魂,来自志愿军首位特级英雄、他们的老连长——杨根思。

  74年前,在积雪与寒冰覆盖的长津湖畔,面对美军“王牌部队”陆战第1师,他喊出“三个不相信”,投入生命中最后一场战斗,抱起炸药包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英雄的宣言穿越历史长空,像永不停摆的时钟,在一代代“杨根思连”官兵耳畔长鸣。今日,他们阔步前行在新时代强军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地生风。

  “杨根思连”官兵在老连长雕像前喊响“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季鹏摄

  这里是离英雄最近的地方

  “‘杨根思连’的兵不好当。”

  上等兵郭孟祺深有体会。

  “这里会用最高标准要求每一件事,内务必须最好,拉歌必须最响,比赛必须拿第一。”

  上大学时他是学生会主席,入伍前刚刚考上研究生。来到部队,因为年龄偏大、体质偏弱,他常常感觉力不从心、到处碰壁。被子叠不好、床单捋不直,老挨班长批;手榴弹投掷,26米、27米、28米、29米,总是离30米及格线差一点;战术基础动作比武,同年兵一个个都赢了,他却落后对手两个身位惨败,没绷住眼圈一红。

  “干两年就回家接着上学吧!”夜深的时候,他一个人徘徊到连队的教育中心,在杨根思老连长的雕像前喃喃自语。当少年时“饮马瀚海,封狼居胥”的英雄梦想遭遇残酷现实,郭孟祺忍不住心灰意冷。

  郭孟祺 季鹏摄于2023年

  郭孟祺翻看着老连长的生平事迹:他有勇有谋,善长打仗,用“闩门杠”缴获第一支钢枪,苦练爆破技术成为“爆破大王”;他文化水平不高,但学得极认真,立志“要在文化上打一个翻身仗”;他个性强性子直,“讲话有时使人笑,有时使人跳”,但对待战友非常温暖,经常替人扛枪或背包。

  老连长的模样愈发清晰,鼓舞着、温暖着他。郭孟祺开始主动加练,训练越来越有劲头、工作越来越有自信。他说:“研究生的学历远远比不上‘杨根思连’的经历,这里充盈着从军报国的激情和梦想,是离英雄最近的地方。”

  精神的传承、连魂的灌注,是在每个不经意的瞬间完成的。对于全连战士来说,老连长并未远去。

  杨根思 资料图

  杨根思,是他们共同的名字——

  每天晚点名,先点“杨根思”,全连战士挺直脊背、高昂着头、憋足了劲:“到!”“到!”“到!”声波冲出胸膛、冲向夜空,仿佛要把树上的叶子震下来。

  杨根思,是他们并肩的战友——

  广场上矗立着老连长的雕像,宿舍里留着老连长的床位,笔记本上印着老连长的“三个不相信”宣言。每回训练成绩不理想、遇到过不去的坎,他们就去老连长雕像前唠唠;而当克服困难、载誉归来,也会第一时间跑去跟老连长汇报。

  杨根思,是他们一起守护的荣誉——

  “只能给老连长争光,不能给老连长抹黑”刻在每名官兵心里。训练场上突破极限,比武场上拼尽全力,集训队里勇当先锋,先后创造了单杠二练习340个、全连铁路装载固定18分钟等多项全旅纪录。

  这支英雄的连队,吸引着更多的新鲜血液。叶兴泰,和老连长一样是泰兴人。军旅梦、家国情仿佛故乡的水、土、空气,氤氲着他的人生底色,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去年,研究生刚毕业的他参军入伍来到“杨根思连”。

  在驻训地举行的入连仪式成为他深刻的记忆。阳光洒在连旗上,叶兴泰热血涌动,他向老连长郑重报告:“我是您家乡的子弟,也是您的兵,请您放心,我一定会秉持携笔从戎的初心,建功强军事业!”

  “杨根思连”在驻训地组织新兵下连仪式,前排右二为叶兴泰。季鹏摄

  天天想打仗 时刻为打仗

  这是班长付东旭最难忘的日子。

  2019年10月1日,22岁的他作为战旗方阵擎旗手,在《钢铁洪流进行曲》声中,高擎“杨根思连”战旗经过天安门前,光荣受阅。

  1950年10月1日,28岁的杨根思登上天安门旁的观礼台,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典。6天前,他作为华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战旗无声,历史回响。今日的安稳与和平,是无数像杨根思一样的英雄,用赫赫战功打下来的。

  “首战桃花山,便把英雄当;转战南北杀敌人,屡建功勋在战场。”朗朗上口的连歌唱出了杨根思的战斗经历,他打过不少漂亮仗:

  攻打泰安时连扔18颗手榴弹、在郭里集战斗中“三送拉雷”、在齐村战斗中勇炸碉堡……留下“我就不相信有炸不开的碉堡”“敌人敢来进犯,我就用炸药把他们消灭”“批准我牺牲,任务包完成”等硬汉发言,成为名扬华东的战斗英雄。

  老连长身上的胆气,跨越70多年,流淌在“杨根思连”每一名官兵的血液里。

  这是一支永远“不服输”的连队——

  擎旗手之外,步战车驾驶员是付东旭的另一重身份。

  为了在“杨根思杯”岗位练兵比武中赢得好名次,他跟“蝶形移位”课目较上了劲。本来觉得“胜券在握”的付东旭,一打听才知道,和旅里的顶尖水平还差着不少。只剩不到一周时间了,他脑子里只有:“加紧练,追上他!”

