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边关|这个春天,巡逻路上的美好“遇见”
首页 > 军事频道> 滚动大图 > 正文
[责编:董大正]

中国边关|这个春天,巡逻路上的美好“遇见”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4-03-18 10:05

24小时热图
  •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缅甸曼德勒城区多地持续展开救援

  • 中泰“蓝色突击-2025”海军联合训练闭幕

  •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

  • 春日茶园风景秀美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尽管AI能一键生成完整的运动方案,涵盖从热身到放松的全部阶段,但在细化到每个动作时,使用者很难完全按照标准执行。
2025-04-03 02:35
在数字经济浪潮推动下,职业教育正通过数字技术革新突破传统边界。
2025-04-03 02:35
国家数据局2日在京举行“数据价值化 我们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2025-04-03 02:25
在动物实验中,这种新型CDK2抑制剂使患病小鼠的脑部炎症消退,社交和记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2025-04-03 02:25
2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暨国家卓越工程师专场宣讲报告会走进燕山石化,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向晨作宣讲报告,并与科技工作者代表深度对话。
2025-04-03 02:25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加载更多

  这个春天,巡逻路上的美好“遇见”

  祖国西北,斯姆哈纳边防连官兵向着巡逻点位前进。

  早春的高原山脉,如同一条条银色长龙蜿蜒向前。祖国西域,巡逻官兵穿行在群山皱褶之中。

  新疆,天山南麓。斯姆哈纳边防连的一支巡逻队伍正在缓缓向前,2名新兵行进在其中,这是他们第一次参与巡逻勘界任务。天寒地冻,他们的心中却像燃烧着一团火。想象着界碑的模样,他们热切而坚定地向前行进。

  西藏,喜马拉雅山北麓。昆木加哨所的一名七旬退伍老兵重走巡逻路,与年轻官兵共话过往岁月。细远悠长的马泉河向前蜿蜒伸展,仿若老兵对昆木加的眷恋绵延不绝。

  漫长曲折的边防线上,寒风吹散了人烟。每一名边防军人都曾在这里体味过荒凉和寂寞,甚至在巡逻时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然而,面对这一切,新兵们无畏无惧、热血出征。在遇见界碑的那一刻,他们不自觉地泪眼婆娑;退伍老兵无怨无悔、难忘初心,总是对曾经守卫过的地方魂牵梦绕,希望有朝一日再次登上哨所。

  巡逻路上,官兵们仍艰难地跋涉着,每走一寸,边防军人的戍边印记就更多一分。他们懂得,守卫着祖国疆土,便是守护着万家幸福。

  昆木加哨所巡逻官兵描红界碑。

  “西陲第一哨”两名新兵首次踏上巡逻路——

  遇见界碑

  ■何春波 刘南松 陈 斌

  春日,当广袤的神州大地渐渐弥漫暖意,天山南麓依旧残雪未消。

  斯姆哈纳边防连位于我国版图最西端的高原雪山之中,尽管与首都北京同处于北纬40度附近,但巍峨高耸的地势,让这里仍处于刺骨的寒冷之中。

  去年12月下连的一批新兵中,体能突出、表现优异的列兵黄瑞龙和宋卿铨,终于在2024年的春天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巡逻任务。

  前一天,连长廖祥在准备会中向2名新兵详细介绍了往返路线和巡逻任务等情况,并不断嘱咐着注意事项:“明天一定要穿好衣物,注意防风保暖……”

  一大早,2名新兵便准备好了装具。他们紧了紧绑马鞍的绳子,之后不停抚摸着马驹的鬃毛。也许是有些紧张,他们总觉得背上的步枪比往日更沉了一些。

  “上马!”北京时间11点,斯姆哈纳边防连巡逻分队骑着马出发了。此时,并不是这里最冷的时节,但狂风依然肆意漫卷,寒意会瞬间侵袭人体。尽管天寒地冻,2名新兵却觉得有些热血沸腾,迎着朝阳,他们挺起胸膛、一路向前。

  此次巡逻的目的地是72-1界碑。2名新兵被编在队伍的中间位置,而连长和老兵则在队伍的头尾行进。一路上,老兵们向2名新兵认真介绍着路线情况和周边环境。

  突然之间,在一段上坡路中,马蹄绊起的石块直往后方滚去,“哗哗”的声响让宋卿铨的马受到惊吓,开始朝着山下奔去。情急之时,宋卿铨用尽全身力气勒紧缰绳,这才让马停下来。同行的战友也赶紧下马,帮助他安抚马匹,直到情况稳定后才继续向前。

