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个春天,巡逻路上的美好“遇见”
祖国西北,斯姆哈纳边防连官兵向着巡逻点位前进。
早春的高原山脉,如同一条条银色长龙蜿蜒向前。祖国西域,巡逻官兵穿行在群山皱褶之中。
新疆,天山南麓。斯姆哈纳边防连的一支巡逻队伍正在缓缓向前,2名新兵行进在其中,这是他们第一次参与巡逻勘界任务。天寒地冻,他们的心中却像燃烧着一团火。想象着界碑的模样,他们热切而坚定地向前行进。
西藏,喜马拉雅山北麓。昆木加哨所的一名七旬退伍老兵重走巡逻路,与年轻官兵共话过往岁月。细远悠长的马泉河向前蜿蜒伸展,仿若老兵对昆木加的眷恋绵延不绝。
漫长曲折的边防线上,寒风吹散了人烟。每一名边防军人都曾在这里体味过荒凉和寂寞,甚至在巡逻时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然而,面对这一切,新兵们无畏无惧、热血出征。在遇见界碑的那一刻,他们不自觉地泪眼婆娑;退伍老兵无怨无悔、难忘初心,总是对曾经守卫过的地方魂牵梦绕,希望有朝一日再次登上哨所。
巡逻路上,官兵们仍艰难地跋涉着,每走一寸,边防军人的戍边印记就更多一分。他们懂得,守卫着祖国疆土,便是守护着万家幸福。
昆木加哨所巡逻官兵描红界碑。
“西陲第一哨”两名新兵首次踏上巡逻路——
遇见界碑
■何春波 刘南松 陈 斌
春日,当广袤的神州大地渐渐弥漫暖意,天山南麓依旧残雪未消。
斯姆哈纳边防连位于我国版图最西端的高原雪山之中,尽管与首都北京同处于北纬40度附近,但巍峨高耸的地势,让这里仍处于刺骨的寒冷之中。
去年12月下连的一批新兵中,体能突出、表现优异的列兵黄瑞龙和宋卿铨,终于在2024年的春天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巡逻任务。
前一天,连长廖祥在准备会中向2名新兵详细介绍了往返路线和巡逻任务等情况,并不断嘱咐着注意事项:“明天一定要穿好衣物,注意防风保暖……”
一大早,2名新兵便准备好了装具。他们紧了紧绑马鞍的绳子,之后不停抚摸着马驹的鬃毛。也许是有些紧张,他们总觉得背上的步枪比往日更沉了一些。
“上马!”北京时间11点,斯姆哈纳边防连巡逻分队骑着马出发了。此时,并不是这里最冷的时节,但狂风依然肆意漫卷,寒意会瞬间侵袭人体。尽管天寒地冻,2名新兵却觉得有些热血沸腾,迎着朝阳,他们挺起胸膛、一路向前。
此次巡逻的目的地是72-1界碑。2名新兵被编在队伍的中间位置,而连长和老兵则在队伍的头尾行进。一路上,老兵们向2名新兵认真介绍着路线情况和周边环境。
突然之间,在一段上坡路中,马蹄绊起的石块直往后方滚去,“哗哗”的声响让宋卿铨的马受到惊吓,开始朝着山下奔去。情急之时,宋卿铨用尽全身力气勒紧缰绳,这才让马停下来。同行的战友也赶紧下马,帮助他安抚马匹,直到情况稳定后才继续向前。
见宋卿铨的心情仍有些不安,一级上士黄正涛策马与他并行,贴心地安慰道:“别害怕,这匹马很温顺,只是有些胆小,慢慢就能和它建立起默契。”说罢,黄正涛讲起了自己当新兵时的一个惊险时刻。
那次巡逻已是回程,天气有些阴沉,黄正涛与战友们正牵着马走在一段断壁上,突然,他的脚下一滑,半截身体瞬间掉进了雪窝。生死一瞬,黄正涛死死地拽住缰绳,他手中牵的马,也拼命地将他向外拉。战友们迅速赶过来,在马匹和众人的合力之中,他才艰难地爬出了险境。
黄正涛告诉宋卿铨:“在高原巡逻,不仅考验体能素质,更磨炼我们的心态和意志。危险可能随时会降临,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和强大的内心,才能度过未来的一道道坎。”
听着黄正涛的经历,宋卿铨暗暗握紧了手中的缰绳,昂首说道:“班长,我一定完成任务!”
