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林海雪原育“血狼”——第78集团军某旅参加“萨彦岭行军”比赛记事
首页 > 军事频道> 滚动大图 > 正文
[责编:张璐琢]

林海雪原育“血狼”——第78集团军某旅参加“萨彦岭行军”比赛记事

来源:新华网2024-05-11 11:03

24小时热图
  • 当AI遇上国际博物馆日,来一场十二生肖“文物大比拼”

  • 乌蒙山大桥进行静态荷载试验

  • 稳外贸 福建莆田鲍鱼“出海”忙

  • 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物魅力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加载更多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结束后,中国男女两支参赛队在终点合影留念(4月8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新华社哈尔滨5月10日电 题:林海雪原育“血狼”——第78集团军某旅参加“萨彦岭行军”比赛记事

  付晓辉、王世龙、刘小红

  4月,俄罗斯某训练中心,白雪皑皑,寒风凛凛。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中,中国女子参赛队冲过终点(4月8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赛场上,中国参赛队员人均负重30多公斤,历时2天1夜,完成12项课目,在与多国参赛队竞技中,男女两队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男兵队获男兵组总分第二;女兵队首次参赛,获女兵组9项第一、总分第一。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第一个比赛日,中国男子参赛队从伤员上送起点出发(4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20余名中国参赛队员,来自陆军第78集团军被誉为“血狼”的某旅,他们在异国林海雪原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飒爽英姿。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第一个比赛日,中国男子参赛队向伤员上送课目场地滑雪行军(4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赛场是训练场的延伸

  一组数字可透视他们备赛训练强度:每天训练超12小时,人均磨损止滑带6副、绳索8条、雪具2副,人均雪地累计爬升高度相当于16次登顶珠峰……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第一个比赛日,中国女子参赛队进行滑雪行军(4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增加训练强度,保证训练时长,是提高成绩的基础!”在国内外大项比武中多次摘金夺银的该旅越野滑雪高手邹德帮说。

  每天杠铃深蹲,通过加强腿部肌肉力量训练,提升雪板操控能力;反复练习雪地技术动作,强化滑雪技术;通过林海雪原爬升行军,增强耐力……邹德帮分享自身经验,帮助战友提高训练成绩。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第一个比赛日,中国男子参赛队队员进行绳索滑降(4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苦练更要巧训。“绳索滑降”课目不仅需要良好体能,更考验队员的绳结技术、团队协作。针对比赛课目特点,该旅抽调优秀教练员攻关。

  “我们针对女兵身材特点,灵活调整下滑方式,由原来的‘坐滑’调整为‘侧滑’,把女兵放绳速度提高了一倍。”教练员杨波说。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中,中国男子参赛队从起点出发(4月8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优异成绩还得益于该旅经常性抓严寒条件下军事训练。“我们把部队置身林海雪原实训严训,将滑雪技能和战术训练相融合,不断提高严寒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旅指挥员赵正兵说。

  每月开展一次战斗体能训练,官兵负重20多公斤完成20公里长途拉练,多课目连贯作业10多个小时……此类课目在该旅并不鲜见。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第一个比赛日,中国女子参赛队进行伤员上送(4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赛场是扬国威的舞台

  比赛首日,中国女兵就取得了当日女兵组所有课目第一名!

  然而,她们很快迎来挑战:令参赛队员望而生畏的“斜面攀登”课目。这一课目需要每名队员穿戴冰爪,利用上升器在超过35度的斜坡上攀爬,全程负重35公斤前行。而眼前的赛道,比平时训练长度还要长、坡度还要陡。

  作为队列第一人,郑杜娟的攀登速度,决定整个队伍的速度。面对齐腰积雪,身材娇小的她连滚带爬硬是为战友闯出一条通道。然而,比赛后半段是断崖式陡坡,郑杜娟发现崖壁没有着脚点,她只能靠双手死死拉拽绳索,凭借顽强毅力徒手攀爬到悬崖顶,帮助后续队员完成攀爬。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第一个比赛日,中国女子参赛队进行伤员运送课目的比拼。这是队员们搭建简易托架(4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最惊险的课目当属“结伴滑雪”,要求队员们用绳索相连滑雪。为减少比赛用时,女兵们采取难度最大的直滑降,最大限度缩短距离,提高滑降速度。她们胆大心细,冒着受伤危险,凭借平时练就的绳索连接技能和稳定下滑技术,快速通过障碍崎岖地段,夺得第一名。

  女兵古雯莉说:“这种速度的直滑降,意味着我们不能犯一点错,即使一个小雪包躲避不及,整队都会摔倒翻滚。”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第一个比赛日,中国女子参赛队与其他参赛队一同从起点出发(4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赛场另一端,中国男兵同样奋力拼搏。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第一个比赛日,中国男子参赛队进行班组射击(4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在“伤员运送”课目比赛时,由于当日气温突升,雪质湿软,雪板滑行速度骤减。对此,男兵们及时改变策略,下滑时采取难度较大的撑杖和蹬滑方式加快滑行,最终夺得第一。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第一个比赛日,中国女子参赛队进行伤员上送(4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中国士兵,真棒!”赛场上,外军对中国队员竖起大拇指!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中,中国女子参赛队冲向终点(4月8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赛场是学外军的课堂

  回国当天,队员们就开始观看外军比赛视频资料,研究他人长处,复盘己方不足,讨论改进训练。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第一个比赛日,中国男子参赛队进行班组射击(4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一些外军有实战经验,他们赛场上的一举一动,都来自实战总结。”中国队总教练彭亚光说,“例如在射击课目中,某外军参赛队总能以最快速度完成,他们的实战理念、战场意识、战术运用都值得我们学习。”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第一个比赛日,伤员上送课目结束后,中国女子参赛队队长李贺及时补水(4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外军把赛场和战场融合的很多做法,令领队崔迎彬印象深刻:“某外军参赛队把在实战中使用的无人机投弹、无人机搜救和战场救援等课目总结规范,组织各国队员观摩,同时把比赛获取的经验用于训练、作战。”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第一个比赛日,中国男子参赛队进行雪崩搜救(4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某外军参赛队战术理念则给队员李尧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他们注重单兵素养的同时,更注重队组协同,队员间的分工明确、配合紧密,这些都源于战场经验!”

  中国队员同样被外军学习。“伤员运送”课目,中国队取得优异成绩,外军通过借鉴中国队托架制作、人员拖拽、绳结连接等方式,逐渐缩小差距。

  在“国际军事比赛-2024”“萨彦岭行军”雪地作战行军比赛第一个比赛日,中国男子参赛队进行伤员上送(4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贵良摄)

  “赛后,我们及时吸纳外军优秀训法,不断提升官兵在冬季严寒条件下遂行各种作战任务的能力。”旅指挥员赵正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