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陆军装甲兵学院让学员在铁甲轰鸣声中淬炼实战本领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陆军装甲兵学院让学员在铁甲轰鸣声中淬炼实战本领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04-02 09:30

在铁甲轰鸣声中淬炼实战本领

  ■刘畅

  3月中旬,皖北某野外训练场草长莺飞。伴着隆隆的战车轰鸣声,陆军装甲兵学院大三学员进行首次坦克实弹射击训练。

  奔赴战位,走进由钢铁和炮弹构成的课堂,学员黄骕翾与战友们满怀期待。对这次实弹射击,他们可没少下功夫。

  仔细观察黄骕翾的手指,上面结着一层厚厚的老茧。从起步到加速、从转弯到过桥,行云流水的操作背后,是他成百上千次的反复训练。战车界面上数十种不同的按钮,黄骕翾都能熟练精准地调整到位。

  尽管坦克驾驶是黄骕翾的强项,但这次实弹射击训练,他却选择了车长岗位。“要想全方位适应未来战场,就必须敢于向自己发起挑战。”他坚决地说。

  与黄骕翾同一车组的,是学员张学艺和成一丁。为了胜任炮长的岗位,张学艺将火控系统操作动作牢牢印在脑海,每次练习都要练上数十遍;为了提高快速瞄准能力,他坚持每天盯着瞄准镜练3小时眼力,硬是将坦克“快速精确瞄准”成绩练到全队第一。驾驶员成一丁之前对坦克踏板的脚感不佳,于是,他特意将弹力带绑在宿舍的凳子上,每天脚踩弹力带进行练习,对掌控油门的细节形成肌肉记忆。

  “所有的付出都是为这一刻做准备,真正想做到‘人车合一’,必须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接受‘战火’的考验。”实弹射击前一天,队长鼓励大家坚定信心,争取人人“首发命中”。学员们在车场进行着“最后一练”,配合越来越默契。

  一切准备就绪,黄骕翾和战友来到坦克实弹射击训练场。站在熟悉的“铁伙计”前,他们静静等待着教员的指令。

  “登车!”这一刻,黄骕翾的心跳随着口令的下达而加速。他下意识望向身旁战友,彼此眼神中充满信任。启动车辆、装填弹药、测试通信……他们默契、熟练地完成着每一步动作。

  “全车注意,冲击!”装填完毕,成一丁驾驶坦克进入跑道,他们即将对远近靶标进行停止间与行进间射击。复杂的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容不得半点马虎。“穿甲弹,左前方950米,短停,歼灭!”担任车长的黄骕翾沉着冷静。颠簸中,炮长张学艺仔细修正瞄准偏差,一丝不苟地完成装弹、测距。

  “击发!”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火光四射、硝烟弥漫,炮弹呼啸而出。“首发命中!精准打击目标!”消息传来,战车内一片欢呼,3位车组乘员首次实弹打靶取得成功。

  一轮射击后,黄骕翾和战友下车来到目标靶旁,仔细观察着眼前的弹孔。首发命中还需百发百中,大家激动之余不忘思考,课后第一件事就是坐在一起复盘射击数据,查找不足。

  “如果临机选择弹种,是否能快速反应首发命中?”

  “击中后,如果敌方仍有打击能力怎么办?目标靶的毁伤率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

  学习室里洋溢着浓浓的“战味”,学员们热烈地讨论交流,为下一次实战化训练总结经验。

  在坦克的轰鸣中成长,在实弹的火光中前行。这堂超“燃”的训练课上,他们收获知识和本领,用滴滴汗水书写自己的奋斗青春。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