上大二时,宋卿铨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参军入伍。临行前,他的爷爷特意取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的勋章送给他,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如今来到祖国的“西陲第一哨”,他更坚定了为国守防的决心。
相较其他高海拔点位,前往72-1界碑的这段线路较为平缓,非常适合新兵进行适应性巡逻。尽管如此,约2小时后,地势开始变得陡峭,巡逻官兵无法再骑马前行,大家将马拴在附近铁丝网的立柱上,便开始步行前往点位。
太阳被厚厚的云层遮住了光芒,只能瞥见淡淡金黄。呜呜作响的寒风卷起山谷中的积雪,肆意拍打在官兵们的脸上。
随着一路艰难跋涉,黄瑞龙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能不能坚持?”廖祥注意到黄瑞龙的步伐有些沉重,拍了拍他的肩膀。“连长,没问题!”黄瑞龙咬了咬牙。
黄瑞龙观察到,雪山上乱石丛生、充满危险,但廖祥总是冲锋在前,为大家开路:遇到不好攀爬的陡坡,连长第一个上去,将绳索固定好后放下来,让大家抓着往上爬;遇到悬崖峭壁,连长会站在队伍的最外侧,护着我们。
连长的一举一动,让黄瑞龙不由得心生敬意,他暗暗为自己鼓劲,一定要早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边防战士。
界碑就在前方了。在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边防线上遇见祖国界碑,2名新兵有些兴奋,加快了登顶的步伐。
“你好,界碑!”北京时间下午3时许,巡逻队伍抵达了72-1界碑。一级上士张纪龙拿出设备,向上级发送点位坐标信号。
远眺,冰白与蔚蓝于天边衔接;眼前,巍峨的界碑在风中矗立。阳光透过群山照耀着界碑和巡逻官兵的脸庞,此情此景,无比庄严。2名新兵抚摸着界碑,激动不已,红了眼眶。
中国的陆地边防线长达2万多公里,斯姆哈纳边防连常年巡逻的139公里只是其中小小一段。站在界碑下极目远望,宋卿铨和黄瑞龙真切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阔与无垠,也感受到作为一名战士的责任与使命。他们瞬间懂得,守卫脚下的一草一木、一尺一寸,将是他们戍边岁月的全部意义。
身在祖国“西陲第一哨”,每天送走全国最后一缕阳光,勇敢无畏的斯姆哈纳边防连战士们,与千千万万的边防军人共同守护着全国人民的安稳与幸福。山河无言,但高原上的风与雪会记住每一名戍守家国的战士。
雪域高原,即将退伍的老兵,向驻守的哨所敬礼。
七旬老兵跨越半个世纪重上昆木加哨所——
遇见初心
■汪 溢 特约通讯员 陈武斌
晨光熹微,崎岖蜿蜒的羊肠小道似一条丝带般随意搭在山体上。冰峰雪岭间,西藏军区某边防团昆木加哨所的一支巡逻分队已经踏上征途。
此次巡逻任务中,官兵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战友——年过七旬的老兵边琼。“如今这条巡逻路要比当初好走许多……”再次回到阔别50余年的昆木加哨所,边琼与连队官兵一道,重新踏上了前往25号界碑的巡逻之路。
岁月苍老了边琼的面庞,却不曾磨灭他心中的精神与信仰。他的眼睛依旧炯炯有神,如雄鹰般时刻关注着脚下的巡逻路。
昆木加,藏语意为“鲜花盛开的天堂”,然而这里的自然条件却与鲜花毫不沾边,哨所海拔4900米,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年平均气温不足5℃,最低气温可达-37℃左右。1961年,第一批官兵凭借着战天斗地、永不言弃的精神,在这片生命禁区建起了“西南第一前哨”。
1971年,边琼入伍来到昆木加哨所,两年的守哨时光给他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退役后,“昆木加”这个名字始终萦绕在他的心间。
4年前,边琼和两位老兵曾重返西藏,前往离昆木加哨所不远的仲巴烈士陵园祭奠逝去的战友。当时,前往哨所的道路因积雪厚重无法通行,他们只能朝着哨所的方向深情地敬了一个军礼。