  见宋卿铨的心情仍有些不安,一级上士黄正涛策马与他并行,贴心地安慰道:“别害怕,这匹马很温顺,只是有些胆小,慢慢就能和它建立起默契。”说罢,黄正涛讲起了自己当新兵时的一个惊险时刻。

  那次巡逻已是回程,天气有些阴沉,黄正涛与战友们正牵着马走在一段断壁上,突然,他的脚下一滑,半截身体瞬间掉进了雪窝。生死一瞬,黄正涛死死地拽住缰绳,他手中牵的马,也拼命地将他向外拉。战友们迅速赶过来,在马匹和众人的合力之中,他才艰难地爬出了险境。

  黄正涛告诉宋卿铨:“在高原巡逻,不仅考验体能素质,更磨炼我们的心态和意志。危险可能随时会降临,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和强大的内心,才能度过未来的一道道坎。”

  听着黄正涛的经历,宋卿铨暗暗握紧了手中的缰绳,昂首说道:“班长,我一定完成任务!”

  上大二时,宋卿铨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参军入伍。临行前,他的爷爷特意取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的勋章送给他,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如今来到祖国的“西陲第一哨”,他更坚定了为国守防的决心。

  相较其他高海拔点位,前往72-1界碑的这段线路较为平缓,非常适合新兵进行适应性巡逻。尽管如此,约2小时后,地势开始变得陡峭,巡逻官兵无法再骑马前行,大家将马拴在附近铁丝网的立柱上,便开始步行前往点位。

  太阳被厚厚的云层遮住了光芒,只能瞥见淡淡金黄。呜呜作响的寒风卷起山谷中的积雪,肆意拍打在官兵们的脸上。

  随着一路艰难跋涉,黄瑞龙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能不能坚持?”廖祥注意到黄瑞龙的步伐有些沉重,拍了拍他的肩膀。“连长,没问题!”黄瑞龙咬了咬牙。

  黄瑞龙观察到,雪山上乱石丛生、充满危险,但廖祥总是冲锋在前,为大家开路:遇到不好攀爬的陡坡,连长第一个上去,将绳索固定好后放下来,让大家抓着往上爬;遇到悬崖峭壁,连长会站在队伍的最外侧,护着我们。

  连长的一举一动,让黄瑞龙不由得心生敬意,他暗暗为自己鼓劲,一定要早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边防战士。

  界碑就在前方了。在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边防线上遇见祖国界碑,2名新兵有些兴奋,加快了登顶的步伐。

  “你好,界碑!”北京时间下午3时许,巡逻队伍抵达了72-1界碑。一级上士张纪龙拿出设备,向上级发送点位坐标信号。

  远眺,冰白与蔚蓝于天边衔接;眼前,巍峨的界碑在风中矗立。阳光透过群山照耀着界碑和巡逻官兵的脸庞,此情此景,无比庄严。2名新兵抚摸着界碑,激动不已,红了眼眶。

  中国的陆地边防线长达2万多公里,斯姆哈纳边防连常年巡逻的139公里只是其中小小一段。站在界碑下极目远望,宋卿铨和黄瑞龙真切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阔与无垠,也感受到作为一名战士的责任与使命。他们瞬间懂得,守卫脚下的一草一木、一尺一寸,将是他们戍边岁月的全部意义。

  身在祖国“西陲第一哨”,每天送走全国最后一缕阳光,勇敢无畏的斯姆哈纳边防连战士们,与千千万万的边防军人共同守护着全国人民的安稳与幸福。山河无言,但高原上的风与雪会记住每一名戍守家国的战士。

  雪域高原,即将退伍的老兵,向驻守的哨所敬礼。

  七旬老兵跨越半个世纪重上昆木加哨所——

  遇见初心

  ■汪 溢 特约通讯员 陈武斌

  晨光熹微,崎岖蜿蜒的羊肠小道似一条丝带般随意搭在山体上。冰峰雪岭间,西藏军区某边防团昆木加哨所的一支巡逻分队已经踏上征途。

  此次巡逻任务中,官兵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战友——年过七旬的老兵边琼。“如今这条巡逻路要比当初好走许多……”再次回到阔别50余年的昆木加哨所,边琼与连队官兵一道,重新踏上了前往25号界碑的巡逻之路。

  岁月苍老了边琼的面庞,却不曾磨灭他心中的精神与信仰。他的眼睛依旧炯炯有神,如雄鹰般时刻关注着脚下的巡逻路。

  昆木加,藏语意为“鲜花盛开的天堂”,然而这里的自然条件却与鲜花毫不沾边,哨所海拔4900米,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年平均气温不足5℃,最低气温可达-37℃左右。1961年,第一批官兵凭借着战天斗地、永不言弃的精神,在这片生命禁区建起了“西南第一前哨”。

