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传承英雄精神 忠诚担当使命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传承英雄精神 忠诚担当使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05-27 08:35

  静谧夜色中,一阵急促的警报声骤然响起。接到紧急出动命令,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官兵迅速响应,星夜出发。等待他们的,是一场动真格、硬碰硬的实战化演习任务。

  隐蔽机动、装载登船、组织航渡……刚抵达目标地域,数辆“敌”装甲车迎面而来。“杨根思连”迅速利用现有装备组织反击。最终,他们打出轻武器及火炮射击命中率全优的好成绩。

  “火炮打得像狙击枪一样准,不愧是‘杨根思连’!”演习结束,导调组纷纷竖起大拇指。

  “杨根思连”是一支拥有90多年历史的红军连队。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期间,时任连长杨根思带领官兵连续打退敌人8次疯狂进攻。战斗到只剩自己一人,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用肉体和鲜血守住了1071.1高地东南屏障的小高岭。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命名该连为“杨根思连”。

  硝烟散去,精神永存。进入新时代,“杨根思连”坚持用习近平强军思想建连育人,传承英雄精神、锤炼胜战本领,出色完成国际军事比赛、实兵演习、国际维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

  在“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激励下逐梦军营

  “杨根思这个满身是胆的英雄,为了祖国,为了救助朝鲜人民,握起了一包十斤重的炸药,拉响了导火索,向敌群冲去……”

  连史馆展板上,印刻着1950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战地通讯《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展板前,新兵们驻足凝视,学习先辈的英雄故事。

  杨根思,是新中国首位特级战斗英雄。当年,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杨根思喊出了震撼人心的英雄宣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如今,‘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早已深深铭刻在连队每名官兵的心里,成为连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大家在强军之路上勇往直前。”连队干部王玉恒介绍。

  “报告老连长,我是连队第6986名士兵。”2022年12月,“杨根思连”举行入连仪式,列兵肖荣基面向连旗郑重宣誓,“做新时代英雄传人,把一辈子都交给党!”

  “我这一辈子都交给党了”,这是杨根思在入党志愿书上特意加上的一句话,也道出了全连官兵的心里话。

  除了是“杨根思连”战士外,肖荣基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卫国戍边烈士肖思远的弟弟。

  “从杨根思老连长‘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到哥哥肖思远说的‘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深情告白,不同的年代、同样的情怀,让我真正理解了子弟兵的忠诚担当。”肖荣基说,“我也要刻苦训练、当个好兵,像老连长和哥哥那样,做一名把祖国母亲护在身后的人。”

  “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激励官兵挺起钢铁脊梁、直面一切挑战。

  上等兵郭孟祺,入伍前是一名在读研究生。由于比同年兵年龄大,加之连队繁重的训练任务、极高的标准要求,郭孟祺一度感到吃不消,训练的积极性不够。

  连队并没有对郭孟祺进行说教。在杨根思牺牲纪念日,全连官兵在杨根思雕像下庄严列队,逐一向老连长汇报工作。这场与老连长的时空对话,让郭孟祺在英雄精神感召下蜕变成长。

  “杨根思老连长说过,‘不怕困难九十九,只要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意志就不怕困难’。”郭孟祺说,“那天,站在英雄的方阵里,逐梦军营的种子在我心中萌发。”

  训练场上,郭孟祺奋起直追。两年过去,他的训练成绩不断提高,获得了“根思尖兵”称号。“拼搏的汗水是咸的,收获的进步是甜的。”郭孟祺自豪地说。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排长,蓝军有坦克!突击班全体‘阵亡’。”一场实兵对抗演练中,导调组临机设置,为守城蓝军增加重型装甲火力。进攻通道被死死遏住,“杨根思连”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兵力“损失”1/3。

  排长米泰宇眉头紧锁,盘点战场态势:“要么冒着全排‘阵亡’的风险继续完成任务,要么……”话音未落,战士们便打断了他:“排长,除了完成任务,‘杨根思连’没有第二选择。”

  夜色掩护下,他们侦察发现侧翼城墙上的一处豁口,既薄弱又在“敌”观察盲区。大家齐心协力,用手刨出一条通道,悄无声息潜入“敌”阵地、摧毁“敌”坦克,之后势如破竹、反败为胜。“当年杨根思老连长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战斗;今天我们也只有一个选择,仍是战斗!”米泰宇说。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杨根思连”,先后经历战役战斗300余次,一路过关斩将,一路浴血厮杀。连队艰苦卓绝、一往无前的战斗经历,淬炼了对打赢的不懈追求。