前段时间,某边防团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共筑强大国防”教育活动,边琼受邀从4000多公里外的山东赶往哨所。
重回昆木加,重走巡逻路,一直是边琼的夙愿。得知当日有巡逻任务时,他主动请缨,申请一同前往。连队党支部慎重研究,最终同意了边琼的请求。
出发前,指导员旦增曲杰特意为边琼找来了一套“21式”军装。触摸到新式军装防风保暖的面料,边琼不禁回忆道:“当年我们穿的还是65式军装,巡逻时为了抵御严寒,我们经常会将雨布套在内衬里……”
再次踏上巡逻路,边琼感触颇多,他不自觉地哼起了那首当年和战友们一起创作的《当兵来昆木加》:“当兵来昆木加,这里没有鲜花,只有青春的朝霞……骑上战马,背上钢枪,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伴随着悠扬的歌声,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上世纪70年代,昆木加哨所刚建哨不久,巡逻主要依靠骑马和步行。巡逻路上情况复杂、危险重重,很多地方“马可以走,人不能走”,新兵们来到哨所的第一件事就是学骑马。边琼回忆道:“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有过骑马摔跟头的经历!”
“即使可以借助马力,巡逻一趟往往也需要一天一夜,个别点位更是要好几天才能抵达。”大家在边琼的介绍中了解到,每个人还要在巡逻过程中背上80多斤的物资,一趟走下来,帽子和衣服里到处都是白色的汗水印记。晚上,官兵们住在雪洞里,靠着燃烧的牛粪堆和柴火取暖。“迷迷糊糊走一天,背包卸下,人马上就能睡着。”时隔半个世纪,“走马穿行雪海边”的画面,似乎又重新燃起了边琼当兵时的那股劲头,也让如今的年轻战士更加懂得曾经的艰辛与不易。
“我记忆最深的是昆木加的雪……”1971年,昆木加在9月份便进入了大雪封山期,“雪季”比往年提前了整整一个月。物资供给无法运到哨所,官兵们硬是靠着先前储备的罐头、干粮等食物熬过了漫长的冬天。开春后,冰雪消融,团里的供给终于运了上来,看到物资车的那一刻,不少官兵喜极而泣。虽然许多蔬菜运上来时已经变成了“冰坨坨”,但在大家眼里却比“金疙瘩”还宝贵!
50年前,书信是昆木加哨所官兵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取得联系的唯一方式。由于交通条件闭塞,那时的书信一来一回往往需要半年时间,“有些新婚战士,时隔大半年才知道自己当父亲的消息……”随后,边琼又和战士们描述了当年哨所用电困难、缺少氧气等情况。
二级上士王思诚告诉边琼,哨所在这5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巡逻点位修通了柏油路,半日便可“到点到位”;2020年底,昆木加哨所接入国家电网,用上了“长明电”;哨所自建制氧站,真正实现了“氧气接到床头”;保温哨楼改造完成,每间宿舍都装上了地暖;三级抽水系统的配备,让官兵用上了自来水;新式大棚和植物工厂,哪怕在寒冷的冬天依旧可以保障官兵吃到新鲜蔬菜;“雪域配送”APP,一键下单,物资供给三天便可送达……听着王思诚的介绍,边琼频频点头,深感欣慰。
巡逻途中,边琼在翻越海拔近5500米的“英雄坡”时出现了高原反应,旦增曲杰见状迅速帮边琼开启了随身携带的便携式制氧机。边琼很快恢复了状态,他对旦增曲杰说:“这里地势险峻、高寒缺氧,当年巡逻途中,两名战士在此牺牲,为了纪念他们才把此处取名‘英雄坡’。如今的‘英雄坡’,我相信不会再有牺牲!”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巡逻分队终于到达25号界碑,来不及休整,他们迅速开展警戒、检迹、观察等工作。
给界碑描红的那一刻,豆大的泪珠顺着边琼的脸颊滑落,融入了边关的土地。雪海云天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与老兵的面容共同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边琼声声嘱托道:“大家一定要为人民执好勤、站好岗,守好祖国的边防。”
(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