  1971年,边琼入伍来到昆木加哨所,两年的守哨时光给他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退役后,“昆木加”这个名字始终萦绕在他的心间。

  4年前,边琼和两位老兵曾重返西藏,前往离昆木加哨所不远的仲巴烈士陵园祭奠逝去的战友。当时,前往哨所的道路因积雪厚重无法通行,他们只能朝着哨所的方向深情地敬了一个军礼。

  前段时间,某边防团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共筑强大国防”教育活动,边琼受邀从4000多公里外的山东赶往哨所。

  重回昆木加,重走巡逻路,一直是边琼的夙愿。得知当日有巡逻任务时,他主动请缨,申请一同前往。连队党支部慎重研究,最终同意了边琼的请求。

  出发前,指导员旦增曲杰特意为边琼找来了一套“21式”军装。触摸到新式军装防风保暖的面料,边琼不禁回忆道:“当年我们穿的还是65式军装,巡逻时为了抵御严寒,我们经常会将雨布套在内衬里……”

  再次踏上巡逻路,边琼感触颇多,他不自觉地哼起了那首当年和战友们一起创作的《当兵来昆木加》:“当兵来昆木加,这里没有鲜花,只有青春的朝霞……骑上战马,背上钢枪,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伴随着悠扬的歌声,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上世纪70年代,昆木加哨所刚建哨不久,巡逻主要依靠骑马和步行。巡逻路上情况复杂、危险重重,很多地方“马可以走,人不能走”,新兵们来到哨所的第一件事就是学骑马。边琼回忆道:“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有过骑马摔跟头的经历!”

  “即使可以借助马力,巡逻一趟往往也需要一天一夜,个别点位更是要好几天才能抵达。”大家在边琼的介绍中了解到,每个人还要在巡逻过程中背上80多斤的物资,一趟走下来,帽子和衣服里到处都是白色的汗水印记。晚上,官兵们住在雪洞里,靠着燃烧的牛粪堆和柴火取暖。“迷迷糊糊走一天,背包卸下,人马上就能睡着。”时隔半个世纪,“走马穿行雪海边”的画面,似乎又重新燃起了边琼当兵时的那股劲头,也让如今的年轻战士更加懂得曾经的艰辛与不易。

  “我记忆最深的是昆木加的雪……”1971年,昆木加在9月份便进入了大雪封山期,“雪季”比往年提前了整整一个月。物资供给无法运到哨所,官兵们硬是靠着先前储备的罐头、干粮等食物熬过了漫长的冬天。开春后,冰雪消融,团里的供给终于运了上来,看到物资车的那一刻,不少官兵喜极而泣。虽然许多蔬菜运上来时已经变成了“冰坨坨”,但在大家眼里却比“金疙瘩”还宝贵!

  50年前,书信是昆木加哨所官兵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取得联系的唯一方式。由于交通条件闭塞,那时的书信一来一回往往需要半年时间,“有些新婚战士,时隔大半年才知道自己当父亲的消息……”随后,边琼又和战士们描述了当年哨所用电困难、缺少氧气等情况。

  二级上士王思诚告诉边琼,哨所在这5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巡逻点位修通了柏油路,半日便可“到点到位”;2020年底,昆木加哨所接入国家电网,用上了“长明电”;哨所自建制氧站,真正实现了“氧气接到床头”;保温哨楼改造完成,每间宿舍都装上了地暖;三级抽水系统的配备,让官兵用上了自来水;新式大棚和植物工厂,哪怕在寒冷的冬天依旧可以保障官兵吃到新鲜蔬菜;“雪域配送”APP,一键下单,物资供给三天便可送达……听着王思诚的介绍,边琼频频点头,深感欣慰。

  巡逻途中,边琼在翻越海拔近5500米的“英雄坡”时出现了高原反应,旦增曲杰见状迅速帮边琼开启了随身携带的便携式制氧机。边琼很快恢复了状态,他对旦增曲杰说:“这里地势险峻、高寒缺氧,当年巡逻途中,两名战士在此牺牲,为了纪念他们才把此处取名‘英雄坡’。如今的‘英雄坡’,我相信不会再有牺牲!”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巡逻分队终于到达25号界碑,来不及休整,他们迅速开展警戒、检迹、观察等工作。

  给界碑描红的那一刻,豆大的泪珠顺着边琼的脸颊滑落,融入了边关的土地。雪海云天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与老兵的面容共同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边琼声声嘱托道:“大家一定要为人民执好勤、站好岗,守好祖国的边防。”

  (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