  去年,上级准备翻新连队宿舍楼,考虑到官兵日常训练比较紧张,原本计划增设娱乐室、活动室,没想到连队官兵一致请求增设研战室。最终,一间集资料查询、沙盘推演、军情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研战室建成运行。

  谋战研战,才能不断掌握胜战之道。“老连长杨根思曾经是个放牛娃,靠着一股钻研劲,一步步成长为闻名全军的爆破大王、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我们一直在向他学习,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连队干部仇安说。

  紧盯打赢未来战争,他们时刻磨砺胜战刀锋,冲锋的脚步片刻不停。

  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中,“杨根思连”从单一的机械化步兵融入合成体系。调整后,连队轻重火器数量增加了近一倍,有近1/3的官兵需要转岗改训,以往的专业骨干、技术能手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战士陆肖肖从机枪手改任狙击手,用“子弹既然出膛,靶上就得见孔”激励自己,参加旅狙击集训,从摸底考核排名倒数,一路逆袭成为结业考核的“最佳射手”;通信技师李伯利为了掌握新升级的指控系统,对着说明书一点点啃原理、钻进战车里一遍遍调参数,打通了卡点堵点……转型路上,官兵们的艰难蜕变,迎来了连队的换羽新飞。

  “国家安危事,军人肩上责。”仇安坚定表示,“我们一定会把打仗的准备做在扳机扣响之前,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守山河无恙、护家国安宁。”

  每一个战位都是属于自己的“小高岭”

  在该旅“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教育中心,展陈着一份入党申请书。这是“杨根思连”维和烈士李磊留下的。申请书中,他这样写道:假如有一天我走了,都是我自己所选择的,我自己无悔。

  2016年,“杨根思连”接上级指令参与组建维和步兵营,远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当地时间7月10日,连队105号步战车在执行难民营警戒任务时遭遇突然袭击,被一枚火箭弹击中,连队战士李磊、杨树朋壮烈牺牲。那时,李磊刚刚过完22岁生日。

  救护车上,时任副班长的田飞衡抱着李磊。行至半路,李磊突然用力抓了一下田飞衡的手,对他说:“田班长,我这辈子就交给党了。”这是李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就在李磊、杨树朋牺牲两个小时后,战事再次升级。接到通报,我维和步兵营守护的联合国营区可能遭受冲击。紧急关头,“杨根思连”奉命组建8人突击队,在第一道防线担负阻击任务。

  “杨根思连”战士林思琦回忆,危急时刻,连长说,是独生子的后退一步,没人后退;连长又说,是党员的向前一步,所有人都坚定向前迈了出去。

  面对危险,他们作出了和老连长一样的抉择。“我可以拍着胸脯讲,我们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林思琦说。

  最终,在连队官兵的震慑下,武装分子没有妄进一步。“杨根思连”再次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出色完成维和任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人在阵地在”是“杨根思连”官兵的铮铮誓言。如今的他们,钢多气盈骨更硬,扛起新时代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

  2016年8月,战士陆亚东代表“杨根思连”参加“国际炮兵能手”竞赛。面对陌生的场地,陆亚东和队友们立刻投入训练,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泡在训练场,手磨得都是血泡。

  “赛场就是战场。在我们‘杨根思传人’看来,每一个战位都是属于自己的‘小高岭’。就是豁出命去,也必须拿下这个第一。”那次比赛,陆亚东顶住压力,打出了4发全中的优异成绩,被评为“最佳火箭筒手”。

  在“杨根思连”,一面面鲜红的战旗令人目不暇接:“杨根思连”“杨根思排”“尖刀排”……每当望向“杨根思连”荣誉战旗,杨根思生前所在班现任班长付东旭总是激情满怀。

  回想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自己高擎着老连长用生命换来的荣誉战旗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的场景,付东旭坚定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接旗人’,我们要一心一意强本领、提能力,专心致志谋胜战、练打赢!”

  刀锋不卷刃,擎旗永向前。新时代,“杨根思连”官兵正意气风发、拼搏有为,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将热血和汗水挥洒在强国强军征程上。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7日 04 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习近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理莱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