  三四十摄氏度的炎夏,步战车内温度逼近50摄氏度,握着发烫的方向盘,他在车里一练就是半天。在大转弯时练加速、用弹力带练脚掌发力,反复揣摩每一个油门深度、每一个转向角度、每一次档位变换,一秒一秒地死磕,“只有平时把米、秒、度追回来,战时才能制胜强敌。”付东旭说。最终,他一举夺得全旅第一。

  这是一支“天天想打仗、时刻为打仗”的连队——

  这群粗糙的硬汉,对待战备工作却心细如丝。

  每天晚上,他们都要查看单兵行动卡、整理战场急救包、测试防毒面具气密性,把作战靴头朝外摆放在床尾。

  考虑到战场环境下,断电、缺水、少粮各种情况都会发生,他们把大容量移动电源、野外自动取水器等都纳入战备物资。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平时准备越精细,打起仗来越有底。”

  “杨根思连”官兵从严从难开展实战化训练,提升官兵打赢能力。季鹏摄

  这是一支瞄准未来战场的连队——

  新型步枪下发后,排长米泰宇发现,瞄准镜反复拆装会影响射击精度,于是萌发了给它设计配套收纳箱的想法。画设计图、寻找材料……他天天琢磨、克服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历时一年多终于拿出了成品。

  “杨根思连”鼓励官兵为提升打赢能力想招法、蹚路子。面对装甲步兵连融入联合作战体系提出的新要求,他们成立战法训法研究小组,开展“克敌制胜三两招”群众性研战练战活动……围绕战场侦察、战斗编组、战术动作等,不断探索优化改进措施。

  英雄气概代代传承

  米泰宇是山东兖州人,每次踏上家乡的土地,他都会生出一些别样的情绪。

  1950年11月,杨根思和部队一起从这里出发,踏上去往朝鲜战场的征程。20多天后,他牺牲在长津湖畔的小高岭上。

  米泰宇每次来到兖州火车站,看着欢声笑语的人群,总会情不自禁想到:“是老连长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的平安归家。如果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也可以随时奔向战场。”

  铁路输送途中,杨根思(前排右一)与战友在车站休息时的合影。“杨根思连”供图

  “杨根思连”的官兵也是这么做的。

  2016年,连队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当地时间7月10日,一枚火箭弹突然击中正在执行难民营警戒任务的105号步战车,战士李磊、杨树朋壮烈牺牲。

  正在全连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冲突再次升级,联合国维和营地和难民营可能遭受袭击,“杨根思连”官兵依令在外围防线担负阻击任务。

  班长林思琦清楚记得,当时连长说,“是独生子的后退一步”,没有一个人动;“是党员的向前一步”,所有人齐刷刷地向前迈了出去。

  最终,8名骨干组成小组,在营区附近形成第一道防线。林思琦是其中之一,当年他才19岁,他说:“我是反坦克火箭筒手,经历过专业培训,这个时候必须要上。”

  这是林思琦生命里最漫长的几个小时。找到隐蔽位置,挖好掩体后,他不由自主想到了家里的父母:“万一‘光荣’了,他们怎么办?”组长说:“想想当年,我们老连长在朝鲜战场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我们现在代表的也是中国军人!”隔一会儿,又补了句:“你先打,打完就撤!”林思琦事后才明白,组长这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

  在长达6个小时的紧张对峙中,连队官兵严阵以待,有效慑止了武装分子的冒险行动,保卫了维和营地的安全。

  从抗美援朝战场到维和战场,从抗洪抢险到实兵演习,英雄气概始终在一代代“杨根思连”官兵身上传承。

  “人民利益高于天”是他们的誓言——

  在2021年河南抗洪抢险任务中,正在休假的指导员王玉恒乘飞机、转汽车,步行4个多小时找到连队;转移受困群众的冲锋舟遇险,老兵李亚召和战友咕咚一声翻身下船,在齐胸深的洪水里,用身体顶着冲锋舟往前走;扛沙袋固堤坝,大家较着劲,一人两袋往前冲;退伍老兵自愿赶到抗洪一线,和老连队的新战友并肩奋战……

  “杨根思连”官兵在河南执行抗洪抢险任务,左一为王玉恒。“杨根思连”供图

  “主力主攻我来当”是他们的誓言——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杨根思连”一向当尖刀、打主攻,见任务就上、见第一就争,锤炼出拖不垮、打不烂、压不弯的钢铁意志。参加战备拉动,他们喊着“三个不相信”,携枪带弹武装奔袭25公里,直插蓝军指挥所;参加实兵对抗演习,面对蓝军兵力突增、坦克部队火力压制等困境,他们顶住密集火力,成功从侧翼突破。

  “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是他们的誓言——

  “当年,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七十年的和平,今天,我们也愿意为了祖国的和平昌盛而贡献一切!”

  “爸爸没办法给你一个完整的童年,但是更希望给你一个和平的国、安宁的家。”

  “我时刻准备着成为像老连长那样的英雄。”

  这是“杨根思连”官兵写下的话。军人笔下,千言万语最终化作“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庄严承诺。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杨根思连”的官兵也是凡人儿女,但是穿上军装,就有了无畏和力量。他们向战而行,守着万家安宁,护着山河无恙。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巾帼共绘新时代

  •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外国嘉宾参访敦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